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第1篇: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5-57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
十、整百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主题图的形式,创设了“回收废电池”这一情境,帮助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进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环保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
十、整百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角度等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于对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说,还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启发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和验算习惯。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环保回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难点: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一、激趣导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喜羊羊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它就是爱动脑筋的喜羊羊,今天聪明的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你们高兴吗? 2.课件播放情景
喜羊羊在羊村的草地上散步,突然,他看到灰太狼把一些奇怪的东西扔在了草地上,他把它们拿回去交给了博学多才的村长,村长一看大惊失色,这是怎么回事了?
3.播放课件,介绍废电池的危害;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的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用水,可以说一节废电池就是一颗“炸弹”。
4.电池的危害这么大,散落在羊村里可是太危险了,大家说该怎么办了?(指名回答)板书课题:回收废旧电池。
[设计说明:通过创设“关注生活”情境,在观察与交流中,使学生认识电池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废电池对大自然的危害,以此渗透“爱护环境、环保回收”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废弃的电池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大家看,这是羊村三成员回收废电池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测)
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生:……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用加法计算的有关数学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美羊羊和懒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美羊羊和喜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和“懒羊羊和喜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
[设计说明:通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A.解决“美羊羊和懒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1)列式估算:
师:解决“美羊羊和懒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怎样列算式?(板书:112+87)
师: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加法算式是三位数加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三位数加法)
师:怎样计算112+87=?你能看着算式,试着估算它们的和大约是多少吗?(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学情预测)生: ……
[设计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估算,使学生意识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2)拨计算器计算:
师:究竟谁估的结果最接近正确答案呢?下面,请同桌用自己手中的计数器合作拨一拨、算一算“美羊羊和懒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引导学生先拨出112)
师:“加上87”应该怎样拨呢?(引导学生继续拨计算器,学生可独立思考拨珠计算)
师: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汇报交流:87,因为7在个位上,表示7个一,所以拨的时候在个位上拨;8在十位上,表示8个十,所以拨的时候在十位上拨。)
师:强调:只有同一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设计说明:通过拨数活动,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只有同一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3)选择算法、精确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算法计算,再到小组内交流算法)。
a.展示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如:口算、用凑整
十、整百的方法计算、用竖式计算等方法。)
b.生汇报交流。着重引导全班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用与计算器计算方法的比较中,发现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B.解决“美羊羊和喜羊羊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课件演示:用一百个小正方形代表百位的数字1,十个正方形代表十位的数字1,两个小正方形代表个位的数字2与代表129的小正方形相加,借助正方形让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十位进一”的算理。
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那十位满十向哪位进一呢?(学生:百位)那百位满十向哪位进一呢?(学生:千位)那谁能用一句话说明满十进一的方法?(学生: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进一。)
3.比较讨论、构建方法。
(1)师: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时,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交流)
(2)师:比较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说一说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3)师:讨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a.相同数位对齐;b.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答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比较、讨论等探索活动,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争当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会产生许多的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中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比如矿泉水瓶、易拉罐、废纸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可以回收的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就不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了。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呢?(配合谈话,出示环境污染,废物回收的画面,每张废纸上面有一道计算题,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回收废纸计算,然后订正。)2.夺红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自由计算,交流算法。3.学校废品回收站。
师:为了保护环境,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也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废品回收活动,下面就是二年级回收矿泉水瓶情况的统计。
(1)出示“各年级回收站回收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各年级回收站回收矿泉水瓶情况
一班 180个
二班 192个
三班 340个
(2)师: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3)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尝试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如:三年级同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一班和三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二班和三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并解决问题。)(4)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说明:将学到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趣味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设计一张[废电池回收]宣传海报。(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找资料。)
[通过设计“废电池回收”宣传海报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废电池对大自然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回收废电池——三位数加法
112+87=199(个)112+129=241(个)
112 + 87 + 129 199 241 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第2篇: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篇一:回收废电池公开课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经历回收废电池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渐养成运算的好习惯;
3、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介绍相关的资料,渗透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1、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预习要求
预习课本第45页的内容,并准备好学具
四、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五、课时
一课时
六、过程
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电池有什么用处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知道用完了的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吗?知道它有什么危害吗?
