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

2022-11-19 08:25:4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等分析:

㈠、教材分析: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本单元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韵。学生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㈡、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激情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学习诗词气氛浓,热情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养成了充分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已具备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本课继续提高学生诵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考情分析:古代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分值6分或8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将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㈡、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㈢、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㈠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㈡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读——悟——探究——品味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失去江山的李煜整日以泪洗面,写出了最绝望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 忘不了我的如画江山

——走进李煜的《虞美人》(出示幻灯片)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反复吟诵,领悟诗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3、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出示幻灯片)

三、作者简介:

• 由学生介绍,根据可下注释,教师补充。

四、介绍词牌:

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㈠虞美人: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㈡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找学生朗诵诗歌,指导读音断句。(出示幻灯片)

(二)由学生自由朗诵。听录音,然后齐读。

(三)指导诵读:(出示幻灯片)

总体要求,诵读时语调,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诵读提要:⑴前句声渐强,情绪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

⑵ 后句声音渐弱,沉浸到往事回忆之中,感慨万端的“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诵读提要:(设想自己是抒情主人公,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悲情。)

⑴前句以平淡的语调,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⑵后句注意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诵读提要:(要有物是人非之感,诵读时把这种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

⑴ 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悲哀。

⑵“朱颜改”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提要:(整首词情绪的高潮,诵读时要把这种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⑴“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

⑵“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三)听录音,然后齐读。

六、研读课文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 :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⑴问题: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明确答案: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⑵问题:“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明确答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风花雪月,至尊的地位等等。

⑶、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一次对比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短暂无常)—----(永恒不变)

虚(回忆)———实(现实)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⑴问题:“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明确答案:

二次对比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永恒不变)————(短暂无常)

实(现实)————虚(过去)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⑴问题: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明确答案: ⑴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⑵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⑶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明确答案: 三次对比

雕栏玉砌————朱颜改(没变)————(人变)

物是———— 人非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4、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示幻灯片)明确答案: ⑴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⑵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⑶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⑷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5、小结:(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借代,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七、探究:(出示幻灯片)

问题: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

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明确答案:

1、生活的巨大转变: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

2、作者本身的性格敏感懦弱,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加上这种巨大的生活落差,作者心中的愁肠百结,用词表达出来,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3、《虞美人》中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

八、拓展:(出示幻灯片)

(一)字字血泪

1、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二)赤子之心

1、王国维说过后主是赤子之心(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暇,有一种清澈的魅力,是那么的纯洁、真诚、坦然)。

2、他往往采用直写心意的那种抒情手段,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一下子捧到你面前,让你一览无余,那你就不得不被他那种毫不保留的真诚所感动,就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3、作为俘虏他学不会谄媚主上换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但至少应该沉默,不剖露自己,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他却一遍遍在唱着自己的家国之恨。那么真诚,那么的令人痛彻心扉。

(三)命如玄机

1、这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绝命的一笔。

2、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多少年里,听着浅薄的少女艳羡他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的浪漫。只能含着一汪血色撕心裂肺地感慨——那不是自然灵秀巧合的机缘,那是人为暴力的安排啊!

3、公元978年。以王礼葬煜于洛阳北邙山。追封吴王。自此,尘埃落定。

4、身为一国之主的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而因在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称“百代词宗”、“千古词帝”。

(四)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九、听音乐。欣赏:《虞美人》《相见欢》(出示幻灯片、播放音乐)

感受:李煜的赤子之情,探究:李煜的精神世界。

第2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词作内容。

2.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

3.学习词人为表达情感所用到的白描、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丢家弃国之愁”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这首词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引入词人的其他作品中写愁的词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五七言的近体诗,经过唐朝无数人的努力,各领风骚,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难以再出佳作,这时词成了文学的新宠,温庭筠韦庄开创了一代词风,但花间词香软秾艳,贵重而不适用,真正一扫脂粉味赋予词可以和唐诗相比美的品格的是李煜。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完成了词从歌女助兴的工具到士大夫寓意抒情手段的转变,被奉为宋词的开山祖师。

