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鹬蚌相争》教案

2022-10-07 13:45:1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课文《鹬蚌相争》教案

课文《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2篇: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鹬蚌相争”惠王曰:“善!”乃止。寓言两则

鹬 蚌 相 争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

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鹬蚌相争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寓言两则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冲突

寓 言 二 则

鹬 蚌 相 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3篇: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吧,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介绍一下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地,河蚌在沙滩上竟做起美梦来。身边,鹬鸟们踱着方步,这儿一嘴,那儿一嘴,在寻觅着美食。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河蚌痛得”哎哟“一声,急忙关闭两片壳,鹬鸟的长嘴还没来得及取出来,就被蚌的两片壳紧紧地钳住了。

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得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也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河蚌。

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鹬鸟好久没吃东西,饥肠辘辘。忽然灵感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课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语文鹬蚌相争课文练习题

语文鹬蚌相争课文练习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试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且伐燕()(2)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懂得“鹬蚌相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鹬蚌相争”的实际意义。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2.学生自由大声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主讲教师:黄婷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玉蚌相争中受到的启

发。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自探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介绍鹬和蚌。

2、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3、导:《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鹬蚌相争》。

4、学生自读课文链接部分的文言文。

(二)绕题质疑

1、齐读课题,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鹬鸟和河蚌为什么相争?(2)、它们相争的过程是怎样的?(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自学提示:

(1)阳光明媚的时候鹬和蚌在干什么?(2)时间慢慢溜走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3)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时它们怎么了?(4)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2)做好批注,在问题的答案后面标上问题的序号。

(3)第4个问题可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未完,继续阅读 >

《课文《鹬蚌相争》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课文《鹬蚌相争》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