(学生回答)
师:大家别看电池小,它的身体里可以有很多的重金属,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使用了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者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就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据测量,一颗纽扣大小的废电池污染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听了老师的话,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
师:真好,那我们就要从我做起,一起来回收废电池!(板书:回收废电池)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1)、提一提
?.师:关于回收废电池,今年某小学开展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同时
设置了回收奖励,下面是二年级三个班同学回收废电池的情况表。(课件出示表格)
?.师: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只要问题合理,就要及时肯定。问题总结如下:
(1)班和(2)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1)班和(3)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班和(3)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算一算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1)班和(2)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①.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教师板书:122+77=
③.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④.请学生起来说说是怎么估算的。
⑤.进行计算。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请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小组汇报进行方法总结。
方法一: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如77拆成70和7,那么122+77的计算过程为:
122+70=192; 192+7=199.
方法二: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进行计算,注意个十百位上的数字,了解只有在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122+77=199.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重点注意: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方法同上,强调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3、比较异同,内化升华
①.师:在解决以上问题的时候,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
(学生回答竖式计算)
师:对了,竖式计算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便捷,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它。 ②.教师出示两个错误的竖式,让学生分析原因,并让学生概括出在竖式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a.相同数位要对齐。
b.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4、巩固认识,深化认识
完成课本第46页的第二题和第三题。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
八、板书设计
回收废电池
(1)班和(2)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122+77=199(节)
1 2 2
+ 7 7
1 9 9
答:(1)班和(2)班一共回收了199节废电池。
(1)班和(3)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122+149=271(节)
1 2 2
+1 4 9 1
2 7 1
答:(1)和(3)班一共回收了271节废电池。
(2)班和(3)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149+77=226(节)
1 4 9
+ 7 7 1 1
2 2 6
答:(2)班和(3)班一共回收了226节废电池。
篇二: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回收废电池》第一课时-----书第55、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习惯。
过程和方法:
经历“估一估”“算一算” “试一试” “说一说”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法的算理并掌握其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保护环境的必要。
教材分析:
《回收废电池》是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本课时将为多位数加法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创设了与生活贴近的“回收废电池”的情境,通过“估一估”“拨一拨”“算一算”“试一试”等环节把三位数加法算法的得出和问题的解决融合在一起。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的加法,三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加法的算理很像,学生凭着原有知识完全有能力迁移过来。根据两位数加法的计算经验来看,三位数加法这个看起来不学就会的知识学生计算时应该不会那么尽如人意,出错率会蛮高的。根据以前的经验推测学生大致会出以下几种错误:当两个加数位数不一样时容易照不齐位,满十不进一,进一漏加一等等。主要是对于“相同数位照齐”和“满十进一”的算理如蜻蜓点水似的印象不深,所以三位数加法仍然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决不可简单处理。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发挥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知识经验,自主的探究学习,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我们鹤壁市立项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三勤四环节”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关于废电池的危害的内容,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鹤壁市立项研究的国家级课题)
教学流程:
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主要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定向·诱导”从学生熟悉的“回收废电池”的情境诱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什么。“自学·探究”环节由扶到放,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逐步解决“估”“算”“验证”三个步骤,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从估算到精确计算的过程,有层次性。再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根据自学提纲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时我要求自己做到“三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我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我不教,以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注重呈现算法多样化和进行最优化。“讨论·解疑”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真正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反馈·总结”不仅巩固知识,通过总结,沟通两位数和三位数以及多位数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能学一当十、举一反三。
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都是在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中进行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脑、口、手活动的载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是实现学习目标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具体如下:
课前激趣:让小导游给老师介绍巩义的旅游景区,老师让学生欣
赏优美的“淇河图片”时突然出现废电池,让学生讨论其危害(师生课前共同搜集关于废电池的危害的内容)。
(评析: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难免和老师生疏,上课时学生可能会异于平常的表现,显得胆怯。课前师生彼此介绍自己熟悉的旅游景区,成为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又给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上课:
一、 定向·诱导
(一)诱导
1、创设“回收废电池”的情境(课件出示主题图)。
2、从统计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3、提出数学问题。
4、先研究“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的问题(板书)。
5、让学生列式!揭示主要学习内容“三位数的加法”(板书“三位数的加法”)。
(二)定向(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评析:“回收废电池”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并非凭 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形成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孩子自己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学习目标明确、简洁、可行。)
二、自学·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①“估一估”:一班和二班大约共回收多少节?(课件出示) ②“算一算”:一班和二班共回收多少节?(课件出示)可以请学具帮忙,也可以不用。之后交流(让小老师边讲边演示或边讲边板书)
③“验证”:你的得数对不对?(课件出示)
④沟通几种算法间的共同点(演示课件)。
⑤老师示范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怎么照位,从哪算起。(板书“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算起”)
2、学生自主探究第二个问题----“一班和三班共回收多少节?”(板书)
①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主探究:
仿照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用的方法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第56页:①“估一估”:一班和三班大约共回收多少节?②“算一算”:一班和三班共回收多少节?③验证”你的得数对不对。)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②小组交流。
③展示自学成果。
(小组依次汇报三个问题,当学生板书竖式时问“这个小1是怎么回事?----板书“满十进一”)
其他小组有不同算法补充。
④进行算法最优化。
篇三:《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加减法口算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主题图的形式,创设了“回收废电池”这一情境,帮助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进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环保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学生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角度等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于对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说,还有一定难度。
三、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具:计数器、课件
学具: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生随意说)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废旧电池有这么大的危害,那么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2、师: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能随便丢弃。有一位老爷爷天天回收废电池。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有一位年过六旬的李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一月份 102节
二月份 97节
三月份 129节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从这个统计表中,我知道一月回收了102节废电池,二月回收了97节废电池,三月回收了129节废电池?
