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赞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长城赞》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长城的知识。2.了解对联的常识。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2.说明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3.检查学生生字自学情况。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2.生自读,师领读。3.生再读,指生读。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 18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对联常识。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索桥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18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 18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3.预设的问题:(1)索桥什么样子?(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四、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 18
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3.再读课文,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4.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18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 18
西。
二、教师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三、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李兵父子
勇于牺牲
故事 何公 何母 舍己为人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我站在铁索桥上》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18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 18
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8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布置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 18
《你,浪花的一滴水》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雷锋的故事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去说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8
2.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赏析。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18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18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18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8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18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8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18
第2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 长 城 赞》教 学 设 计
金堂县转龙镇大桥小学
尹政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文中“巍峨丰碑”和“壮丽奇观”等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盛赞长城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理解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的特点,并尝试结合课文的内容补充对联。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体会对长城的赞美。背诵课文。2.2.初步感受对联的特点,学会补充或者写对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建筑?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长城吗?我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2.齐读课题。
3.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有哪些类型。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读词语,重点指导:“帅”和“纵”的读音,指导书写“黎”)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尝试对对子:(围绕课文设计的一些对对子练习)4.从对对子的过程中感受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的特点)
三、精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两部分的名称(上联和下联)2.学习上联
扣“巍峨丰碑”理解课文内容
(1)在上联中作者是围绕哪一个词写的呢?(①找;②结合课文理解“丰碑”)(2)找出课文中能体现长城是巍峨丰碑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a.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五千年。(①体会几......个加点词对时间的巧妙连接;②感受对联语言凝练的特点;③朗读体会历史悠久)
b.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劲移山心力,才修筑此伟大工程。(①理解费劲移山心力的意思;②读出自己的理解;③创设情境想象看到的画面。④读中体会长城所耗费的巨大人力和气力。
(3)引读中再次体会 “巍峨丰碑”的含义
万里长城是一天两天修成的吗?是一年两年修成的吗?(上下两千年)因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长城是一座____?
万里长城是一个人两个人修成的吗?(数不清)因此我们可以骄傲的称它为____?引读: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象征,是中华儿女____的凝聚。因此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世人,它是一座____?
(4)齐读上联,读中感受对联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等特点 3.学习下联
总结学习方法,自学下联
(1)交流学习的方法(2)自学下联(3)交流自学情况
① 扣中心词“壮丽奇观”;②体会第一句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长城壮丽之美;③体会比喻句,感受长城的美;④引读最后一句;⑤朗读体会长城壮丽;⑥学习下联的写作方法(内部分总的关系,动词的准确运用,比喻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
四、诵读体会 过渡:
同学们,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他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作为中华儿女的你,你有怎样的感受?①好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我们的赞美送给伟大的万里长城,师读上联,生读下联。②让我们把心中的赞美献给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生齐读对联。
五、补充对联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对联的特点,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修万里长城,______。______,长城展雄姿。)
六、齐诵对联
七、作业
1.我会搜集:
搜集描写长城的对联诵读,积累。2.我会写:
用对联的形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建筑或景。
板书:
长城赞(对联)
上联 巍峨丰碑
下联 壮丽奇观
分总的关系
写法:动词的准确运用按一定的顺序
比喻
第3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
第4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3、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对对子游戏。
1、如天对地,室对家,少对多,明对暗,美对丑,真对假,善对恶,繁对简,朝对暮,盛对衰,庭对院,井对池,山川对河流,落日对流霞,杨柳岸—杏花村,苹果脸----葡萄牙,狗尾草---鸡冠花等。
2、你知道对对子有什么规律吗?(师相机板书: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字眼。对联做到了这些要求,就形成了两两相对的特点,使对联对仗工整,读来才朗朗上口。)
3、根据对子的特点试着找两两相对的词。(幻灯出示)【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特点,为下面的授课做准备】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师引:关于它,你还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师
第5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展示一些长城的图片)
师深情总结: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
第6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遗迹”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理念:
(1)少教多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课堂营造成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空间,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2)主题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遗迹”,以了解长城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文学形式了解不同的古迹,激发学生通过语文的方式了解祖国历史遗迹的浓厚兴趣。
(3)读悟结合:充分把握文本长联的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梯度,读出韵味,通过诵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将诵读和感悟有效结合。
3、教材解析:《长称赞》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遗迹”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当代著名学者罗哲文写的一副长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角度出发,赞美了长城的历史悠久和雄伟壮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本文用对联的形式赞美长城可谓独具匠心,文本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和韵味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内容上又彼此联系、前后照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了解长城这
第7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 长 城 赞》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黎庶、毅力、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文中“巍峨丰碑”和“壮丽奇观”等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盛赞长城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在理解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的特点,并尝试结合课文的内容补充对联。教学重点难点:
1、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
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虽没有学过对联的知识,但对于对联并不陌生。本文是一幅语言精炼、意蕴深刻的长对联,学生是初次接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建筑?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长城吗?我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
第8篇:长城赞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长城赞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