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设计_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设计
德兴市李宅中学
徐林芳
内容:八年级上册12.3.1第二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证明。能初步灵活地运用它进行有
关计算和证明。
能力目标
以开放式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①动手观察—猜想能 力;②逻辑推理能力;③概括归纳能力;④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品格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锻炼学生意志,培养良好素养,促进个性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及其运用。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
一、探究知识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 出示投影片(图形出示,内容教师讲解)。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他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发现结论
1、动手实验 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何关系?(先由学生自
己做,然后与同学交流)
2、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自己的实验,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所得结论是什么,你能一句话说出实验的结果吗?
(2)你是怎样从理论上证明这个结论的?
(先思考,后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进
行巡回指导)
(三)理论证明,质疑解疑
1、证明实验结论
引导按实验条件、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ABC,∠B =∠C 求证:AB = AC
学生思考:定理的证明方法。按实验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证明的思路。然后由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学生评论,由此引出多种证法,再由学生归纳作辅助线的方法,教师总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 =∠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出.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ΔAB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投影仪出示不同证明过程)
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四)例题教学
例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这个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得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
求证:AB=AC.
先引导学生分析,然后共同证明.EA12DBC(课件演示,括号内部分由学生来填)
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B=∠C,∴AB=AC(等角对等边). 下面来看另一个例题.
(课件演示)
[例3]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
MACCDDB(1)EBN(2)E
[师]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解:选取比例尺为1:100(即为1cm代表1m).
(1)作线段DE=4cm;
(2)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
(3)在MN上截取BC=2.5cm;
(4)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算出要求的绳长.
[师]同学们按以上步骤来做一做,看结果是多少(五)随堂练习(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1.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
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AD12B
答案:∠1=72°,∠2=36°.
等腰三角形有:△ABC、△ABD、△BCD.
C 2.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答案:是等腰三角形.因为,如图可证∠1=∠2.
3.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答案:
证明:∵OA=OB,∴∠A=∠B.
又∵AB∥DC,∴∠A=∠C,∠B=∠D.
∴∠C=∠D.
∴OC=OD(等角对等边)
D0ACB(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并对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作了一定的了解.在利用定理的过程中体会定理的重要性.在直观的探索和抽象的证明中发现和养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七)课后作业
课本P56─2、3、4、5、6题.
二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探索、启发式.运用辅助工具是多媒体课件。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南康市隆木中学 杨泰清教学目标:1、经历实验操作的探索活动,猜想并通过说理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体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能运用等腰三......
13.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1.3等腰三角形判定(1)教学设计姓 名: 吕 文 彬单 位:郑州航空港区八岗初级中学1 1.3 等腰三角形判定(1)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2.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