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例谈
第1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例谈
导课是一堂课的启动环节,一堂课启动的好,等于成功了一半。我在自身教学中认为教师用浅显易懂的英语科学巧妙地设计的导语,常常能起到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它既能唤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动机,又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启迪其思维,它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运用了所学的语言材料,训练了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我的经验是:
一、由歌唱导入新课
唱歌能稳定情绪,激发兴趣,但所选歌曲必须和将要上的课有某种联系。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六册第27课《The Dove and the Olive Branch》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Hello, everyone . Let’s sing the song -《Today is your birthday, China》. Ok, you sing very well. Now please pay attation to this sentence in the song: “In the early morning, I let a group of doves fly out of my house.They come back with green olive branches in their mouths.” What does the sentence mean? ( some students answer that it shows peace.) Good, the dove with olive branch is symbol of peace.Then, what does the meaning of the symbol get from? It is from a Bible story. Now Let us tell you the story-《the story of the dove and the olive brand 》. Listen carefully. 学生们在听故事时特别用心,教室里静悄悄的。让他们讨论回答问题时,个个都表现的积极踊跃。可见,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二、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但复习内容要有新意,且与新课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能引起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五册第38课《To China , With Love》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By learning the front lessons, we have known the famous physical scientist, Albert Einstein. We have also known “Father”of Hybrid Rice, Yuan Long ping and the well-Known writer and educator, Helen Keller. What makes them great or famous? Love! Their hearts are full of love. They Love themselves. They love their parents. They love their work. They love science. They love the people. This class we’ll know another famous foreign doctor. He is Norman Bethune. He is from Canada, But he lives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s forever. Why? What did he do for Chinese people? Let’s Learn lesson38 《To China, with love 》to know him. 这种总结性的导语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旧课的理解,对伟人的认识,也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引起他们对白求恩的了解欲,自然引起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三、由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能够形象地再现生活,在教学中运用它,常常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引起思索。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60课《Fix and mend》时,先出示两幅展示堆积如山,浩瀚如海的垃圾的图片,用英语向学生们发问并启发其回答:What’s this? -It’s garbage. What does it look like?-It looks like a hill or sea. Where is so much garbage from? - I think most of it is from the things that people throw away. How should we do for making less garbage? For this question let’s learn Lesson 60:Fix and mend . 这样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思索,又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往往形象地展现了这课的主要内容或重要故事情节,面对它可以提出相关的好些问题,这些问题会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30课《Keep the Candle Burning》时,让学生们观察课本中做实验的插图,是这样提问导入新课的:Look,the woman is doing an experiment . How does she do the experiment ? What does she need?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xperiment ? Will the candle stop burning when the jar cover the dish? Why? How keep the candle buring? 然后让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新课,做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由明白学习目的,阐明教学思路而导入新课
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方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明白了教学的目标思路, 知道了一堂课学什么或如何去学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学习。为此,我在执教新目标英语第2单元《 Where’s the post office 》 SectionB 3a-4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 tourist Guide? Then you must learn to speak English. You must learn to write tour guide in English. Then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tour guide? Don’t worry! This class we’ll talk about this question. Our book gives us a few examples. I hope you can read and think carefully. At last we’ll try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our guide. I’m sure you can write it well. Ok let’s read the first passage. 这样导入新课,既使学生们将英语学习与未来要从事的导游工作相联系,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明白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听读能力。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不拘一格,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以激起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要坚持独创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第2篇:《蒲公英》导语设计例谈 教案教学设计
金镭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正义的人们,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经过辛勤的耕耘,在以反战为主题的领域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电影界1998年风靡全球并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辛特勒名单》,为控诉二战的罪恶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日本作家撰写的文章(蒲公英)(板书课题、作者),看看这位进步女作家是如何运用妙笔将小小的蒲公英来表现“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这一个巨大而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并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的题目,小声地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二
