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第1篇: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或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说明,那只不过是将学生从一个框框跳到另一个框框而已,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和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动脑和动手参与的课堂问题或者优化提问方式,创设情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分析和判断,把问题逐一解决。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课本上相同的结构或结论时,便会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这便是我在上《水资源》一课时获得的启发。另外,这一节竞赛课的成功应归功于本人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下面仅以《水资源》一课为例,试分析课堂教学应如何优化提问设计。
有人说,上课是一门艺术,但我觉得课堂提问更是开拓艺术发展,使课堂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一枚钥匙。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做到提问“三要”。那就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把问题设计成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或者铺垫作用,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讲述《水资源》一课导入时,便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刚刚打完网球,汗流浃背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喝水的画面,竟成了新加坡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一问题的提出,便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样也引发学生深思“新生水”背后的意义,成功为水资源有限埋下伏笔。
所谓针对性,主要指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要想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我们教师提出较深层面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铺垫。又如:当讲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投影了学生已学的我国年降水量图和四大城市降水年变化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继而进一步设疑: 这样的时空分布特点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强化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又成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所谓层次性,即在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分设目标,带领学生寻求思路 。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如向学生讲述跨流域调水时,设问:你知道哪些路线?(如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再提问:南水北调指的是南方哪条河流的水往北调?最后引发学生深思: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有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总量?能不能提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如果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污染浪费,工程措施还有意义吗?这样的分步设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刻明白节水、保水比调水、找水、蓄水更重要。
最后,我们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这一系列的过程,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了,手法是多样的、动员面是很大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成分是很多的,因此是很有吸引力,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成功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满堂灌的单一氛围,转变成为全体动的主动学习的局面。这些仅是本人课后教学反思,所得出的一些体会与感受。一节成功的课堂,有赖于各个环节的精心布局,和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其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正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应用。
第2篇: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范文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或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说明,那只不过是将学生从一个框框跳到另一个框框而已,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和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动脑和动手参与的课堂问题或者优化提问方式,创设情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通过分析和判断,把问题逐一解决。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课本上相同的`结构或结论时,便会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这便是我在上《水资源》一课时获得的启发。另外,这一节竞赛课的成功应归功于本人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下面仅以《水资源》一课为例,试分析课堂教学应如何优化提问设计。
有人说,上课是一门艺术,但我觉得课堂提问更是开拓艺术发展,使课堂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一枚钥匙。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做到提问“三要”。那就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把问题设计成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或者铺垫作用,能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讲述《水资源》一课导入时,便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刚刚打完网球,汗流浃背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喝水的画面,竟成了新加坡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一问题的提出,便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样也引发学生深思“新生水”背后的意义,成功为水资源有限埋下伏笔。
所谓针对性,主要指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要想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我们教师提出较深层面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铺垫。又如:当讲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投影了学生已学的我国年降水量图和四大城市降水年变化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继而进一步设疑: 这样的时空分布特点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强化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又成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所谓层次性,即在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分设目标,带领学生寻求思路 。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如向学生讲述跨流域调水时,设问:你知道哪些路线?(如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再提问:南水北调指的是南方哪条河流的水往北调?最后引发学生深思: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有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总量?能不能提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如果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污染浪费,工程措施还有意义吗?这样的分步设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刻明白节水、保水比调水、找水、蓄水更重要。
最后,我们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这一系列的过程,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了,手法是多样的、动员面是很大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成分是很多的,因此是很有吸引力,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成功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满堂灌的单一氛围,转变成为全体动的主动学习的局面。这些仅是本人课后教学反思,所得出的一些体会与感受。一节成功的课堂,有赖于各个环节的精心布局,和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其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正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应用。
第3篇:自然资源概况教学反思
自然资源概况教学反思
反思一:自然资源概况>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深感我们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此,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反思二:自然资源概况教学反思
《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是中国地理中《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开篇,对下面各种资源的学习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渗透,比较教学的运用,以及资料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本人都特别注重,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基本达成,在课程的设计、课的条理性,教学过程的过渡与衔接,教师的教态、亲和力及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参与热情等方面,都受到同组老师们的肯定。本人颇感欣慰的是以下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课堂中能顺利实施,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词语导课
第4篇: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自然资源》之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莆田十二中学 郭海英 开课地点:莆田三中高二(5)班
开课时间:2012年5月8日下午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教材从水资源的分布、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国的水资源,并编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辅助说明。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记住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②了解三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③记住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和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并分析我国水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使学生感悟到中国地大物博,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初步使学生形成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正确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中国水资源分布 难点:结合实际理解水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水能资源的开发。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复习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我们的学生对于水资源分布就不清
第5篇: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将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方法】
辩论赛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自然资源的图片;我国“地大物博”的媒体资料。【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有关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教师: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们用到的、看到的物品与自然资源有关,谁能举出例子?
学生活动:参照教材图“自然资源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四幅图片,小组讨论教材提供的相关活动,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什么是自然资源?
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过渡:刚才提到的很多自然资源当中,有些可循环
第6篇: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资源概况
国土资源是指国家拥有的一切资源。一般说来,国土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其基本特点是:
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地大物博”,指的是国土辽阔,资源总量多,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资源占有量,绝大多数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所以中国自然资源有限性十分突出。论资源总量中国是大国,若按人均资源占有量我们则是“穷国”。
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由于水土组合不平衡,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按400毫米等雨线划分,其分界线大致从黑龙江爱辉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自东北斜贯西南,把全国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全国90%的耕地、森林、人口都集中于东南部。西北部多为荒原荒漠,耕地、人口不足全国的10%,但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另外,中国南方水多煤少,北方水少煤多,因此,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以至西电东送都不可避免。
资源开发过度与不足并存
例如森林过伐、草原过牧、水面围垦缩小,近海捕捞过度
第7篇:《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挖掘学生自身体验,通过讨论和成立资环小组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自然资源及其分类,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的资源国情,培养学生用实例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会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
1、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将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闪电。思考闪电是不是自然资源?
(二)探究新课
1、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学探究] P60第一自然段,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