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读书笔记

2023-03-04 21:51:2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读书笔记

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人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老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老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老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老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老师的专业化与老师专业发展、老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老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老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

在这纷纭的世界里,老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老师专业化是老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老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老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老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老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老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老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老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老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老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老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老师群体而努力,将老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老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老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老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老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老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老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拓展:

《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内容简介:

突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效能低下困局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与实践。本书为檀传宝教授与几位教育同行切磋砥砺,为教师朋友们倾情奉献的一本独具特色的教师专业伦理读本。

《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分为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两部分,既在理论上阐释了幸福、公正、关怀等教师专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实践明晰了教师作为教学人员、教学研究者、社会示范者的具体角色伦理,文末则附录了有益于读者进一步参考、研修的世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教师专业伦理政策文本。

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实质上是为师者“对我们自己的”和“为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希望本书面向实践的教育伦理分析,能够对广大教师修养专业伦理、成为配享幸福的教育家有所助益。

第2篇:《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读书笔记

让我们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 ——读《教师礼仪》有感

开学初,我领到一本镇教办下发的书——《教师礼仪》。一开始以为这本书空洞无物,后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和自己的阅读,才发现这是一本指导性很强很实用的书。编者从教师的个人形象、着装服饰到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的交往礼仪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一面镜子,容不得半点随便散漫。而良好的礼仪,则是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因此,我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使自己变得更有涵养,更加文明,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礼仪》里谈到: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比如,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的确,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教师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我还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位美术男老师总是把头发留得长长的,有时还把头发扎成一束小马尾。在今天看来,可以认为他有艺术气质,但对于当时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实在让人觉得滑稽好笑。每次上美术课,课堂总在我们的哄笑声中不了了之。现在我已为人师,才意识到是他超前卫的打扮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读了《教师礼仪》,我个人还认为,教师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让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在“教师的语言礼仪”一章中提到:“教师应自觉培养文明修养,注重自己的礼貌谈吐,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遵守语言的规范性,掌握语言的使用方法,从而做到语言美,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是的,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次听课感受:那是中山市邀请名师王菘舟给老师们展示的一堂好课,听着他讲《只有一个地球》,就像欣赏一首时而婉转,时而幽咽,时而激昂的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再观察听课的学生,双眸凝神,犹如被磁石吸引般地听着、想着,有些甚至流下了眼泪„„学生表现出了精神上的充实、满足和愉悦,让人感受到王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把话说“通”,说“活”,说“准”,说得有趣,说得美妙,与学生互动时使用文明语言,不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美不美,跟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有关系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 这些话出自为人师表的某些教师,是极不应该的,它反映了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文明的堕落,道德的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啊,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要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

通过《教师礼仪》的学习,我懂得了教师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正面的影响,做传播文明的使者吧!

共2页 1

第3篇:第九章专业伦理问题读书笔记

第九章专业伦理问题

阅读“专业伦理问题”有感

201021xxxxXXX心理学

很巧,阅读这一章的时候刚好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标题为“湖南长沙颁发首张‘催眠执照’ 忽悠到要你干啥你就会乖乖地干啥,那催眠师能使你说出银行密码、私密信息吗?这篇新闻中记者亲自体验告诉民众,降低,若催眠师诱导其说出银行密码等隐私时,而异。那有没有这样的催眠师呢?这很难说,者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不违反伦理所规定的标准就没事了,而作为一个咨询师,是不是能使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教材上说,(P208),意思是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是不能了解那未成··若当事人不停劝告,咨询师赢本着尊重当事人权益和对(P211),意思是得了艾滋病的咨询者仍在不安咨询师应尊重当事人利益却那就不应该揭发当事人,采取其他“有利于当事人”要对社会负责,显然艾滋病会在当事人周围咨询师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防止病源进一步波及其他人群,那就是应该至少向性伴侣说明当事人的情况,教材告诉我要“以合乎伦理的方式处理之”,可是我还是不知何为合乎伦理的方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勉强算作走在大众的前列,但始终感觉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深化,尚需读很多书来充实自己。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读懂,所以只有一些浅显的感想。

在书里,作者韦伯主要讨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便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而他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正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分开来整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韦伯通过考察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亲和关心。得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报告

概述

导论

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显现出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文明的文化现象,遍及科学、史学、艺术、建筑、政治制度乃至经济体制各方面,这些文化现象的基本功同特点可以总结为“理性主义”。理性(rational)是韦伯高度强调的西方文明特性,对于本书所讨论的资本主义,韦伯指出:“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对财富的贪欲)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显然,促使西方文明走向理性化道路的是各种全然不同的力量,但是,通过考察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异同,韦伯认为,“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影响。” 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

首先,韦伯从人口统计和社会调查中发现: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资本占有者、经营管理者以及在现代大型工商企业的高级工人的新教徒比例都高于新教徒的人口比例。韦伯认为,“新教徒不管是作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不管是作为多数还是作为少数,都表现出一种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

未完,继续阅读 >

《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读书笔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读书笔记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