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
第1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跳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跳水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设计2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第2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巩固四个会写生字。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当时所处的险境和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3.明白这个故事的表达顺序(按事情发展),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及
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跳水》,来感受列夫托尔斯泰文坛大家的语言魅力。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先进行一下自我检测,关于生字的,有信心吗?请一位同学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拿出练习本来。
请阅读下面文字,在练习本上写出缺失的词语。
fàng sì,xià hu
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下,更加抢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它,他却冲着孩子 liě zuǐ,miáo zhǔn 龇牙为了抢回帽子,孩子身处险境,船长用枪孩子,孩子最终跳水获救。
一分钟时间。1.同桌互查,要求,如果发现不对的字要就是指出来,不规范的纠正提出你的建议,同桌要虚心接受及时修改。2.(订正指导黑板上同学的书写,通过读,检查他的书写)。3.老师要强调两个字,一个是肆的第一笔,一个是唬的横钩。4.全对的同学请举手,鼓励一下自己,没有全对的同学要加把劲课下把写错的字整理到你的错字本上再写两遍,用心写相信你一定会记住的。
师:谁能用上其中的任意两个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跳水》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故意龇牙咧嘴气他。孩子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追猴子夺帽子,而陷入险境。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评价:(注意倾听,随机给予评价)你把故事概括得很完整、语言也很流畅。
如果说不到位,指导:概括方法,如抓主要情节按文章表达顺序概括起因经过结果。师:开始板书,如果没有水手们逗猴子也不会发生这件事,所以说水手逗猴子是整个事件的生:起因。(板书:起因)
师:猴子抢孩子帽子,孩子追猴子,是事情一步一步向前——
生:发展。(板书:发展)
师:孩子走上横木,人们吓呆了,这是事情达到了—— 生:高潮。(板书:高潮)
师:解决的办法往往在这时候出现,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在水手帮助下,终于得救了。这是事情的——
生:结果。(板书:结果)
【整体感知课文意思,并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打下了基础。】
二、走进文本,理解感悟
过渡:这篇文章写作顺序很清楚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中心问题: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个故事中孩子走上险境,你认为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什么?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好批注。
(我们已经掌握了默读的方法了,到了高年级默读需要一定的速度,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开始)
老师要巡视、提示、指导(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学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阅读勾画批注,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孩子走上险境,你认为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生:猴子(跟他意见一样的请举手)、水手、孩子(划类)
师:认为是猴子起了关键性作用的呼声挺高我们就先说说猴子吧。预设
1.生:直接读猴子的语句,注意找全。
2.生:因为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气孩子,孩子才会走上险境的。师:(刚才老师听见你说了一个抢字,还有一个气字,怎么抢的?又是怎么气孩子的呢?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交流出示,体会动作描写)
课件:
一只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气孩子。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的爬上了桅杆。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猴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师:我们观察这两部分内容,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表达效果一样吗?(感受)(生:第一句话
。第二段话描写的更生动形象)(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后迁移到作者抓住了猴子的什么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或是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将这段写的这么形象。)
生:动作。
师:请大家看屏幕,谁来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找出来。(指导读准确读完整)这样读:“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横木上”的“坐”,“用牙齿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气”的“逗”,还用“冲着他做鬼脸”的“做”„„
指导学生说全说准。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看看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齐读)
师:通过这一系列描写猴子动作的词,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 生:一只调皮放肆淘气…… 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肆”。(随机)学生们会说出查字典的意思,文中哪里说的它放肆。根据放肆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字典上是怎么解释这个词语的,生答,这是字典上的理解,好,查字典理解词语这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我们还可以放在课文中去体会,快速浏览文章,文中哪里体现的是猴子的放肆呢? 生:找到之后,交流回答
师评价:你把词语放在了具体语境中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这只猴子并没有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实际上不是我们看见的,而是我们的…… 生:想象。师:对!想象太重要了。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活,边读边想像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孩子走上险境这只猴子的确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刚才有同学说到水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咱们听听他们的见解。
生:水手的笑(几次笑)找出来——体会神态描写
指导学生分析到位1.水手使猴子更加放肆2.水手的笑使孩子颜面扫地很没面子。师:()看来水手的笑对孩子走上险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们这种见解也很有道理。还有同学说到了是孩子自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来说说你们的见解。
(孩子的自尊心太强了,如果读文本,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这样吧,)
咱们按照刚才分析猴子和水手的方法,在小组中,找出描写孩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孩子的心情。
(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神态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神态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动作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语言)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哪个小组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生:从
