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口译知识点总结

2023-10-29 07:13:0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高级口译知识点总结

高级口译知识点总结

数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集合与简单逻辑

1注意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就有B=A,φ≠B,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2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3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

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

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4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

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

第2篇:高级口译

高级口译结束了,如愿拿到了证书,撰文一篇,说说自己在准备过程中的得失,同时也算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写点小经验什么的,嘿嘿,再闷骚一次吧。

高级口译是什么?有人说如果不准备从事口译这一行,考这个证和考托福、GRE没有区别——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过据我看来,高级口译(以下就简称高口了,行话,不还有“寄托”嘛)的名气远不如那两个已经在英语的金字塔上称霸了N年的“寄”和“托”大哥,但是高口有一个特点,它的最终结果不以分数衡量——只有过于不过,也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

鄙人考的这个高口,全称《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是个职业资格认证,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知名的翻译资格考试之一。注意,这是个岗位资格证书,所以有了上述的过于不过之分。高口不等于同声传译,几年前官方已经明确表示把同声传译从考试里拿出来。很多人听到口译,最先想到的就是同传。其实口译分好多种,同传只是其中一种。曾经有人说一流口译员应该作同传,但又有人站出来说一流译员应该作交传。我觉得这种争论没多大意义,同传和交传各有特色,前者对反应能力要求高,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同步把发言人的意思转述给听众,意思达到既可,译语的质量要求不高;而交传则注重准确性,考验速记能力和短时记忆,再有一个小区别:同声传译员都是坐在小屋子里,交替传译员则坐在台上(一般都是这样子的吧,呵呵),想象一下,某个大人物bulabula一阵子,台下听众抬起头看着你,等你把译文讲出来——这就是交传。高口考什么?

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笔试和口试,两次考试加起来,从听力、阅读、翻译、口译方面全面考察考生的英语综合实力。笔试就是做一份卷子,题目结构和一般英语考试貌似差别不大。笔试分Section1、2两卷,都有听力、阅读、翻译三部分,但这三部分的难度很有挑战性,Section2比Section1难,而Section1的难度已经超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好几倍(我说的是C类)。S1的听力有spot dictation和听力选择题(这个不难),而SD无论语速还是内容难度都比上面说的竞赛难,只听一遍不说,每个空还要填至少三个单词,有时还是一整句话,阅读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文章都是直接选自英美刊物,如TIME、Economist、Guardian,比较不容易看懂),再就是翻译,S1、S2分别是英译汉和汉译英。

补充一下,S2比S1难在: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更变态,先不给你题目,只给一张白纸,两三分钟的一篇文章读完,这时候再发题(文章的缩微版,留着空隙),你要根据自己在白纸上记录的笔记来填空。至今想起这部分还是心有余悸,真不是省油的灯啊!还有限时间的听译(像我这种写字慢的很不占便宜),阅读则由选择题改为笔答。其实文本的难度倒在其次,关键是时间限制,高级口译从头到尾考的就是一个速度,笔试里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听力阅读加翻译,口试则更不用说了。

忽然意识到,人家写高口通过经验的没怎么花笔墨去解释考题的特点,我竟然先费了这些劲来说这个。总之还是方便没接触过的同学也能看懂吧。

有同学跟我说,高口的笔试就是专八的难度。如果有实力拿到300分中的180分,及格了,可以报名参加口试。及格貌似是个不高的标准,但分数平摊到各个题目上去,就不这么容易了。如果你状态不佳,在每部分题目上都磕磕绊绊,七扣八扣就挂了。过了笔试,恭喜,如果你想参加本次的口试,从笔试结束的那一天起,你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交传译员。一个半月,那是怎样的四十五天啊!

