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第1篇: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摘要:语文低效教学,误导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和主要使命的认知,影响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走向,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人,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并未真正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探寻语文低效教学甚或无效教学的原因,分析阻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效文化探源
对语文低效教学的归因,学界众说纷纭。诸如课程理念难有定论,教材编写失之妥当,教学研究偏好就虚,考试改革明显滞后,评价标准仍然单一……这些无疑都是滋生低效教学的空气与土壤。但一个顽症长期无法根治,就很有必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弊陋。一如目前很多的社会、文化、经济问题,都能从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找到根源。仔细研究,我们也会发现,语文教学的低效现象也有其特定的文化根源。
1.传统笼统宽泛的思维方式,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界定大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行性。当然,它也有缺陷,即过于笼统和宽泛,轻视精确和解析,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和大而无当,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必然通过文化基因的传习,在现代文化人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以来,“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一是“效果”,二是“效率”。但有些人理解为“效果”,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之间各执一词,便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彼处又按“效率”理解,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人语文教学,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兼顾关注“效率”。语文教学效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除了看眼前,亦应着眼于长期,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人手,抓好语文有效教学,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2.传统综合糅融的文化体例,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诗经》本为文学,又被称为经学。《左传》本为史学,却也添列于文学和经学之中。由此,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历来也成为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教育内容高度综合,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或者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目标设计简洁一点,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一定要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哲学、历史(甚至地理)、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应当适可而止,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3.传统师道尊严的道德背景,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表现在教育上,古代谓之“师道尊严”,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然而“尊师爱生”仍留有“师道尊严”的痕迹,师生地位仍然不平等。因而,常有无视学生人格,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发生;也有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令学生在事先设定的框框里活动和思考,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上课很“善讲”,尤其是语文教师,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就尽情地展示课件;甚至,善于唱的,还在课堂上亮起了金嗓子。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量和质的参与,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所有目标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师生间平等对话,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4.传统“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导致教师“表演控”癖好趋之若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不惟学术目的,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一旦得不到恩宠,难免落寞失意。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仍然有不少教师,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也有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追求名利,看重“教而优则仕”。于是,公开课变成“作假、作秀、作态”的“表演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作假而违心作假,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而是听课者、评委的思想理念、心理需求,以“教为悦已者教”的心态,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现象之一:课堂上组织“无效”“低效”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应该是围绕某个问题有效展开的,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探究(比如纯粹的知识性问题),或者根本无法讨论、探究(难度过高、时间不允许),那么这个讨论、探究就是“伪讨论”、“伪探究”。围绕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探究。纯粹知识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查资料、教师直接讲授等等,都能解决,并不需要讨论、探究。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课堂时间不足,学生又会无法展开讨论、探究。这样的讨论、探究,最终会流于形式,毫无效果,成为典型的无效教学。
“表演”现象之二: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增加课堂容量,链接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但是,使用不当,则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陷阱。现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给语文教学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教学中一旦出现非预设的教学情况,要么就弃用课件,要么就掐断生成,按照预设程序继续上课。再有,就是用多媒体对文本进行过度演绎,导致多媒体反客为主,取代文本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表演”课中“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学孔乙己打酒,表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拓展研讨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由《兰亭集序》而探究书法艺术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已入髓入心,其中精华有之,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直面流弊,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丁卫东
第2篇:论语文低效教学
摘要:语文低效教学,误导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和主要使命的认知,影响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走向,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人,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并未真正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探寻语文低效教学甚或无效教学的原因,分析阻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效文化探源
对语文低效教学的归因,学界众说纷纭。诸如课程理念难有定论,教材编写失之妥当,教学研究偏好就虚,考试改革明显滞后,评价标准仍然单一……这些无疑都是滋生低效教学的空气与土壤。但一个顽症长期无法根治,就很有必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弊陋。一如目前很多的社会、文化、经济问题,都能从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找到根源。仔细研究,我们也会发现,语文教学的低效现象也有其特定的文化根源。
1.传统笼统宽泛的思维方式,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界定大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行性。当然,它也有缺陷,即过于笼统和宽泛,轻视精确和解析,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和大而无当,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必然通过文化基因的传习,在现代文化人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以来,“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一是“效果”,二是“效率”。但有些人理解为“效果”,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之间各执一词,便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彼处又按“效率”理解,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人语文教学,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兼顾关注“效率”。语文教学效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除了看眼前,亦应着眼于长期,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人手,抓好语文有效教学,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2.传统综合糅融的文化体例,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诗经》本为文学,又被称为经学。《左传》本为史学,却也添列于文学和经学之中。由此,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历来也成为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教育内容高度综合,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或者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目标设计简洁一点,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一定要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哲学、历史(甚至地理)、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应当适可而止,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3.传统师道尊严的道德背景,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表现在教育上,古代谓之“师道尊严”,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然而“尊师爱生”仍留有“师道尊严”的痕迹,师生地位仍然不平等。