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三个月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一月份比二月份多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二月份比三月份少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 ??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用加法计算的有关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三个问题:“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 和“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设计说明:通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2、列出算式:(1)102+97
(2)102+129
(3)97+129
3、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4. 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同学们估算了这三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5.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b整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竖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 102+129=231 97+129=226
6. 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7.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第三道题连续进位加法,各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是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8. 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9.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10. 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估算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器拨珠、摆卡片、用竖式计算等形式,探究112+129的多种算法,从而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争当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会产生许多的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中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比如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可以回收的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就不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了。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呢?(配合谈话,出示环境污染,废物回收的画面,每个易拉罐上面有一道计算题,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回收易拉罐计算,然后订正。)
456+307=271+426= 169+602= 98+320=
2、环保小卫士去植树。
(1)课件出示图片,师:仔细观察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自由计算,解决“一共植树多少棵?”交流算法。
[设计说明:创设生动有趣的计算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回收废电池——三位数加法
102+87=189(个) 102+129=231(个) 97+129=226(个)
计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第3篇: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回收废电池》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二节的内容。教材运用主题图的形式,创设了“回收废电池”这一情境,帮助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进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环保意识。
虽然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下期已经接触过,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又难,一课时完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因此我把这部分知识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及整百、整十加减法的算法,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愿意和同学交流合作,所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和学情的准确把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
第4篇: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一、复习,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几道口算题,看谁能做的又对又快(卡片出示:360-80,570+60,400-30,1500+700,3200-800,2500+3000)口算计算得真准确,不知道竖式计算是不是也这么准确,(出示:32+67,19+3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做完了吗?找同学说下答案,都谁对了?举手,真棒。想一想两位数列竖式需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1、说得真好,现在老师要变数了,你们还敢挑战吗?改132+67,看这么算式,你能不能估一估它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引导把132看成130,把67看成70,130+70=200,所以我估算的结果是200左右)那么这道题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1:找板演的同学说是怎么算的预设2:哪位同学和黑板同学做的一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一想,刚才我们估算的几种结果,和这道题结果相比,怎么了?(差不多)师小结:
第5篇: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开展回收废电池活动)
2、师:为什么要开展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的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第6篇:二年级数学《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思想。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师:教师出示电池,问:“这是什么?”生回答师板书“电池”。
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电池?
生:玩具车、钟表、遥控器……
师:电池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但它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那么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扔掉了。
生:回收。
师:同学们,废电池的危害很大,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还会污染土壤、污染水……
一颗
第7篇: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与评析
《回收废电池》教学设计与评析
设计 鹤壁市湘江小学 张燕芳
(个人简介:2003年参加工作,在2009年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说课和优质课均获一等奖,在2009年市优质课中荣获一等奖,所研究“十五”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荣获省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奖项。通讯地址:鹤壁市湘江小学。手机:***)
评析 鹤壁市教育局教研室 程翠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回收废电池》第一课时-----书第55、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习惯。
过程和方法:
经历“估一估”“算一算” “试一试” “说一说”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法的算理并掌握其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教材分析:
《回收废电池》是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本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