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实物天平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平可能会哪边重呢?
(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 18 < 23 18+<23>23 18+=23
280 > 100 120 < 4 25+=70 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 看是否是等式。
(2) 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平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 (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由此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本课《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尝试,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
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仅是学科的,而且是儿童的。所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关系的一种)。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
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直观具体层面——举出正例或反例。
直觉层面——一种数学的意识、一种方程的感觉。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经验结构)
目标的把握:
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方程概念建立的过程,(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渗透方程思想的三个方面:设立未知量,将其当作已知数,参与到问题中事实的表达;建立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区别未知量与己知量,只要经过运算,就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量。
过程的把握:
统揽全局基础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学生的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整体式推进的。各个部分知识的拼装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知识,只有胚胎式的整体推进才能领略到知识生命的意蕴。所以概念教学须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学,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传统教学注重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结构。现代教学应更重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形成更有意义和活力的结构。
本课方程概念的教学,力图围绕目标形成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体结构,在其后的教学中再对方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化,形成所谓同心圆结构的知识生成模型,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也许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太“散”的问题。
经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从“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展开数学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再从“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展开结合现实寻找意义的过程。方程整体概念生成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各个部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数学的意识和方程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孔凡哲 著.方程思想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录之一. 《课程.教材.教法》第24卷第9期,
(2)林永伟、叶立军 编著.《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第65页. 方程产生历史的启示意义。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教学设计】方程的意义_数学_小学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让学生从具体的、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使学生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逐渐过渡。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会将含有字母的式子看作是一个量,如:苹果2元一斤,香蕉比苹果贵x 元,2+x 既表示苹果价格与香蕉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表示香蕉的价格,很多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这正是学生学习简易方程的基础,所以要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再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也就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在数学认知上有更高的飞跃。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能体现公平、公正,你认识他吗?(天平)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
一般我们在称东西时,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称为左物右码。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
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一)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1.出示天平图。
小丽和小红天平正在使用天平称量物品,但是她们在称量时出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祝她吗?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50+50=100)
2.小丽和小红天平正在使用天平称量水杯,你知道水杯多重吗?(100g)
3.(出示天平图和图)如果向水杯里倒入水,一杯水有多重,你知道吗?向左倾斜表示什么?如果水的质量用xg表示,那么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x)g 4.如果老师在天平右边再加一个100 g的砝码,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
100+x=200;100+x>200;100+x<200。(分别板书)
这三个式子体现在天平上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咱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5.我们来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100+x>200;100+x<300
(二)分类整理,理解等式概念
1.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平图,谁能用式子来表示一下。
100+x=250。
2.(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图)这样的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3x=2.4;100+x=250;像100+x=250,3x=2.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你能再举些方程的例子吗?写方程:根据你的理解写2~3个方程,写完之后给同桌看看其是否为方程(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选择一些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板书:像100+x=250,3x=2.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3.判断:
2x+3<99是方程。()13+2x>80是方程()56+5=11是方程。()x+20=50是方程。()3x=87是方程。()是否为方程,并说说判断理由(主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4.看图列出方程。(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进行交流。)x+20=50+20;x+0.5=2.5;3x=36;2x=50;x+73=166;
(三)概念辨析,理清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1.这些天平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请学生说说哪些式子是方程,并说说为什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不是方程的式子,请学生说说怎样改一下就可以将其变成方程。)?
2.请你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学生练习并进行反馈。
三、实践反思,巩固提高
1.这两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呢? 反馈分析:
(1)式1:一定是。为什么?
(2)式2:一定是等式,可能是方程。
(3)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反馈。(主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4)引导得出:等式包括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而方程必定是等式。
四、总结回顾,介绍历史
1.你对方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个同学说一点,后面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不一样。)2.教师介绍方程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100+X<200
100+X=200
100+X>200
100+X=250
3X=2.4 含有未知数(x,y,……)的等式叫做方程。
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1题。方程的意义课后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第3篇:方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
第4篇:方程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华宁县甸尾小学 王 惠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探讨交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和概括 的能力。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进一步探究方程知识的乐 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一、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式子
1、一个皮球的价格是a元,买5个皮球应付()元。
2、哥哥b岁,比妹妹大a岁,妹妹()岁。
3、小芳看一本x页的故事书,每天看4页,需要用()天看完。(二)、复习等式
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等式的意义:数学中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二、学习新课,认识方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数学算式
1、认识天平(称)
(1)教师演示课件,提问:①这是什么? ②天平有什么作用?天平的原理是什么呢?(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
(3)教师总结并
第5篇:方程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方程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53~54方程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及生活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
第6篇:《方程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程意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53页、第54页“方程的意义”。教学目标: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即方程两边代数式所表达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建立方程
1。师:(出示一台天平)请看,这是一台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天平会保持平衡呢?
教师在天平的一边放上两袋100克的食物,另一边放一个200克的砝码,这台天平保持平衡了吗?
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吗?(10
第7篇:数学课件《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
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一)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1.出示天平图1。
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