我们还记得鲁迅先生曾讲过这么一句话-“人类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确实,人类历史中的血雨腥风给人民带来惨重的灾难,统治阶级的铁蹄在肆意践踏着人们美好的家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痛,我们还依稀看见南斯拉夫人民在一片废墟中艰难前行。我们都希望拥有蓝天白云,我们都希望为自己的童年留下欢声笑语,我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
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曾有位考生写了一篇《战争的记忆》(此文课前印发给学生),此文主要描述了移植战争苦痛记忆给那些“战争狂人”,从而唤起他们的良知,进而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提问):假如这一主题,让同学们来写,大家会借用哪些事物或意象来表达(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小结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壶井荣的文章,看她是怎样通过描摹蒲公英的具体形象和具体故事来抒发感情,表现这一主题的。
三
同学们,现在我为大家献上一首歌,电影《巴山夜雨》里的插曲《我是一颗浦公英的种子》。(用轻轻的柔婉的声调)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小伞儿带着我飞翔、飞翔、飞翔。”歌声又使我回到了那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中,秋天的原野上。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鼓起小嘴吹起了蒲公英。那是一个战争年代,作为革命者的父母双双被关押在敌人的监狱里,小女孩思念亲人时,就会轻轻哼起爸爸教给她的歌。战争阻隔了父女的团聚,但无法阻挡小女孩像浦公英一样顽强地生活。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浦公英》,它叙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又寄寓着作者怎样深切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
四
有一首诗,题目叫《蒲公英的遗产》是这样写的:蒲公英妈妈老了,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什么遗产临行前妈妈为子女们带上远走高飞的伞。
我相信,有不少同学在小时候就曾经帮助过蒲公英完成远走高飞的梦想。我相信,大家肯定还能回忆起,儿时鼓着腮帮子吹蒲公英的模样。当你们把目光投向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时,可曾注意过那地上的蒲公英是什么样子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没有)。这实在是我们童年的一个美丽的过失。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壶井荣的《蒲公英》,一起来弥补我们童年的过失吧!
五
在自然界中,一泻千里的长江,汹涌澎湃的黄河,气势雄伟的泰山,固然能引起我们心灵上的强烈震撼,但生活中也有很多原本毫不起眼的东西在造物主的精心安排下,却也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千,如广袤沙漠中的绿洲、巨石下顽强钻出的小草、悬崖绝壁处的松枝……。
美。不仅在于伟大,也在于平凡。
那么,平凡得随处可见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美感、什么震撼呢?让我们随着这些四处飘飞的小精灵,一起进入日本现代女作家壶井荣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高级中学)
第3篇: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2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
第4篇: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一、反思课堂精彩点:
把“故事会”引入数学课堂
“故事会”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我把“故事会”巧妙地引入数学课堂。我首先广泛收集有关数学家的故事以及和新知识有关的故事素材,然后进行合理加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开一个内容丰富、兴趣盎然的“故事会”,从而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发生在棋盘格上的数学故事,讲述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的聪明运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讲授数列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在讲述立体几何之前,我先向学生讲述蜂巢的几何结构,介绍蚁穴的合理构造,讲解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墓碑上的“圆柱容球”几何图形,用这些生物学知识和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三角函数之前,我先讲述著名数学家欧拉的故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三角函数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史丰收的“数字馒头”、陈景润的“数学明珠”、华罗庚的自学成才、苏步青的爱国之路„„这一个个数学家
第5篇:例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例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化 策略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几个基本观点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社会即学校”揭示了生活教育
第6篇:例谈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材料)
例谈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
[ 2012-4-5 13:27:00 | By: 梁勇 ]
推
荐
课程目标中最低一级的层次是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如果一堂课只有整体的目的,没有具体明晰的目标,就会导致了教学的低效。
在设计《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活动单时,我将教学目标拟定为:1.学会运用地图描述台湾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3.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的领土。这三个目标互相联系,既使学生了解了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条件,又让学生明确了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
具体的学习过程我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活动: 活动一: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1、了解台湾在祖国的位置。
2、阅读教材P32~33,在图中找出以下地理事物名称。(1)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水道——台湾海峡;(2)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大陆省份:福建省;(3)台湾岛的“三临”: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4)台湾省的一系列
第7篇: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
第8篇: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外,课前导语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成功的导语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顺利地达到最佳教学态势。正如柏拉图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新课导语设计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激发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一开始就显得生动活泼,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涉及到课文中人物的轶闻趣事,教师则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讲述小故事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棵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丈夫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