二、作者简介:李煜的生平,大家结合注释了解一下。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生活思想都有了巨大变化,其情其思,凄怆动人,从降宋到被毒死的两年零七个月期间,是他创作的最高峰,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杰出地位。

而我们今天要赏析的《虞美人》就是他在死前的那一天晚上写的,所以有人说这首词是伤心人语,也有人说这首词是以血书者,当然还有人说这一首词可以称为词中之帝。我们不管人们怎样的评价,这首词大家并不陌生。以前会背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阅历的丰富,我们的理解肯定有一些不同。

三、诵读感悟:

1、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并找同学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评价朗读。

2、播放音频、指导朗读。

3、重读找出体会作者情感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只是”、“几多”,低沉凄迷的基调。

四、整体感知:

1、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用一句话来概括。—亡国之音、绝笔之词。

2、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故国之思?往事、故国、明月···

五、精读细品:

1、哪个字可以概括全词的情感?“愁”

2、讲解:李煜的哀怨和愁都有哪些呢?(1).我们来看看词的前六句。大家自己先读一读品一品。开头的第一句是怎么说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首句对春花秋月发出强烈责问,春花秋月美啊,但作者说何时了,我们知道,花有开有落,月有圆有缺,花开有花谢,花谢还有花开的时候,月也是这样的。他看到了春花秋月,今年的花是这样的开着,明年它还会再开,但是我的过去呢?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往事之哀。朱自清也曾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呢?”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往事已随风消逝,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词人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慨叹,关于往事的记忆是多还是少?越来越少了。面对眼前这样的春花秋月美景,竟丝毫不能引起作者的半刻欢乐,反而陷入对往事的沉痛怀念中。

(2).往下怎么说了?而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以前怎样?东风没变。但我的国家呢? “不堪回首月明中”, 不堪,不能承受了,不能回忆了,越回忆越痛苦。他会回想起哪些往事呢?是后宫佳丽,锦衣玉食,是这样的生活吧?还有,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回忆过去的那种自由那种尊严。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这是亡国之痛啊。那什么是“月明中”呢?本词两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月是代表思念的。补充回忆诗词中写月寄相思的句子。

(3).那还有愁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啊!“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都还一如以前那样,然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 阿监青娥老”,“朱颜改”改的不仅有后宫女子的容颜,也有自己的朱颜,更有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总结:往事之哀让他痛啊,亡国之痛让他愁,物是人非让他欲语泪空流。他在《望江南》中这样说过,“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青春不再,容颜已改,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他还说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有物是人非这样的悲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赏析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汪洋恣肆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3、我们想一想,在古典诗词当中,描写愁的诗句有哪些?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的“愁”有长短。秦观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里的“愁”有粗细。李清照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愁”有轻重。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接连使用三个比喻,不仅描摹出其闲愁之多,而且给人一片迷离,朦朦胧胧,纷纷扰扰,缠缠绵绵,没完没了的感觉,形神兼备。这些名句,同是写愁,角度不同,手法一样高超,都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李后主“一江春水”的比喻,与之比肩,都已成为千古绝唱。

4、细品艺术手法:词人心中层层叠叠的愁思,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愁思之多,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又是如何来表现的“愁”的呢?

(1).语言自然朴素清丽,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一系列景物,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还有“雕栏玉砌”。

(2).在这前面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还有“雕栏玉砌”,这是美好的事物,但这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眼中真的是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了以乐衬哀、今昔对比的手法。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已经烟消云散了,小楼又东风的时候,故国已不堪回首了。然而自然界的兴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当他把最真纯敏锐深挚的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之后,就写出了人类生命的共同苦难了——客观世界的永恒和人生的无常,就连苏轼也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总结:①意境的创设上:白描,虚实结合,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②对比,③发问,④比喻。

5、引入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再读全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6、快速背诵。

7、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六、迁移拓展:找出喜欢的词,说说理由。

《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上片触景生情,下片抒离别怅恨。白描与比兴相结合,在落梅与春草中寄寓离愁别恨。)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写人事,以“水长东”比喻离恨无穷期。白描勾勒特定场景,语言精练自然。)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上片写囚徒生活,现实和梦境对照。下片写亡国之痛。全词景与情、梦幻与现实、欢乐与悲恨交织。)

小结李煜词风的艺术特色:善用白描,表现人物心理,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大大提高了词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变花间词依红偎翠的风格为清丽疏朗,对后代词的创作影响巨大,不愧为宋词的开山祖师。

七、探究性学习:

1、如何评价李煜的愁?