口试绝不是口语(口语只是热身部分),口试以面试形式进行,两位考官(一般是一男一女,我怎么就碰到两个女的呢?),面前两台录音机,一台放题目,另一台录你的声音,供以后有争议的时候参考(一般用不着的吧),两段英语,两段汉语,各一百词/字左右,每段分两小段播放,每段后各有45~55秒暂停时间供口译,你有一张白纸作笔记用,仅此而已。口试能较准确译出80%的内容,就算你合格了。真正的交传可能没这么快的语速,而且也不会规限定如此短的时间,其实言外就是:如果你能挺过口试,进行实战交传问题不大。

你问我口试的内容是什么?回答是,什么都可能考到。那准备什么呢?什么都要准备。

再说一遍,笔试相当于专八水平,而能过口试的,大约只占笔试通过者的十分之一。偌大一栋楼作为考场,几乎见不到笑着出来的考生。这就是含金量。

值得一提的是,高级口译考的是真才实学,所谓考试技巧只占很小的比重,如果你想比较有自信的去参加考试,那么要有相当雄厚的基本功作后盾:词汇起码在8000~10000(熟练掌握),听力达到只要没有生词就一定一遍听懂(这个很现实,因为没有第二次机会),头脑中储备相当数量的翻译句式和规律。说得再玄点,你还必须是一个了解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同时又对中国的社会风情、生活百态有深入感知的博学者。

所以,高级口译不是短期内练成的,一年的时间只是个备考时间,前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比我早半年过高口的武文亮学长,总是谦称自己运气好,弄得我也真有点相信,但后来聊天时,其言谈间透出的知识容量,让我脊柱发麻,实在可怕。

在我决定向高口进军时,网络上对其恐怖程度的描述让我看了很没自信,在开始啃那些资料时,根本没想过成功通过这回事,但其间的转机,真的不是运气。先说说我用的资料们:

基本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高级口译教程》、《高级听力教程》、《高级翻译教程》,丛书的另外两本用不着。配套的磁带很贵,还不如下载自制的mp3音频。

辅助教材:新东方的《中高级口译考试词汇必备》、《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历年真题集》。再说说说我的起点水平:

词汇已经远低于六级要求,N长时间没看过英文报纸,听力更是久不打理长满了杂草。唯一的优势在于,我的英式发音渐渐趋于成熟,而且多年嗜好欧美电影,也储备了一些零散的背景知识。

鉴于基本功严重匮乏,就从基本功练起吧。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立即开始恶补单词,同时把听力水平能提多高提多高。因为这二者都是要花时间的。我没有时间。我还要学习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本学期的两大临床桥梁学科),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学科事务,我们的生活节律本来就是每天上课后泡在自习室,没有专门的休闲时光,只有珍贵的自习室。怎么办?只能硬从专业里拿出时间了,至于后果,我顾不了那么多。每天早晨课前大约有半个多小时,可以练听力,走在去教室的路上也可以,晚上九点以后开始背单词,其间穿插着做《高级听力教程》的练习,检验听力的效果。

刚接触笔记这个东西,真是头疼,毫无经验头绪,教材上介绍的那点根本不足指点迷津。一方面听力基本功还未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练习题寸步难行。那个叫绝望啊。后来知道一种叫“影子练习”的东东(其实是同声传译的基本练习),就是一边放音频,在滞后半句乃至一句话后同步跟读听过的内容,以求训练短期记忆。由于我用的听力原声是CNN的新闻,所以一开始就在用快语速作影子练习,坚持了一个月后,明显感觉有了自信,至少敢做听译练习了(注意只是敢而已)。很多过来人都说,及早养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体系很重要,我因为迫于词汇和听力的压力,这期间一直没有专门训练笔记法,也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了,呵呵。

期末到来,暂时放下高口,备战考试。结果,考试全面溃败,最重要的诊断学得分最不体面。寒假来了,据笔试还有四十余天。我知道该做什么。回到家后,愤愤不满于现状,决定发彪改变一下。但家里毕竟是家里,很多人都说假期带书回家根本看不了,这句话绝对是过来人说的,我的硬盘里还装着几部没看的电影,于是一看不可收拾,偶尔看看单词。家母每进房间来,只是摇头。

那天,当我在妈面前抱怨高口的难度,我如何如何找不到方法,她(头都没抬)只轻蔑的说了一句:

“汝未习耳。”

