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_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年级C1511班
教师:周宝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情感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
1、体味、品析课文高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三、【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本文生字词较多,认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有条件的同学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涉及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愉快的暑假过去了,大家在暑假里有没有出去游玩一番呢? 生:有或者没有。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暑假啊。其实呢,老师也很喜欢出去玩儿,老师读书的学校在湖南湘西,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相信有些同学去过凤凰、张家界吧,在凤凰沱江泛舟,在张家界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假期去那里玩玩儿哟。其实啊,不只是我们现代人喜欢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古代先辈们也对祖国的美丽山河十分钟情,今天呢,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一起领略祖国的北国风光。请大家将教材翻到第24课《满井游记》
板书:满井游记 袁宏道
(二)解题(PPT展示)
满 井,地名,在北京东直门外东北三里,明清两朝是京城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而得名。
(三)作者简介(PPT展示)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散文特点:他的散文极具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其中山水游记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满井游记》、《袁中郎全集》、《虎丘记》、《西湖游记二则》等。
(四)背景简介(PPT展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1598),他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四)初读感知
1.(大约5分钟)全班同学大声自由朗读全文,要求:①圈画出读不准、看不懂或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诵读过程独立完成。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教师巡视指导,掌握阅读进程。
2.请3组学生分别诵读全文(每个小组自由分配段落或句子,读完即点评,先学生评,再老师评,分别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交流,重点指导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对表现最好的小组全班掌声鼓励。(三个小组读完之后,PPT展示易错字词),学生每个字词先跟着老师读一遍,然后齐读三遍。
3.教师范读,再次引导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PPT展示已经划分节奏的全文)
4.听录音朗读,尤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不同情感的表达。
5.师生齐读,在一遍遍诵读中提高诵读水平,进一步了解文意,感悟作者思想。
(五)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7分钟)先自行译读,以小组为单位,以工具书为参考进行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七分钟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比赛。
师: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对文章的大概意思都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就在小组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小组对文章的翻译最准确。那么,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展示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如果没有学生配合,教师随机抽取)好,老师看到这组同学手举的最高啊,请问这组同学你们的组名是什么呢?(学生)是xxx小组,(老师):ok,非常·····的名字啊,那首先有请xxx小组为大家展示。
生:第一小组展示完毕(PPT展示第8页)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非常棒啊,那有没有同学对他们的翻译有疑问呢?
生:没有/有,说出疑问······教师解答。如果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提出疑问:那老师就有几个问题不懂了。
(PPT展示)例如:
1、花朝节是在什么时候举办的,是用来干什么的?(适当引出至今仍保留着的传统节日,问学生最喜欢过什么节,活跃课堂气氛)
预设: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2、“冻风时作”中的“时”字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时”字意思是什么,第二与第二自然段中“于时冰皮始解”中的“时”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
预设:时:时常
时:这个时候
3、“局促一室之内”中的“局促”一词是什么意思呢?它还有其他意思吗?老师有这三个问题不明白,有哪位同学愿意替老师解答吗?有学生举手。
预设:局促:在文中意思是受束缚而不得舒展,这是它的古义,今义:拘谨,不自然。是古今异义词。
师:这位同学,你愿意替老师回答第几个问题呢? 生:第X个。回答中······
师:嗯,很好,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棒,大家掌声鼓励/这位同学替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不过呢,你的回答还不是很完整哦······(如果回答得很具体就给予掌声,不具体的教师自己补充)
另外两个问题重复以上流程。
师:好,第一小组同学的表现非常棒啊,接下来第二自然段哪个小组自奋告勇呢?
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看到这个小组的同学非常的有激情啊,好有请这个小组为大家解答,在解答之前最好大声喊出你们威武霸气的组名哈。
生:回答中······
师:第二小组的表现也非常棒啊,那老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问第二小组的同学们了。
1、“波色乍明”中的“乍”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中的“乍”字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分别如何解释呢?
预设:乍:始,初,刚刚
乍:突然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中的“然”字和“娟然如拭”中的“然”字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分别如何解释呢?
预设:然:但是
然:······的样子
3、“于时冰皮始解”中的“始”字和“髻鬟之始掠也”中的“始”字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分别如何解释呢? 预设:始:开始
始:刚
生:回答中······
师:看来第二小组的同学纷纷使出了了洪荒之力啊,老师这三个问题压根难不倒他们嘛,大家掌声鼓励一下。接下来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了,最后一个机会啊,其余没有回答过的小组,让我看到你们如火的热情啊,好,老师看到这边的热情已经燃烧起来了,有请最后一个小组为我们翻译。
生:回答中······
师:ok第三组同学为我们来了一个完美的收尾哦,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很短,但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第三组的同学能派一名代表为大家讲解一下你们认为最后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又是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吗?
生:回答中······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是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呢,以议论的方式为全文作了总结,作者以一句“夫能不以游墮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者”直接明了的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表明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
师:(5分钟)下面呢,请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思考:课文每一段各写了些什么?分别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知识拓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预设: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天气。(记叙)
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美景。(描写)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的时间。(议论)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
(六)精读课文
第一段:1.燕地初春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预设:
寒
2.燕地初春恶劣的天气还体现在那里?
预设:“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
3.作者的心情如何?
预设: 苦恼、郁闷:“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欲游不能。无奈:“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4.第一段并没有写满井,反面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预设: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下文描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第二段: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春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
预设: 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重点写水写山。)
按由景及人,再由人及物的顺序来写。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比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拓展: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排比),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主旨句)回应首段,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第三段: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吗?
预设:不好。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无意追求仕途功名,只求寄情山水的兴趣。(表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
七、【知识点归纳】
(PPT展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八、【全文小结】
课文共写了这样几方面的美:
1.课文的写景之美:
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春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2.课文的写人之美:
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饰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3.课文的写物之美:
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一静一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4.课文的写情之美:
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
(PPT展示)概括: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希望。
九、【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把第二自然改写成一篇散文
十、【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承德围场四合永中学 冯海军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