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素材
第1篇:公开课“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素材
公开课“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素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84页,第85页“练习十六”第1~2题。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答一些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发展,需要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加以解决。
例题是已知某小学六年级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总人数以及其中男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运动员人数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材首先呈现一条表示运动员人数的线段,要求学生在这条线段上分别表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操作,一方面能使男运动员人数与总人数的关系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女运动员的人数,可以先算出男运动员有多少人。当学生画图操作后,教材不在呈现具体的分析过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解答。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算法,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2题中的数量关系都与例题相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例题所学习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瞧!岭南小学举办了学生运动会(媒体同
时出示例题文字)他们六年级有45人参加,其中男运动占5/9,谁能知道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以现实的、学生熟悉喜爱的活动场景引入新课,既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探索新知:
1、设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在小组里交流。)
2、反馈。
学生充分交流后,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相比较的问题,他涉及两个基本数量关系,一个是男运动员人数与女运动员人数相加的和等于六年级运动员的总人数,另一个是男运动员人数与运动员总人数的分数关系。但一下子要想知道女运动员有多少人,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清晰。
3、以图促思。(媒体出示线段图。)
4、谈话:这是一条表示运动员总人数的线段图,你能在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5、学生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设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
6、学生再一次交流,明确解体思路。(学生通过画图后,很容易想到,要求女运动员的人数,可以先算出男运动有多少人。再用总数减去男运动员的人数就能得到女运动员的人数了。)
7、列式解答。指名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8、集体批改。(对解题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9、探讨其它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如果有学生想出行如A×(1-N/M)的式子,要给以表扬,但不要求学生都去掌握。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不是把解题思路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探索出解题思路后,教师没有让学生用所谓“公式化”的方法,而是问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体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算法,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弄清题意。(媒体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阅读。)
(2)谈话: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可以先算出什么?
(3)学生独立分析并解答。
(4)集体反馈: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重点问一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组内交流评议。
3、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备本上完成。
(2)组织交流。
(3)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先算什么?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
四、总结回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那些实际问题?课后可以留心观察,找到问题后进行解答,如在解答中遇到新的问题可以跟同学交流,也可以来问老师。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既使学生认识到本堂课到底学了什么,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课后留心观察,找到问题后进行解答,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理解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 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 9 5。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独立解答,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 9 5”的含义及解题思路。如果把问题改成:“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 2 岭南小学六年级有 45 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 9 5。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比较复习题与例2 的不同。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男运动员有多少人?”而例2 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2)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 9 5 ”的含义 59 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单位“1”的 9 5 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独立完成在书上,评讲。
(4)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板书:45-45× 9 5 说说45×59 的含义,独立解答。
(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45×(1- 9 5)说说(1- 9 5)的含义,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 题。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2、做练一练第2 题。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3、做练习十六的第1 题。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解答。独立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4、做练习十六的第3 题。让先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含义,再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第3篇: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
2.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解答。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2.找准单位“1”;根据问题需要的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教学过程
导语: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
(一)复习铺垫
1.说图意填空。(投影)
问:谁是单位“1”?
2.说图意回答问题。(投影)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准备题:
(做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计算,一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教师订正讲评。
提问:①谁是单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什么?
少。)
④根据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把问改成“还剩多少吨”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课题板书前加上“稍复杂的”。)
(二)学
第4篇: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反思
精彩是准备出来的,效果是设计出来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反思
岑溪市第七小学 吴 宏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在【知识链接】板块设计两道复习题,并总结: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辅垫。给学生搭了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桥梁,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使学生悟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律。
2、在【合作探究】板块,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归纳总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在【巩固提升】板块,设计了半开放的练习要求,让学生在例题后的“练一练”栏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因为该栏目中的3道练习均为相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提高课堂效率。
3、在【达标测评】板块,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一是部分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分率关系;二是已知同一单位“1”的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