我忽然醒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毁在自制力上的事情还不够多吗?而今又到了关口,我难道还想熊一回?自古以来,缺乏自制力者,常遭到无情的嘲弄,有时来自旁观者,有时是命运。不爽是吧!郁闷是吧!对不起,请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高口笔试倒数三十五天,我闷骚地把校内状态改成:No vocation, and no destiny 重新开始吧!清点一下目前的储备:两本单词书已经全部过了一遍,加上期间穿插学点《翻译教程》的内容,多少有了些翻译的固定思维,看着文本(汉译英)能视译个大概,开始有那种感觉了。但是,词汇仍然匮乏,阅读的基本功忽略了(本来应该在平时看些外刊的,在学校实在没这个精力了,还是提醒一下,如果可能,一定要加强阅读,找找看外刊的感觉),最缺憾的是,我连试卷的样子还没见过呢。

反正是回家了,要空间有空间,要网速有网速,一切安排自己说了算。听力(基本功+模拟练习)、阅读(从网上看《时代周刊》和《经济学人》+模拟练习)、翻译(尽快完成教程的学习,同时做真题),把一天的时间切成若干块,同步进行。

早晨起来,拿VOA、CNN、BBC,新闻听力作为基本功练习素材,确实不错,一举多得,既练听力,又了解时事,还扩充背景知识(不像四六级听力那些连篇废话)。我一般是第一遍放松泛听,第二遍进入状态竖起耳朵尽力听懂,同时做着影子练习,然后看原文,查生词。我专门建了个文件夹,专门盛那些我不了解的背景知识(比如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美国两大党的立场、到底什么是中产阶级等等等等),专门建个word文档,整理文本里的生词和一些称谓(比如基地组织是Al Qaeda,呵呵),知识急剧膨胀。

有时为了强化短时记忆,做一阵子新闻的听写,从半句开始,再到一句,很困难,也很费时,但提高很快。总之,一上午基本就是在练听力,完了接着做模拟练习,就是那个spot dictation和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以及听译,全是按规定时间,掌握速度。刚开始的时候,自信又遭受严重打击,我对缩写、符号等笔记法基本元件的运用很生疏,而且凌乱,有时即便记下了也看不出来,总之,这个时候,听力、词汇、记忆力、笔记的水平任何一环有缺陷都没法得分,何况我几项都不行呢。

外刊内容很深刻,也很难懂,一遍下来不知所云,毕竟缺少感觉,词汇量也不够,更要命的是,人家在文章里的话题是写给本国人看的,很多具有文化特征的调侃和引用我看着根本没感觉,直到上网搜才多少有所启发(所以说平时多看很重要),做题的时候,选择题基本能应付(毕竟一直以来阅读题都是这样的),但正确率不高(看不懂啊),而S2里要把答案写成句子就要命了,弄得我直接不敢做了,先对着答案学习学习再说吧。阅读里的生词我也是整理下来的,用复制粘贴键还是很方便的,这比听力的生词更重要。

常常这时候再做两篇真题的翻译,因为真题翻译较短,不是很耗精力(听力、阅读的模拟练习由于时间的催促,做完一次是很累的),此时差不多已是华灯初放。晚上拿出《翻译教程》,认真学习。文章不短,仔细分析完一篇后两眼发黑。

就这样,经过痛苦的适应,笔试的复习节奏慢慢形成,书越翻越旧,《听力教程》已经较为熟悉,《翻译教程》虽然只过了一遍,但还是有不小收获,各类题材的东西心里都有些应对的储备了。两个文档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攒到了近二十页。听力提高明显,三大新闻听力基本一遍可听懂90%以上,如果做影子练习会减少一点。

该回学校了,据笔试还有两周。这学期的课程相当令人崩溃: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白天七节课,无比均匀,我的高口啊!只能晚上拿出时间继续准备,每天九点以后回宿舍,打开笔记本电脑,继续备考。此时主要精力就在习题上了,目的是保持一个听力和阅读的状态。翻译还是硬功夫,要从根本上加强。

这个时候,我已经能较熟练的进行各类听力题目,笔记大部分时候状态还是不错的,写下来有个样,看着也舒服。由于不断接触翻译,各方面的词汇逐渐达到了不同程度的熟练。经过一遍又一遍逐渐加速的复习,《1000词》已经几乎完全掌握。

