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2024-05-03 07:12:4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学法

探究,读图,用图,析图,讨论,演示等。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提出问题: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

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

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探究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课件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学生互相评价)(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学生回答 :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来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探究

2、地球?水球?

讨论:

生1:南半球水多。生2:北半球水多。生3:东半球水多。生4:西半球水多。生5:陆半球水多。生6:水半球水多。

老师点评: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水比陆地多。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为什么?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水球)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人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水球”,而不应该叫“地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探究

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世界海陆分布均匀吗? 学生答:不均匀。问:如何不均匀?

学生探究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老师点评: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板书: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探究4: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亚洲、太平洋)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大洋洲、北冰洋)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北冰洋)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探究

5、各大洲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高加索、还有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知道了地球海陆分布的比例, 71%为海洋,29%为陆地。也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按要求填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发言,对设置的教学活动也很感兴趣,对于有些结论不是简单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讨论,读图,析图,用图,动手演示等,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这样教学效果才更好。最后总结出本节课以下优点和缺点:最大的优点是思路清晰,设置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联系生活,化难为易;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记忆重点知识并及时考查,使学生当 堂掌握所学知识,效果较好;注重了学生的填图、读图、析图及绘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等,但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待加以改善,如时间的 安排上稍显紧张,有前松后紧之感,后面的内容适当删减些更好;对于利用经纬网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应给学生时间再举例说明,效果会更好。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继续学习并加深研究,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课堂气氛更活跃,把探究式教学方法用得更好,更灵活。

第2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 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 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 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 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 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 地球、地球

2、 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

2、 要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 本课要按排学生一定的课堂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第3篇: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

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二)讲授新课 【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析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比较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感性导入:

课件展示加加林初登太空的电脑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是什么让他如此惊讶?他为什么说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

活动:学生观看画面回答,他是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他们惊讶于地球上会有那么多的水,在太空中会是如此的蔚蓝美丽。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同学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郑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能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鲍家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全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特点。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引导等方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学生讲解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电脑 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演示

教学效果

1.师:同学们,喜不喜欢海探观察地理事物图险呢?今天就为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

未完,继续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