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2022-10-21 08:23:3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场权利的游戏

——《鸿门宴》教学设计

新安江中学 鲍芳飞

教学目标:

1.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的结局,分析人物形象。2.试解鸿门宴之谜,试破鸿门宴之局。

一、导入

二、赏人物,破宴局

1.这个故事为什么把称为“鸿门宴”?“鸿门宴”今义是什么?

地点:鸿门 宴:宴会、饭局;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特别是这次的鸿门宴可以说是杀机四伏,步步惊心。如:重庆谈判;毕福剑饭局

2.刘邦从鸿门宴中脱险,究竟应该感谢谁?(必须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张良

①张良做为一名谋士,需要献计献策,需要临场的应变能力,那么赴宴前他的计策是什么?在宴中他又有怎样的应变能力? 张良献计: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②请点评一下这条计策。

参考:看似不是计策的计策,实际上是刘邦得以逃脱的关键。“不敢”、“背”这两个词其实表明了刘邦的示弱,承认了项羽的霸主地位,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而这为项羽始终不杀刘邦做了个铺垫。张良应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良曰:‚大王来何操。‛ ③请点评一下这两句。

参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最为紧张,剑拔弩张的时候,谁来破这个局,他想到了一个最适合的人——樊哙。

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张良想到了之前准备好的东西。“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追问:项羽和范增是如何处理这两样宝物的,为什么?

参考:范增: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识破了张良的诡计,愤怒到极点,认为失败已成定局。项羽:受璧,置之坐上。白璧乃帝王的信物。赠送白璧,实际上意味着刘邦承认了项羽帝王的身份。樊哙

①朗读樊哙语段。鸿门宴上最为精彩的就是“樊哙闯帐”,更有反客为主的感觉。很多人都为樊哙点赞,你会赞樊哙的什么?

l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l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l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l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参考:四赞:赞其勇,赞其威,赞其智,赞其忠。

智: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推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追问:项羽有何作为?为什么? 项伯

l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l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l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l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l

项王、项伯东向坐……

l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① 项伯的身份和地位怎样? ② 项伯为什么会告密?他是奸细吗?

参考:为了报恩。但没想到的是张良把这个件事告诉了沛公,并把他引荐给了沛公。而沛公也借机笼络了项伯,“约为婚姻”。可以说沛公的这步棋下的准,项伯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项伯一倒,其他便不攻自破。所以说项伯的初衷是好的,不能说他是奸细,只是后来被沛公利用,而项伯也只是顺势而为。刘邦

l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l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l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l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l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l

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l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l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刘邦具有怎样的特质? 低调为人,知人善用,能屈能伸,聪明机智。3.(讨论)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l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l

项王许诺。

l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l

项王默然不应。

l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曰:‚赐之彘肩。‛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l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l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l

项王曰:‚沛公安在?‛ l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观点一:妇人之仁:为人不忍,优柔寡断

观点二:得意忘形(沽名钓誉,刚愎自用):刘邦的请罪和臣服 观点三:不得人心,有政治风险: 1.A.对于反秦阵营来说,刘邦有大功,杀刘邦有政治风险。

刘邦是奉命西征,并且赢得了推翻秦朝暴政的首功,按照约定,即使刘邦称王也是理所应当,任何人都不应该说三道四,结果刘邦低调行事,并没有称王,政治上毫无瑕疵。此时,项羽贸然下令进攻刘邦无疑是同室操戈,将楚怀王的约定变成了一纸空文,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B.刘邦对于稳定关中极有价值,杀刘邦无民心基础。

刘邦率先进入关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因而深受关中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关中人民期待刘邦顺利称王。而项羽采用暴力手段坑杀二十万降卒的项羽,在关中人民的心目中就成了杀人魔鬼,成了残暴的代名词。4.总结鸿门宴上的迷局,总结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基于以上理由,范增的谏言是缺乏考虑的。而项伯私见张良透露军情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报恩,更有可能是为项羽着想。所以项伯的千古骂名还得重新考虑。

因此鸿门宴表面上是一场宴会,实际上是一场权利的斗争,项羽赢得了权利,避免了暴君的骂名,刘邦也最终能全身而退,为成就霸业埋下了伏笔。鸿门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之后的项羽连续遭遇兵败,以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最后自刎于乌江。

刘邦:低调为人,知人善用,能屈能伸,聪明机智。这是他成就霸业应该有的特质。项羽:霸气外露,胸无城府,但不免有刚愎自大,自矜功伐的缺点。但从鸿门宴中也可以看出项羽的远虑和远见。

第2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交城中学 陈亮发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使他们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2、切入点

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项羽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投影

(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四)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

(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

(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

(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4)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投影

(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5)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6)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羽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 待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7)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3)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4)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处 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 出处 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5)布置作业

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①A.范增数目项五 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不可胜数

②A.则与斗厄酒 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连衡而斗诸侯

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大王来何操?

四、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本节课从深入挖掘文本,开发与整合网络资源入手,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对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学习。

从文字之美到精神之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是囿于课本。对人物的认识未免过于片面,只有充分借助网络,从中提炼、分析能展现人物魅力的资料,才能走进人物,走进文学,走进壮美的人格。网络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带领学生迎来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字的结论辅以生动的画面和悲壮的戏曲音乐。增强了古典意味和悲剧力量,在“赏”和“析”中突出了“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欲望。使历史不再遥远,让语文贴近生活

第3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知道这是谁的诗吗?(宋代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前面是对项羽卓越功业的钦佩,后面是对其败亡的叹惋)。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早年立志随叔父起兵,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然而最终不免陷入韩信3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共四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两种认知态度:

(1)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

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领悟态度: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通过激烈的斗争刻画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的精炼。学习一分为二地批判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吗?”同学们回答,如有知道的,老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黄晓霞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部分重点实词和虚词;初步掌握一些翻译的技法和规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结合连环画来了解故事情节,复原人物形象;通过归纳整理来积累实词和虚词;通过训练来学习翻译的技法和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们阅读古文的兴趣,克服他们的惧难心理,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理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复原人物形象,尝试跳开注释,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来阅读文本。

导入:很多同学害怕甚至憎恶文言文,对于长篇的文言文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其实文言文并没有那么可恶,有些故事还一直流传至今,有很多故事搬上了荧屏,为我们所熟悉。它们或感人,或震撼,或讽刺,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它们都很美。比如,很多同学看过《霸王别姬》,美得有些绝望;有些同学应该看过《杜十娘》,9月底即将上映的《画皮》也来自我们的古典文学。当然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相信同学们都不会陌生。那么,怎么样可以让我们轻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今天面试的第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课时安排、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二、

未完,继续阅读 >

《《鸿门宴》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鸿门宴》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