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说课稿
第1篇:江雪 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衡山县星源小学的胡慧。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江雪》。我的设计理念是: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诵读品味中入景,悟情。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江雪》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展示了一个辽阔、幽冷的白雪皑皑的画面。画面中,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流露出诗人孤独的情感和乐观积极、顽强不屈的精神。这首古诗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佳作。
针对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内容,想象诗句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借景寓情的孤独和乐观积极、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突破以下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2.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为了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采用情境、品读感悟、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及自学、朗读,想象,品悟,质疑结合等学习方法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揭示课题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采用欣赏古诗插图的方式,让学生依次欣赏《春晓》、《小池》、《山行》的画面,并进行吟诵,再引领学生发现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继而揭示课题《江雪》,带领孩子们一起来走进柳宗元笔下的冬季。
(二)初读全诗,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想象画面,读出诗中有画
听着孩子们刚才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因此,我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江雪》这首诗呀,诗中有画,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需要画些什么?边读边想象,看脑海中出现什么画面。待会儿,我们一起画一画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随后,孩子们踊跃发挥,我顺着孩子们的回答画起了简笔画;我先画江,再画孤舟,再画蓑笠翁,最后画独钓寒江雪。就这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众说风云:有的说“‘千山’就是要画很多座山”,又有的说“万径”就是要画出很多条小路,也有的说“不需要画小路,因为雪下得很大,把所有的路都覆盖了。在同学们的讨论、争执和我的点拨下,我们师生梳理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于是我又提起了笔,画了几笔表现“千山”和被大雪覆盖的“万径”。这首诗的画面在大家的合作下完成,并引导学生们口述全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读出雪之大,雪之美。
这一环节意在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说是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能“还原”,说明学生读懂了。学《江雪》这首诗,引导学生“还原”把诗中的画,在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抓住文眼,说出诗中之情
在学生头脑中还原“诗中之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读出诗中之情来,在这一环节,我利用一个中心问题,来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请同学们边听录音朗读,边看画面,说说你对诗句的感受。1)有的说我读出诗中的雪很大。
2)有的说我读出诗中的环境很寒冷。3)有的说我读出诗中的环境很寂静。4)有的说我读出诗人也很孤独。
5)有的甚至说我读出诗人很坚强。
不论学生的感受是怎样的,我都会顺势而问: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呢?他们大都会找到“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字眼,真是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对诗句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后,我安排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全诗。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能借助课前搜集的关于柳宗元的资料来说说柳宗元写这首诗的处境是怎样的吗?在学生七嘴八舌不太完整地介绍后,我利用灯片出示两段关于柳宗元在永州的资料,出示课件;再问学生们看了这两段资料,再读诗,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 1)有的说,诗中的渔翁就是诗人柳宗元,他很乐观 2)有的说诗人很坚强 3)有的说诗人顽强不屈
4)有的说诗人不屈不挠,不向命运屈服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反馈交流后,我让学生配乐,配画读诗,可独诵、可对读、也可齐诵。
至此,我借助时代背景的补充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柳宗元诗中这位纵情山水,享受山水,乐观积极,有不屈不挠的渔翁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清晰啦!
(五)板书:
江雪 宋
柳宗元
江{一绝一灭、孤舟独钓} 不惧严寒
雪
乐观坚强
总结:这节课,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进入了《江雪》,我再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先想象诗中画,再体会诗中意,再体会诗中情,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学,在大家的讨论中,学生不但从同学那儿获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
第2篇: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水城县钟山小学:张娟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学习唐诗,研究唐诗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的风气,从未衰落。因此,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领悟教材,确立目标。
《江雪》出自西师版第三册第六单元。此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江雪》就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诗,又像是一幅画,仅20字描绘出了一幅“寒江垂钓”的画面。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江上雪景。它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老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立足于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二是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想像诗中描写的画面。三是有感情地吟诵,体会诗歌的意境。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是难点。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感悟诗情只要学生明白老渔翁不畏严寒的精神即可。至于诗人借彼喻己,不必多讲,点到为止。今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对该背景的深入了解,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了。
二、注重发展,选择教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在课堂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方式,教给学生古诗有平仄声,平声要读长一点,仄声要读短一点。再让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来朗诵,逐步地在头脑中浮现诗歌的画面。最后通过吟诵领悟诗情、诗境。这样,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诵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吟诵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四、训练思维,优化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古诗吟诵激趣引入课题。
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古诗《春晓》,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五言绝句,接着播放春晓的吟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清楚什么叫做吟诗,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学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三)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1、讲解古诗的平仄。
2、请学生用铅笔给这首古诗标上平仄,3、课件出示正确的标调。
4、学生按照正确的标调进行朗诵
5、逐句进行品读,赏析。
6、当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进行吟诵,进入诗歌的意境。
(四)举一反三,迁移到学过的古诗中。
1、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有方向感。
2、请学生按照今天学习《江雪》的方法,出示《悯农》其二标出平仄。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吟诵。
五、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促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而我们本次研讨课的目的。不仅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外也能轻松阅读。在一个班里,一两名的学生爱上课外阅读,那是孩子的天赋,只有让班上大多数的学生都爱上阅读,才是老师教得有方法。所以我也要求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下去继续学习其它的五言绝句,相信学生对这种吟诵的方式会比较喜欢。
六、板书设计、画龙点睛。
我的板书紧扣此次研讨的主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途径”。用四个字“平长仄短”来揭示本次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紧扣板书来进行朗诵。一个“吟”字,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板书中就让学生清楚明了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并能把这种阅读方法拓展到课外的五言绝句的学习当中去。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者之间总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要达到预设目标,还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携手共进!
第3篇:《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雪》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江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的一首诗。本诗描绘了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她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二、教学目标: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多元解读渔翁,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江雪》,指导学
第4篇:江雪说课稿
古诗两首《江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里的其中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借景抒情的
第5篇: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很多学生都能够背诵,但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精确,对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 对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理解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