《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_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课 题:格尔尼卡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演说型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欣赏、讨论
2.学法:观察、理解、讨论
教具准备: 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问好。
有哪位同学知道毕加索?有谁知道他有哪些著名作品呢?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二:引入新课:(4分钟)
师:格尔尼卡——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为什么一幅画要取这个名字?不要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等会儿老师讲完大家就会明白,接着来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作者——毕加索,听说过他的同学给老师举一下手。生:听说举手。
师:好,不错。同学的知识还是很广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格尔尼卡是什么?画家把它记录下来成为一个永久的记忆?(放ppt)
(播放视频)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屏,希望同学们带着问题看着视频。三:讲授新课:(15分钟)教学过程:
1、展示本堂的主题—格尔尼卡(画面)。(这幅画是由7种内容组成的。)提示:看这幅画给你的第一印象?什么感受?试想你是一位曾经生活在战争中的艺术家,你将怎样表现你心中的战争?
2、提出作者毕加索是谁?在绘画史上有怎样的成就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扩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初步了解毕加索是必不可少的,欣赏一幅作品首先应了解这幅画的作者才能更好的了解整幅画。毕加索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3、问:同学们根据对毕加索的的了解,思考一下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创作《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情景图片,在这种氛围下,介绍《格尔尼卡》,它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4、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介绍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巴斯克省的一個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之后,愤怒的毕加索“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題材,只用了6個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长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展示西班牙地图,让学生能更好、更清晰的了解格尔尼卡的具体位置。
5、内容分析
(a、画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伤将死的馬,身体向右,头卻向左边,一条腿已经跪下,象征着無辜的垂死的受难者。它极度痛苦,仰天长啸,好像是对战争的声讨,眼睛化成两个圆圆的圈,是對敌人的怒视。馬身,馬腿都布满报紙組成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是新闻报章传來令人的震惊消息,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声讨。b、狂马的右边的女人的头,画法极简练,寥寥数笔而她表情惊恐。
注视前方彷彿是从一個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側的手已經完全变形了,另一只手从頭頂伸出,举着一盏煤油灯,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她是发出光亮?还是在茫茫黑夜中寻找尸体?或是参加哀悼的仪式?沿着一個大的三角的斜線上是一位匆匆逃亡的女人,是整幅画中最完整最详细的部份。
c、她赤裸上身,沒有穿鞋,一只断掉的左腿留在画的右側,她屈着身体,垂着双手张皇失措,拼命地逃跑,同时眼睛又紧紧注视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弹。
d、马的下面,是一个身体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
毕加索说是代表在白色人种大扫荡中被摧残的人性,仰面朝天,沒有头以下的部份,一只手強劲朝前伸;另一只手却在远处握着一把断掉的剑。一朵小花是画中唯一象征着美好。在画的初稿,战士有完整的身体,朝右方倒着,可是最后也所有其他形象一样朝着左方,使整個画面更加统一,让观众的视线从左向右,而集中在上方炸弹掉下的方向。
e、在画的两侧,右边是一座燃烧的小屋,一位倒在火里的妇人,她仰面高高地伸展双手,在绝望地呼叫,挣扎扎着求救。她的上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和右边的“上帝的眼睛”互应,妇人身体的下半部分用一块燃烧的木板遮住了,不像在初稿里有一個完整的身体,更能表达妇人身陷熊熊大火之中,给画面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
f、画面的左部,对应着另一位妇人,她跪在牛前,脸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弹的方向,手里抱着死去的孩子,张大着口,悲痛的吼叫,和右边的女人一样,她的眼睛也离开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泪的形状,正如欲哭无泪的表现。
g、最让人不可理解引起争议的就是那头牛了。它的身体大部分已经淹沒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头。有人说,這是西班牙的标志,因为斗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毕加索也多次在他的绘画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为什么不像其他形象,是那么泰然自若,冷漠无情?所以有人說他是代表独裁者佛朗哥,是法西斯的代号,更有的人从它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狂妄。
6、把《格》分割成了六幅画面并且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根据你的记忆,把字母按照画面的位置填写进去。(老师点PPT)
画面用牛、马、灯、花、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等人与物交错组成,呈现出一派悲壮气氛。自主探究
师:刚刚我们找出了《格尔尼卡》的各个形象以及他们象征意义。画家描绘的这样战争的氛围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同学们替毕加索回答一下。生:对战争的愤慨、对和平的祈求,同情受害者等(控拆、愤慨、抗议、同情)。师:通过刚才的回答你们已经对(格)的内在情感表达都有进一步的了解。
7、《格尔尼卡》意义
(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富有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整幅画面是破碎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的。整幅的形象是完整的吗?(支离破碎)。这幅画以变形和寓意手法描绘了人们惨遭法西斯暴行的悲惨情景。四:课堂总结:(1分钟)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
五:作业布置(练习):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课 题(板书设计)
一、毕加索的生平介绍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介绍
三、格尔尼卡内容分析
1、中央重伤将死的马
2、狂马右边的女人头
3、女人头下面的赤脚女人
4、马下面的士兵雕像
5、右侧倒在火里的妇人
6、左侧抱孩子的妇人
7、牛
《格尔尼卡》欣赏教案广丰县壶峤镇中学郑殿菊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作品的内涵,从而接受《格尔尼卡》并与之产生共鸣。2、通过对作品的解读......
格尔尼卡一、教材分析: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
格尔尼卡一、教材分析: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
《格尔尼卡》教案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2、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3、培养学生发......
《格尔尼卡》教案大连市第五中学李丽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