3月13日晚,出发,目的地,上海。有沈老同学的接应,安顿较为顺利,住在考点东华大学对面的一个Motel268连锁酒店(268元一晚!没办法,只能找到这个价的地方),3月14晚,休息妥当,强化复习,过一遍文档里的单词以及翻译总结的要领。

3月15日上午,东华大学。

其实整套题感觉并不好,听力因为紧张,正确率低于平时,而且在NG和听译的笔记时因紧张而凌乱,答题时很多都已经认不出来了。阅读则更失败,时间没掌握好,S1部分勉强应付,S2的笔答则剩一篇完全看不懂,只能在临交卷时胡猜八猜,算是把空给填起来了。(阅读上一直下的功夫不够,是个遗憾),英译汉自我感觉良好,汉译英却让我抓狂了,什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信言不美”,半文半古,真是够狠的,我那个叫搜肠刮肚啊!!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据交卷还有十分钟时,右前方已经有一个小哥自信地放下笔,然后悠闲的等着,高人!真是高人啊!

三个小时完毕,迅速离开,无比愤恨。

回来之后,越想越玄,这分数减巴减巴很可能就到180以下了,反正覆水难收,眼下除了准备口试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是的,笔试一结束,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你还想考这次的口试,那就立即开始准备。这是经验之谈,因为等三个星期之后笔试成绩出来再作定夺的话,已经太晚了。

那就开始吧。有了准备笔试阶段的储备,按理说在知识容量上应该就是做点补充,但实际上,口试的难度不在于知识储备,而在于你对大量储备的灵活运用能力。明明要求5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作口译,如果你楞是需要一分钟,那就败定了。所以,口试的备考,一方面继续扩充词汇和口译技巧(注意,此处改为口译了),另一方面就是无休止地进行演练,各种题材都要有相当多的涉猎,无论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考到医药卫生类的我就阿弥陀佛了,呵呵),发音的好坏,语速的快慢,笔记的水平,乃至心理素质都成了新的要素。

备考用的核心是《口译教程》,这是重中之重,其题材之广泛、思路之清晰绝对是权威的,也不排除里面几篇文章是笔译风格的,像散文。有人说必须把《教程》全背下来,这是基本功;也有通过者说熟悉重点的句式就可以,我是觉得这取决于每个人在这方面的思维方式,有人是在大量储备成段的文本后才有所悟,也有人是触类旁通,喜欢不断联系(我偏向于这一种),但《教程》的重要性是没有人质疑的(每年的考题里还有一小段直接取自这本书呢,明白了吧)。说白了,即便你背不下来,也必须对这本书非常熟悉,除了笔记法之外,这本书全都囊括了。

我在一开始的步伐有点慢,可能是笔试太消耗我了,有点思维疲劳,但还是同时进行着教程和新东方的那本书。最开始的模拟演练又是伤自信心的时候,几篇踉踉跄跄的下来,我已经感受到为什么人们抱怨口试如此之难了,当音频放完一段,“叮!” 一声,此时大脑和嘴巴就要立即开始协调高速运转了,这里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一个单词、一次口误、一点漏听,或者没作好笔记,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练!

笔试成绩如期出水——205.5分,通过了。此时还获知老校的那位方贤弟也参加此次笔试并通过了,于是相约一同去口试。

4月末有专业考试的压力,时间越来越紧了,我只能在原来基础上再挤时间,每天早晨5点50起床,可以练习40分钟,早饭后早到教室,再练将近半个小时,晚自习十点以后,拿出mp4默声练习,迅速用去一张一张A4纸。这里要说一下,口试的练习必须要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嘈杂哪怕是有明显人声的环境都是不适合的,这不是在考验你的抗干扰能力,而是就在那短短的几十秒,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干扰你那极其紧张的思维活动,这样受干扰的训练是不会得到真实的检验的,我就是在每天的这些特定时间专门练习口译,其余时间进行基本功的充实。

