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_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前几天,看了青年批评家李云雷的“重读《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也许文章经过岁月的沉淀,以彼时彼地来看这篇当时曾轰动一时的作品,会更客观和理性,也会更能看出它成功的原因。作者从徐迟的这篇报告文学所产生的巨大的轰动效应,而到90年代他所写的《来自高能粒子的信息》的反应平平。这种反差的现象,作者不是简单从艺术的角度或者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而是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来分析。《哥德巴赫猜想》写作时,是人民文学主动邀请的,这是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所做的一种思想和舆论准备。可以说是时代所需,那时正是知识分子的转型期,从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到逐渐的恢复。《哥德巴赫猜想》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心声,所以才会引起反响。徐迟之前曾是以诗歌而引起关注的,之后转向报告文学。但诗人的富于激情的语言结合科学的客观性,而成就了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完美的艺术,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渴求,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需要,正是它成功的原因。而90年代徐迟的报告文学,却反响平平。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水平的欠缺。而是当今的环境,在市场环境,消费主义,享乐观念的坏境下,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文学,科学,知识的边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缺失。这种种的社会环境所致的啊。人类社会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的向前发展,而没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由极端的追求精神需要到极端的物质追求,在追求精神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了精神的建设,直至出现了许多问题的时候才有所警醒。所以只好由缺失而警醒而改变。这种被动的去改变,发展。有时候是走走退退再退退走走的反复过程之中。客观而理性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也悟出了许多人生,社会的道理。由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被突破,人们知道了陈景润的名字,同时,也一样知道了王亚南的名字,知道了华罗庚的名字,知道了熊庆来的名字。正如《人民日报》在转载徐迟同志的文章时所加的编者按里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是不十分容易的,读后感《《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我们很可以这样设想,没有王亚南这位“懂得人的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家,突破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很可能在50年代就为病魔缠倒,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默默无闻地死去!”王亚南为陈景润的进修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方便的物质和生活条件,而华罗庚则从这位青年的数学论文中,发现了他身上的奇光异彩,立刻建议把他选调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正是在这里,陈景润在严师、名家的帮助熏陶下,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飞速的步伐,跨上人类知识的顶峰,夺得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就。如像王亚南发现陈景润一样,如果没有那一位也是懂得人的价值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的话,作为连初中也没有念完的穷青年华罗庚,恐怕也难跻身于世界数学权威的行列之中。我国地域广大,人才众多,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等种种不同因素的限制,特别是近10年来“四人帮”一伙的破坏和干扰,许多具备某种专业特长、有培养发展前途的青年,未必都能恰如其愿地被安排在他适合的岗位上。虽说中学教师的陈景润和数学家的陈景润,都一样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实践证明,作为数学家的陈景润,却可以比中学教师的陈景润为人民服务得更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使全民族精神大振奋的今天,我们但愿那些居于要津的同志,都能成为像王亚南、华罗庚和熊庆来那样的“伯乐”,把我们民族中的“千里马”选拔出来,让他们为我们祖国、为世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27写)读后感:197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新华社记者述评《大家都来做伯乐》,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大胆发现、选拔人才的问题,指出在选拔人才中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对人的“求全责备”。其中有一段话说:“名驹难免有瘢,美玉难免有瑕。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世界上是没有的。如果因瘢废马,因瑕弃玉,哪还有什么千里马可寻,还有什么杰出人才可选呢?这种求全责备的思想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这段话可说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虽不敢自比为千里马,但在当时的农村中小学中几乎难寻比较合格的教师的现实下,我自认要比其中某些揽竽充数的人强得多了。我在3月29日的日记里这样写着:“这个观点,与我的的短文《由哥德巴赫猜想所想起的、、、》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当然,这文中的难点,也就难免有点毛遂自荐之嫌了。
答:同学,你好!这是仿效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一、任何不......
描述Geeker对计算机和数学非常感兴趣,刚学完计概的他有一天突发奇想能不能编段小程序验证下哥德巴赫猜想了,即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m(m>=6且不超出int范围),验证其能够表示成2个奇......
虚代数学初探-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李长松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
青纯教育(晓晓数学馆)题库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哥德巴赫猜想》写作时,是人民文学主动邀请的,这是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所做的一种思想和舆论准备。可以说是时代所需,那时正是知识分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