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_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

永丰小学 徐红艳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的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徐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朗诵全诗)

二、初读课文,介绍时代背景,检查预习情况

1、现在我们先来检查课文读得怎样?指名读文,正音。生齐读。

2、自由汇报预习情况(1)、你在预习时知道了哪些有关作者毛泽东和长征的知识?(2)你还知道了些什么?(交流关于体裁、诗句的理解)

三、带入情境,学习全诗,感悟诗情

1、学法指导。你打算用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来学这首诗?(生讨论后小结:

1、抓重点词体会

2、设身处地联想

3、反复吟诵感悟)

2、讲读第一、二两句。

好,我们就用这方法来学习课文。你准备先从哪句入手?为什么?(一、二句是首联,是全诗的总起句。)我们就先学习这两句。出示诗句。

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板书:万水千山)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 千辛万苦)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读出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3、学生自读3-8句,提出疑难。

4、紧扣重点词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这长征路上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那就是——(生答: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1)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生答)“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屏风山那么高。(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五岭写山岭之长,乌蒙写山巅之高。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徐老师给你一个词”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品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河横铁索寒。”

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故事。

出示 故事《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

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听完故事心里怎样?(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我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

导读:是啊!我们高兴,欢喜,因为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再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滔滔汹涌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却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再读)——。

同学们,红军长征有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啊!大渡河的飞夺卢定桥一战就是一场恶战。(出示课件图片)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当毛主席想起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了,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浴血前进(读)——,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浴血前进(再读)——,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再读)——。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读第一句。)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3)品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过的山,山不怕;再写涉过的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长征又是播种机,将红军那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撒向我们心田。毛主席的这首《七律 长征》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现在让我们一起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再次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四、课外作业: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1.毛泽东诗词二首――长征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25课。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七律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七律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