进步就是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中体现的,4月中旬,我已经逐渐找到感觉,只是时间的控制还是不理想(时间一直是个问题),英译汉只要你会译,速度一般不是问题,母语谁还说不流畅呢(也确实有人此时不会说“人话”,呵呵),而汉译英就麻烦了,需要N次练习和总结才能掌握真谛。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进入了误区,忽略了《教程》,直到与武师兄交流,才蓦然意识到,回来恶补。书后面有八套模拟题,我如获至宝的去练习,但发现其间隔时间只有35秒(这也是为什么校内状态改成35 seconds的原因,很闷骚),我一直认为35秒就是实考的要求,但发现无论怎么口译,都达不到这速度,一时间,暗无天日。直到后来一再确认实际时间确实为50秒左右,才姑且放心。

这个时候我达到了什么水平呢?那一阵子正兴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人手一本小册子,晚上回到宿舍,随手翻开一页,我能看着直接口译出来。

都是你们逼我的!

5月2日上午,我们俩登上3折票价的A320航班,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上海。口试的地点是在上海市外语考试的大本营——上海外国语大学,阿垠帮我们预定的旅馆就在学校对面(与武师兄来时住的竟是同一家,small world!),价钱比笔试住的那家便宜多了,刚过一百。

5月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该来的迟早要来的。

临行前,我扫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再看看身后的复习资料。当初从一个阴郁的状态中起步,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毅力和智力,期间不无坎坷,而今已是最后关头,此行前去,无论成败。“无论结果如何,我已经做了我所能做的”,我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

程序比较严格:验号,封手机,进候考试,等待叫号。凭第一组人的号码,我很快判断出自己是第二组(曾经做好是最后一组的打算,没想到这么早)。人在过于紧张时候,会呈现两个现象:一是多尿(我今天喝水不多,甚至嘴发干),二是犯傻(已经有好几个“考友”展现出与他们的智力明显不相称的行为)。我却不紧张了,大学以来,多次登台的经历,已经锻炼了这种临场的心理素质。

口语题是要我谈谈“经济危机背景下,国企高管主动放弃薪酬的目的何在”,还好,这样的话题我平时思考的多,有话可说。

终于进入了考场,之前已经无数次在脑中演练过的考场。两个女考官很严肃,守着两台录音机,我还没坐稳就叫我用英语报名字和准考证号,这就开始了啊。我尽量拿出以前演讲时最成功的情态来阐释高管同学们放弃薪酬是什么居心,希望留个好印象。可她俩不看我,5分钟的口语时间还不到30秒,就给我一张白纸,顺便按下了按钮,口译开始。

虽然不是很紧张,但大家都说第一小段英译汉常常听不懂,我也是,但好在嘴巴一直在说(这就使是一种良好的口译素质,不能沉默),大体就是那个意思;接着第二段,咦?怎么又不大懂呢?没关系,又是一阵bulabula;第三段,还好意思很明朗了,译得较为自信;第四段,又不大懂,处理方式同上(想想吧,假如我当时满脑子都是完了完了的念头,也许就真的完了)。汉译英的第一段是教材上的,Bingo!二、三、四段其实我的笔记还是比平时凌乱,但记忆此时发挥作用了,对着笔记,我还能不间断的译下来,我说英语有个特点,稍紧张时语速很快,但基本不会口误,而且声音洪亮清晰(大家都建议口试时务必这样)。就这么撑着讲完每段后,还有3、4秒的剩余。

就这样结束了。

年龄稍大的考官问我:“Are you a university student?”

我有些惊讶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实话说吧:“Yeah, I come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高级口译,一次通过。

来看看投入与产出。

投入:辅导班+两次前往上海考试+各类教材,总费用约八、九千元(号称一万);

练笔记用掉了三百张A4纸(距离著名的七百张还有差距~)

从诊断学开始,到后来的临床课,或多或少都有拖累,直接后果是告别奖学金;

长期的咖啡饮用史,睡眠不足史,令我面黄肌瘦,巩膜轻微黄染,视力下降,白发成倍增长,口试之前的几天甚至怀疑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每天早饭后腹痛腹泻;

产出:一张高口证书

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这个选择的作出经过了很多人的启发,也与很多事件的影响有关。得与失的衡量本来就没多大意义,至少这期间的磨练让我多少明白了点为学之道,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一样的从容豁达。

