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礼仪_关于伦理与礼仪
伦理与礼仪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伦理与礼仪”。
礼--------举手投足之间
【心中伦理礼仪·修养自内而外】
伦理和礼仪涉及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身边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不可或缺。它渗透到每个人的骨髓里,是无论人种、不分国籍的普及。也许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用的规范和程度,但是它们在历史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征是不能磨灭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需要伦理礼仪的约束。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谓“礼仪”,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网络开辟蹊径·伦理面临冲击】
电脑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电脑网络社会,一些新的伦理难题不可避免。例如个人隐私、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安全等问题都面临极大地挑战,人们对网络的信息判断是依靠对一组数字或符号的识别,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人机之间的交往,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资料等等都受到了很大威胁,病毒、黑客等也成为网络可怕的敌人,而网络中同时存在着无数的信息垃圾,岂不说网上数十万个色情网站,也不说那些传播诸如“法轮功”之类歪理邪说的网站,就说一些网站将名人的毛发、艳星的指甲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也搬上网络,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久而久之会不会演变成垃圾站呢?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应当发人深省。
【学习文明礼仪·提高文化修养】
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实际生活中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讲礼仪的基础是提高个人的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讲礼仪将越来越流行。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要形成这种礼貌文明之风,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后,讲礼仪才能顺理成章,否则,就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只有样子,没有实际用途。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到从外交礼仪到用餐礼仪,小到从接物递物到乘车行路,都需要进行细致的学习,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人,方便他人,所以在学习中也要善于记忆,才能运用自如,变成自己终身受用的文明行为。
【礼仪渗透生活·生活改变礼仪】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
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相对来说较稳定,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都会向更文明更实用的方向发生变化。
伦理礼仪,是大千世界亘古不变的道理,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润滑剂”,学礼仪有利于文明生活的日益完善。有时候,一句粗话会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就可能引起纠纷,甚至对簿公堂;而一句抱歉往往会淡化许多问题,化解许多矛盾。人需要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受人尊重会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礼仪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之间接触交流的时间大为减少,人际隔阂也很容易产生。如何得体地表现自己的内涵,展现自己的礼仪,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关于伦理与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然而现今我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却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大学生的文明修养和文明行为令人担忧。本文作者分析了引起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对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礼仪修养
所谓礼仪,就是用来约束自己、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技巧。中国更是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在古代,“礼”更是曾经与“法”共同成为社会调整的手段,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让人难以乐观: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笔者认为,在新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
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二、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 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在走入大学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大学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研、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反社会的行为。
3.自身修养的缺乏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英语证书,关注于拿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大学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将“尊重他人”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置于德育体系的重要位置。文明行为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管体现为何种形式,礼仪的核心内核在于“平等”和“尊重”。如果缺少了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任何外在的礼仪不过是“虚礼”而已。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教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而现代礼仪首要的应该讲求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因此,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思想,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专门礼仪课程
礼仪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道德、宗教、习俗、民族等关系均十分密切,因此决不能将礼仪教育与个人修养割裂开来,就礼仪谈礼仪,而应该全面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训练。
3.构建全员育人的良好礼仪教育环境
高等学校肩负着育才兴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倡导者,在礼仪教育方面理应率先垂范。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
“伦理”一词,原指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后来进一步发展演化,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可将伦理定义为: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
让我们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 ——读《教师礼仪》有感开学初,我领到一本镇教办下发的书——《教师礼仪》。一开始以为这本书空洞无物,后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和自己的阅读,才发现这......
做学生的榜样通过学习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学要具备更多的素质。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
学习《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心得体会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 魏秀春学习《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了《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 ,我对教师这一神 圣的职业又......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我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教师的素养、形象、语言、仪表、交际、细节等各个方面对教师礼仪进行......
本文由 wrslx 贡献 pdf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講師自我介紹 職場倫理與職場禮儀 樹德科技大學-2009.3.17 姓名:李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