因而,常有无视学生人格,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发生;也有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令学生在事先设定的框框里活动和思考,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上课很“善讲”,尤其是语文教师,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就尽情地展示课件;甚至,善于唱的,还在课堂上亮起了金嗓子。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量和质的参与,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所有目标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师生间平等对话,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4.传统“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导致教师“表演控”癖好趋之若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不惟学术目的,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一旦得不到恩宠,难免落寞失意。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仍然有不少教师,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也有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追求名利,看重“教而优则仕”。于是,公开课变成“作假、作秀、作态”的“表演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作假而违心作假,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而是听课者、评委的思想理念、心理需求,以“教为悦已者教”的心态,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现象之一:课堂上组织“无效”“低效”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应该是围绕某个问题有效展开的,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探究(比如纯粹的知识性问题),或者根本无法讨论、探究(难度过高、时间不允许),那么这个讨论、探究就是“伪讨论”、“伪探究”。围绕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探究。纯粹知识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查资料、教师直接讲授等等,都能解决,并不需要讨论、探究。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课堂时间不足,学生又会无法展开讨论、探究。这样的讨论、探究,最终会流于形式,毫无效果,成为典型的无效教学。
“表演”现象之二: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增加课堂容量,链接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但是,使用不当,则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陷阱。现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给语文教学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教学中一旦出现非预设的教学情况,要么就弃用课件,要么就掐断生成,按照预设程序继续上课。再有,就是用多媒体对文本进行过度演绎,导致多媒体反客为主,取代文本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表演”课中“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学孔乙己打酒,表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拓展研讨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由《兰亭集序》而探究书法艺术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已入髓入心,其中精华有之,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直面流弊,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丁卫东
第3篇:何为低效教学
何为低效教学
所谓低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其衡量的指标是学生在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个案”则是记载、反思低效课堂的教学行为、教学经历的典型个案或片段。案例研究是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低效教学”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①低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不高,学生未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如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体悟过程等方面进步不大;
②低效率: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未能最大化达到预期教学(学习)目标;
③低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课堂教学投入多,产出少,学生学习负担重。也就是用个案的形式,记录、调查当前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现象,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第4篇:《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探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主要由三个活动版块组成:
1、 “艺海拾贝”,引导学生了解成语“指鹿为马”的古文大意及出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温馨点击”以文字形式了解成语的形成、来源以及学习成语的作用;
3、 “活动广角”要求学生了解其余的11个成语,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成语出处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理解它们的含义。
2、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学习搜集应用资料的能力,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加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教具准备】
新华成语小词典提前搜集的成语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猜一猜
1、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喜欢。今天我们来做个猜谜活动。请同学们看图猜词语。猜出来的同
第5篇:《离骚》探源
《离骚》探源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下面是《离骚》探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文化,都是上界众生来世得法而留下的,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不同的文化,包含修炼精神的半神文化。有一段文案,就是屈原的骚体。探源屈原的本来面目及《离骚》原文原意,必须立足于楚地文化,方言古文的原意。
屈原的文字都是楚地的楚文,有一些方言。雌雄发情为骚,嘴馋、美食令人食欲大动,叫“骚好吃”。羊者,阳也,山羊体味就叫骚味。泛指对利益执著或争执,使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的燥热引发的骚乱,乃至天下**。如果把骚字的古意弄清楚,离骚的`原意就非常明白:剥离对名、利、情的执著,剥离名、利、情引发的负面东西。
香草,意蕴善良、温文尔雅的品行纯正、高洁美好的人,美人。屈原种香草,以香草作种种比如而修身冶性,最后脱离骚地,得道而离骚!这是屈原《离骚》的本意,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就是离骚。《天问》本来就是屈原求导解惑的得道之路,留下的就是中国士大夫求导解惑,吸取历史教训,从政中要走的正路。
第6篇: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
西吉中学
蒙治乾
一 现象
课前,该准备课本等学习用具,但有的学生却对预备铃声充耳不闻,睡意朦胧,根本没有准备一本书,甚至或许就没书准备(已经习惯没书的上课了)。
课堂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下面昏昏欲睡。”
练习课上,老师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结果大多同学一笔未动,即使有个别人做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应付而已。
“众人奇其才”其中“奇”是使动用法,在《伤仲永》一文中学习了,后来又讲了类似的使动用法,不下十遍,但做题时,又几乎全错了。学生却说,好像老师没讲过。
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二,原因分析观念未转变。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因为大多追求一个“讲”字。老师总认为,要学生学得多,自己必须讲得精彩。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有良好感觉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没有感觉的时候。因为,这样的老师只追求讲的效果,不关注学生学的效果,往往一言堂,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于是放松自己,游离课堂。于是,教师讲的可能很精彩,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少。是陈旧的观念限制了课堂质量的提升。
叶圣陶:语文教学不是教给学生
第7篇:低效校正
谁都知道今日的语文教学正如“煤的形成”,无论教师和学生付出多少,到头来得到的只是“一小块”。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不少人把原因归咎于考试体制,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卸掉了。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使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综合性学习都已经在课堂上百花齐放,但仔细观察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我们不得不说出现了很多新的错误倾向,这些倾向很多都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不少冠以“合作学习”、“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它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一、教师不活动
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其中“对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要改
第8篇:低效教学的十种表现
低效教学的十种表现
轻负高质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眼下一些“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益。笔者认为,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教师应当科学理解有效教学的真谛与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出现十种异型课堂。
一是浮光掠影型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晰,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但有的课堂教学如“雨过地皮湿”,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也缺少明晰的教学难点,其主要表现有: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平均用力,对教学重点讲解不深入,对知识难点讲授不透彻,学生感受不明显、印象不深刻,课堂教学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不深入,对知识点缺乏全面、系统理解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在于对学生的研究不深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缺乏有效把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