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_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教育内容是“七艺”(逻辑学、修辞学、文法、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古罗马时期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专著 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班级授课制)卢梭与《爱弥尔》强调教学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717 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布了世界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康德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教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现在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及生活(杜威——儿童中心论)实验教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论:朱熹 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唯物主义的思想下产生的 生活起源论:孙培青、胡德海 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性、宗教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目标狭窄、阶级性,封闭性、机械性、科学性、彻底性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完美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高,品德得以养成,情趣爱好得以发展,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广义的教育是一种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目的的隐秘性,导致广义教育判断的复杂性。)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 1 永恒性2 生产性3 历史性4 继承性5 相对独立性6 长期性7 民族性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广义: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它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基本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导、评价、教育的分类: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分类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中心,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根据社会需要……(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纳托普)生活本位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即生活说”(杜威、斯宾塞)教育目的科学分类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万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名素质提高 我国教育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 内容:五方面德智体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辨析: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教育评价 第三章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序性、阶段性(循序渐进)、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均衡性(抓关键期教育)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教育、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特征的发展、价值的实现。P83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个体社会化是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丁香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完善长期发展的过程。第四章p96 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现在教师与学生 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重组性)、示范性、迟效性 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装也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是主体性的人、发展性的人、完整性的人、个性化的人 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教育、心理、伦理 师生关系的内型:命令、放任、民主 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关系、合作对话性 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爱护尊重学生 第六章 课程的分类:
一、德智体美劳动技术课程
二、正规课程 有计划的正规课程 潜在课程:无计划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悬缺课程 现代课程的设计取向:
1、知识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2、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现代课程的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适取向 现代课程的评价 含义: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和学生成绩的判断,课程评价即为,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二队课程系统的各方面以及课程整体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 功能:导向、调控、管理、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强调全人教育,反应在课程方面,就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发展做出要求。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目标
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行为目标: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的,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课程类型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不断生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学生活动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对首创性的反应,不是预定的结果。第七章
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与教育之间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不是一个概念 教学与上课不是一个概念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认知主义————:布鲁纳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教育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般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法 现代教学发的基本运用策略
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2、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3、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变互动
4、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5、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6、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现代教学模式
1、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2、约翰.卡罗尔、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乔治诺咋洛夫 暗示教学模式
4、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促进教学单位合理化
2、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3、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联系实际、直观性、巩固性、量力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学组织形式
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进
度和教学实践不作统一安排
2、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作课堂教学
3、道尔顿制:能够较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和创造才能
4、文纳特卡制:学习课程分为两部分,意识采用分科组织学生个人自
学的方式,一部分采用集体的教学方式
5、分组教学制:是一种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力、作业、外部、学科能力、内部
6、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组合在一起
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总结性 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的辨析
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史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于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平的的基础,学生要想把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知识掌握,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的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
3、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或单纯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的偏差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应将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时,有效发挥其能力
1、知识的获得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赖于能力的发展
2、教育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其有效发展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
2、注意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习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
学的基础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育学复习重点古代中国教育最早出现地时代是 夏代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起失“,”禁于未发”“教......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题目一、故事考核(40分钟)1.小兔子乖乖2.小老鼠和啤酒桶3.好饿的毛毛虫4.小胖熊分气球5.冰镜子6.梨子提琴二、10个最熟悉的卡通形象(20分钟)小胖熊......
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西华师范大学怎么样西华师范大学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400余万册。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西华师范大学怎么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关于修订教学计划的几点说明修订教学计划是2007年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务处教学计划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对教学计划中的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