描写中感受到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师:看来孩子走上险境,猴子、水手和孩子自己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是因为水手们一次又一次哄笑,助长了猴子的放肆,让孩子无地自容,他什么都不顾了,为了挽回面子,他铤而走险,走上相当于十几层楼高的横木,(配音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紧张.危险)这段话中并没有出现危险这个词语,你从哪里感受到危险的呢?(生:这时候,……..)这里并没有直接写危险这类的字眼,但是通过描写其他人的表现,比如水手们都吓呆了,大叫等等,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孩子处境极其危险,你们知道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吗?——(侧面描写)板书。
评价:看来大家对写作技巧很是了解,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侧面描写更加烘托出此时孩子的危险处境,如果我们在写作文时恰当的用到这个方法,相信你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带着这种紧张,读出孩子处境的危险)找一人读
师:孩子就站在十几层楼高细小的横木上,摇摇欲坠,赶紧想办法救他吧!预设:
学生想出各种方法,如1.扔绳子2.往回慢慢退3.喊他跳下来…… 师根据课文,与同学们一同否定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师: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声音出现了!(强调只读船长的话)引出船长第一句话。
指导朗读,现在孩子是在十几层楼高的横木上,周围是茫茫大海甲板上一片混乱,你如何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而且指令要清楚,孩子此时心惊胆战,没听明白你们的话,再喊(读第二句)
师:评价(语气够威严,够果断)观察船长这短短的两句话用的标点符号!生:全是感叹号。
师:几个,数数。7个。用这么多感叹号干什么?这里的感叹号作用是什么?表示语气很重很强烈。自己试着读一读船长的两句话。这位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体会到船长的机智、镇静、果断。师:你是从对船长的什么描写体会到的? 生:语言
师:让我们带着对船长的敬佩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师:有了船长的当机立断,孩子—— 生齐:孩子得救了!
【整个教学过程流程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最后一段!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读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老师直接提出来。
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连一分钟都不到,你觉得怎样?(时间很短);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因为每一秒都决定了孩子的安危,所以感到时间太长了。)“——”的作用,虽然四十秒时间很短暂,但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每一秒都是漫长的,这个作用是什么?转折。(理解的时候可以以关联词代替,强调“——”我们又知道了他的另一个作用,强调使用破折号的目的。突出人们的急切的心情。)
【训练学生质疑能力,积累语文知识】
三、总结文本
师:孩子终于化险为夷了,从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从船长、水手、孩子等角度谈)
有哪位同学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从船长身上让我看到了,遇事要冷静机智果断。
生:从水手们身上让我知道了:开玩笑要适可而止,有分寸不要过分。生:这个孩子经历让我知道了遇事不能太冲动。…… 老师总结: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突发事件,希望同学们谨记,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一时冲动,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整体回顾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侧重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呢?(指向板书动作、语言、神态)同时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突出孩子处境的危险,让我们感受到故事的惊险,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魅力,值得我们潜心学习。写作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可以让你的文章,人物更生动,故事更精彩。
四、作业:
师:所以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品读课后121页的四句话,留意描写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仿照这种写作方法,写一段话。仔细观察一个人或物,重点抓住动作描写,体现人或物的形象特点。
2.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
第3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
第4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
第5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第一课时
说课稿
张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要在学生感悟文字所表达情感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思想,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句段,通过朗读品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与学情分析】
《跳水》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舟、船”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一艘大船上的故事: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到海里,使孩子绝处逢生。构思新奇,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教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张弛有力,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
第6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我班共54人。在近四年的学习中,他们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比较强。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经历了三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课前独立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理解词语方法多样,有效;识字、写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同学很少出现错别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
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
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
四、
第7篇: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难点:理清文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各阶段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思考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联系的,从而深入领会这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学准备:
1、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第8篇:跳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跳水》是谁写的?(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翻开课本,自由朗读。(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出示注释)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4、这篇课文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水手们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师:用怎样的方法能够清楚的表现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提议可用图示法)(生自己画)出示。
5、根据图示简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按这个顺序将课文分成三个段落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