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
第1篇: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
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以理论上的完善性,应用上的可操作性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设起一座切实可行的桥梁。我校成为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的骨干实验基地,我有幸成为第一批骨干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仔细体会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之后,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都有了答案。虽然,这答案还不甚明了,但仍有“开窍通关”之感。现将学习心得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诱”为基础
教的作用在于——“诱”。
“诱思探究教学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地位。相反,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诱”。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诱”虽是外因,但外因是催化剂,是酶,是点燃“思”的.火花。因此,变教为诱,是诱思探究教学的精髓,也是我们教师制定各种教学策略的前提。
教师的追求在于——“善诱”。
善诱则通,善诱则达。“善诱”就是要在实践中找到某节课,某一教学内容的诱思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而目张。“善诱”就是要找到校正思维的方法,导正思维的航标。做到诱使之生疑,导使之释疑。
“思”为根本
学的根本在于——“思”。
仅仅有教师的“诱”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陶行知提出对学生的“六大解放”,核心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张熊飞提出学生的“七动”,核心是“动脑思”。都表明教学的内因是学生的“思”。因此,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根本,“思”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要让学生“思”,实践中就要改变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上来。通俗地说就是让全体学生,全部过程都在积极思考,而不是仅仅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全体师生互动,而不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活动。
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于——“善思”。
“善书者,不择笔也。”因为不同的笔只是书者不同的工具形式而已。“善思者,不择题也”,因为不同的问题只是思考者面对的不同形式而已。我们的学生总是在解决新问题时无从下手,归根到底是思维能力的问题。所谓“功夫在书外”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让他们达到“善思”。唯一的办法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去磨炼,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生疑,善于释疑。
“达”是关键
教的作用在于——“诱”,学的根本在于——“思”,教学的精髓在于——“达”。以诱达思,才能全面发展。“达”是连接“诱”和“思”的桥梁和纽带,“达”就是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使“诱”与“思”发生谐振。因此,“达”是关键,“达”是难点。
了解学情是“达”的基础。“思”是学生的活动,“思”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思维水平,才可能做到“达”。否则,只能“诱而不思”,“诱不达思”。
“善诱”是“达”的根本。“诱”是教师的活动。“善诱”就是找准关键的诱思点,就是找准“思”的频率。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诱思点。因此,教学实践中寻找诱思点就成了教师思考的关键,找准诱思点就成了教师追求的目标。
只要我们坚持“诱为基础,思为根本,达是关键”的理念,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应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善教之师”。
第2篇:诱思探究教学论精要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要 张熊飞教授主持的诱思探究课题研究,在国内名气和影响很大,其基本理论和经验,在近30万字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
(一)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二)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
(三)创造性:广义:对个体获得新的成果而言;狭义:创造出人类前所未有的成果。
(四)基础性:符合成长规律的全面发展。
二、诱思探究理论的几个要点
(一)沟通情意,启发独立,促进创新,反馈达标,即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对应关系。
(二)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茁壮成长,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三)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精髓。
(四)因人善喻,因势利导,为学而教,促进自学,教与学的和谐。
三、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 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 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 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注:张熊飞所谓三维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
四、诱思探究的五种方式
(一)实验探究法
主要用于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完成探索学习层次的学习方法。如椭圆定义的归纳。凡能让学生动手的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文科教学也应积极开发实验,如《死海不死》,可演示浓度不同的食盐溶液浮力不同,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二)体验探究法
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施探索层次的。文理科兼用。
自然学科教学中物质的颜色、味道、气味、形状等,必须由学生亲身体验。
文科教学,政治课中的社会调查;历史课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文物古迹等,以体验历史资料;语文课的阅读、朗读、作文教学,演课本剧等。
(三)经验探索法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事实,完成探索层次的。
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摩擦生热,花香酒味,蔗糖溶解等经验事实,探索物质的运动。利用上升下降,相反运动,收入支出,温度的零上零下,引出正负数等。
(四)形象探索法
以形象为观察对象,完成学习的探索层次,或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活动,完成学习的研究层次。一句话,形象探索法就是侧重于以形象思维活动,主要以视觉空间的非线性方式,处理形象信息,而完成学习任务的。
如语文教学,释文——成象——悟道,区别于一般的释文——悟道。
例一 执教朱自清《威尼斯》一文,学生没有水乡经验,可制作播放中央一套节目中“世界各地”栏目组《欧洲庄园:威尼斯》视频。例二 小学《金色的鱼钩》。根据课文叙述的老班长洗衣时发现鱼跃,制鱼钩,钓鱼到三个病号吃到鱼汤,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脑海中呈现出四幅画面,感受完成老班长高大形象。
例三 物理。质量为M的滑雪运动员从静止沿长为L的斜坡滑下,若不计空气阻力和斜坡的摩擦力,求其到达坡底时的速度。
思维理想化,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重力场中,从静止沿光滑斜面自由下滑。
概念形象化。将运动和静止等抽象概念以动画呈现,形象化,理解“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
(五)理论探究法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物理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物理公式(位移公式、洛伦磁力公式),理科教学中的大部分习题、复习课等。例如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二项式定理》的教学,物理《机械效率》的教学等。前述四种,又统称实践探究法。
第3篇: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1、为了改变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低质量、低效率的现状,需要加强有效教学的基础研究,探讨各学科如何通过实施探究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应撰写有效教学的内涵、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自己总结的经验等
2、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境。那么,必须研究探究情境的内涵、性质、种类、源泉、特别是本学科应突出创设那些探究情境,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详细论述。
3、在学生掌握客观规律的整个认知子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应该实施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因此,应该突出研究创设导向性信息的基本原则、功能、规律、种类等,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诱导学生如何按照导向性信息开展学习活动的做法和感受。撰写的每项内容都要结合本学科典型案例加以论证。
4、探究学习方式中的行为子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明显标志,是完成体验性课
第4篇:诱思探究教学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花结果
张士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熊飞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的。他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为一体,是启发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今,这一教学理论已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先后两次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操作性强、易学、实用、有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丰富的发展内涵和很强的生命力,为在课堂学科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焦作市几所市直初中也引进了这一教学理论并大力推广。经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专家报告、统一组织知识测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脑海中,激发出了他们极大的热情。现在,我校参与这一实践的学科教师,也在组织“一课二上三讨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一理论,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大家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还表现出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懵懂。
第5篇: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
关于中学化学探究情景的论述
145965 代梦云
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实现现代课程观和现代教学观,真正地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心独立地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逐步成长为创新型、开拓型的各级各类英才。这就需要构建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以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宗旨。从诱思教学和谐论来看,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景。
化学作为实验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科学,化学教学的素材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从科学性、趣味性还是实用性等方面来说,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着重从中学化学探究情景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