2、《虞美人》词牌的来历,比较项羽和李煜两个末路君王的绝笔风格。

学生评价,老师补充看法:有人说李煜:“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 国 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他的成功就在于它的作品里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最美丽的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他的作品是用血书写出来的。

比较《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若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和李煜同是末路王侯,同时绝笔之词的风格却不尽相同。我们在项羽的垓下歌里听到的是人杰鬼雄的铮铮呐喊,他宁愿死,也不愿见江东父老,一个霸气十足豪气冲天的英雄。更动人心魄的是它的铁汉的柔情荡气回肠,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在他的诗里不仅读到了悲更多的是壮烈。李煜只是李煜,他是一个文绉绉的真情词人,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悲从中来,他选择的是沉溺于这样的痛苦之中,选择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之中永远也拔不出来,写下的是纯粹的血泪。

八、板书:

宇宙之永恒不变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人生之短暂无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第3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平常观察得知,大多数同学喜欢读散文,他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且已经学习了第一册第一单元《威尼斯》等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仅停留在泛读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阅读鉴赏散文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目标】

1、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人生愁苦。

2、理解词以乐景写哀景与巧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三问三答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人生愁苦。难点:理解词以乐景写哀景和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法学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讨论合作为主线。

学法: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作意象,发现问题,通过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合作解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2.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词的内容,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2.鉴赏词中的千古名句。

(二).教学难点: 1.探究李煜为何而愁。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到南唐后主李煜,我们一定会想起他的那首《虞美人》,想到《虞美人》,我们一定会想起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这句词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愁情如春水般常流不断,无穷无尽,更是因为他写出了词人的无尽的心酸和满腹的愁情。那么李煜究竟愁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知人论世

读懂一篇作品,首先应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有一句诗这样形容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可见李煜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君王,更是个薄命的君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陕西兴平华兴中学 王海军 713106 教学目的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教学难点: 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乌夜啼》进行延伸阅读。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由浅入深感知全词。

2:把握词作内容,赏析重点词句,品味词作感情。

教学环节设计:导入新课——重点品读——整体感知——延伸拓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片“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2、幻灯片课题

二、品读(投影全词)

1、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评

2、大屏幕出示诵读提示:

①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考正白香词谱》

②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③读出节奏快慢和轻重音。

3、学生再读,再评

4、分析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语“愁”?

5、投影显示: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6、介绍一下李煜和相关背景。

7、学生齐读词。

三、整体感受此词

1、思考:词中是用哪一句词来展现“愁情”的?

2、拓展:联系过去学过的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巧妙运用表现手法将无形之愁化为有形之物的的诗句?

3、写作练习:

①试着用一种修辞将你的愁情表现出来。②学生上黑板写 ③师生评

4、思考:词中还能从其他哪些句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词中的“悲愁”色彩解读。

3、背诵默写《虞美人》。

重点难点:

1、词人特殊身份的解读。

2、“多角度”思维的培养。

教具准备:

小黑板、Mp3播放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由邓丽君演唱,意在让学生受到离愁情绪的感染,在课前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曲《相见欢》,无限离别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大家初中时候学习的一首词,那么是谁跟谁的离别? 生:李煜跟他的国家的离别。

师:那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南唐后主李煜丢了国。你怎么评价这样的国君?对于国君的褒贬,毛泽东是最有资格的一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毛泽东对丢了国的李煜毫不客气:“他决不是一个称职的帝王!”

二、不称职的国君

(学生介绍李煜生平,老师归纳补充)

李煜25岁继位成为南唐后主。当时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南唐已经是宋的属国。他当政期间

未完,继续阅读 >

《虞美人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虞美人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