我有时也想,如果我没有通过口试呢?那我没有资格写这篇文章,也证明以上所说还不足够应对高口,也意味着我还将把这个暑假完全交给口试的备考,如果再经过两个月的强化,水平肯定早已不是现阶段这样。但我可以省下这两个月了,高口不能拯救一切,我还有医学。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学英语,真的是很难回答。英语是一种磨练和成长,世界很大,强人很多,跟别人比,差距无处不在。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分子,只能选择在无数的缝隙中学会淡定,学会坚毅。当没有人可以为你指路为你护航的时候,你也要坚持下去。

第3篇:高级口译笔记

高级口译笔记——礼仪祝词(Ceremonial Speech)开幕/闭幕式 opening/closing ceremony 开幕词 opening speech/addre 致开幕词 make an opening speech 友好访问 goodwill visit

阁下 Your/His/Her Honor/Excellency 贵宾 distinguished guest 尊敬的市长先生 Respected Mr.Mayor 远道而来/来自大洋彼岸的朋友 friends coming from a distant land/the other side of the Pacific 东道国 host country 宣布„„开幕 declare„„open 值此之际 on the occasion of 借此机会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以„„名义 in the name of 本着„„精神 in the spirit of

代表 on the behal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级口译英译汉

高级口译英译汉((合集6篇))由网友 “一株板蓝根”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级口译英译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级口译英译汉

Vancouver is predominantly a service center. Since the 1960s, employment in finance, insurance, and real-estate-related activities has tripled, that in accommodation and food services has quadrupled, that in health and welfare services has quintupled, and that in services for business has increased eightfold. Employ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ies has declined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级口译心得

总算把期末考试的事情搞完了,饭后敲敲键盘来积点德,希望能够帮到想通过高级口译考试的同学,望牛人见到不要拍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英语牛人这么多,还轮不到我们来沾沾自喜,写这篇文章目的是希望能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在考高口之前,外界评论将这考试说的神乎其神,一度搞得我没有信心,但好在坚持下来了。考试通过之后,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提升,还是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听不懂看不懂也猜不懂,前几天给人讲过去完成时态都搞不清楚,还要去百度。

不过,通过考试,转机之间,真不是运气。如果说别的考试还有技巧可言,高级口译考试当中,小技巧固然是有,可都是以实力为依托。

高级口译考试全称《上海市外语口译证书》高级,是个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只有过于不过之分,最近几年很热。考试分笔试口试,笔试300分中考到180分者可有4次机会参加口试。笔试是专业八级的难度,而口试的综合性超过专八。笔试听说有裸考过的,口试还真没有。笔试的通过率为百分之20左右。口试就比较悲催了,一般只有百分之10,不过今年上半年听早于我半年通过考试的m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高级口译资料

Unit One Reception 外事接待 Text

Paage One 制药有限公司 pharmaceutical Co.Ltd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研究成果 research findings

市中心 downtown area

旅馆招待费 hotel accommodation fee 舒适如归 make sb.Comfortable

排忧解难 help sb out

1.欢迎希尔博士和夫人来访上海。

Welcome to Shanghai, Dr.and Mrs.Hill.2.请允许我做自我介绍。

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self.副总经理

deputy managing director 论文 paper

实验助手 lab aistant 假日酒店 Holiday Inn 招待所 guesthouse

不尽如人意之处 inconvenience in life and work

3.我叫洪建信,是中美医药公司的副总经理。

My n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高级财务会计知识点总结

概念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形成一 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企业合并的类型: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合并。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即 企业合并成本=合并支付的对价+直接相关费用

企业合并方式:

(一)企业合并按其法律形式分类

吸收合并

A公司+B公司= A公司

新设合并

A公司+B公司= C公司

控股合并

A公司+B公司= A公司(母公司)+B公司(A的子公司)

(二)企业合并按其涉及的行业分类

横向合并 纵向合并

混合合并

(三)企业合并按其性质分类

购买性质的合并

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未完,继续阅读 >

《高级口译知识点总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级口译知识点总结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