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_三篇读后感

2020-02-26 读后感 下载本文

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篇读后感”。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绿园区正阳小学

何彦艳

“为教当学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

魏书生是个奇人,奇在何处?读了《班主任漫谈》这本书,心中的疑惑终于找到了答案:魏书生之所以有着巨大的个人魅力,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别人,影响别人,激励别人,在平凡中追求人生的真谛,在奉献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一、学习魏老师的爱生之情。

魏老师说:“做人要懂得爱,教师对学生关心的越多,师生感情就越密切。”魏老师非常热爱学生,他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还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他都表扬。在他认为:表扬,能起到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也起到了分散孩子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的疏导作用,起到了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强大的自我的作用。而对于犯错误的孩子,他不是训斥、挖苦与整治,而是用唱歌、作好事、、写说明书等方式,来达到疏以成通、导以成行的目的,以此来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魏老师的爱还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他相信学生的能力,完全相信他们“我能行”。把管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毫无吝啬的还给孩子,让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阳光。而他也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密切的关注学生,作出科学的调控,并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

虽然魏老师教育的对象不是幼儿园的孩子,但这些思想依然可运用在幼儿园中。孩子虽然小,但我们也应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学习魏老师的宽广胸怀 魏老师对班级管理要求的第六条是“胸怀开阔。不陷入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中,更不陷入窝里斗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有吃亏思想,有容忍之量”。魏老师提倡把自己放在一定时空来考虑,要把自己看的少重些,要淡薄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生活困苦、面对事业挫折,只有一笑置之,乐观向上。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我们的学生,以真挚的爱来温暖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尊重学生,以关心来理解学生,使师生生活在一种互相理解、尊重、关怀、帮助、信任的和谐气氛中。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朋友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做人的幸福与自豪。

三、学习魏老师的勤读善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大凡成就卓著的人,无不爱书如命。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他在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专著后,又泛阅了经史典籍、诸子百家、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所以在他书中,能看到许多的真知灼见与如珠妙语,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也达到了信手捏来的熟练自如程度。魏老师还是一个深沉的思考者,在他的思考中,创新了班级管理模式,改革了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思考,他认定“科学与民主”是教育中最宝贵的字眼------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的知识面很窄,想多看看书,多充实充实自己,但结果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看完了魏老师的这本书,感觉实在惭愧。哎!没啥豪言壮语,就从最实在的做起:每天多看几页书吧!

读《教有所思》有感

正阳小学

何彦艳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是不是需要很多的天赋与智慧?是不是需要很多的经验和历练?我时常被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时常很辛苦地工作着。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自然不能看得很远,认真工作总归有所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我这样安慰自己。

在网络中看到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我忽然想到,李镇西不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师吗?他获得了那么多荣誉,写了那么多著作,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这算不算成功?哎!我忽然叹了口气,这样才算成功,那又有多少老师不成功啊!

《教有所思》中有一篇文章写到教师节,《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一级学校……”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忽然非常地感激,我感激李老师在获得那么多荣誉、高高在上以后还能对普通教师给予如此的关注与高评。我也庆幸,庆幸自己的教学条件要比那些老师好得多,由此,我敬佩他们。我在想,这些不也是成功的老师吗?其实成功对教师来说应该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是成绩有多么优秀,而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适应社会的人,是健康的人……现在想来,其实我之所以觉得李老师成功,倒不是因着他那些头衔,而是看到书中描绘的他与学生们之间的水乳交融的情谊,而是感受到他带的班级的学生的优秀,能教出这样的学生应该是老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功。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

我想从李老师身上找到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在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看着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他的热情,直率,朴实,你会有一种想结识他的冲动,包括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这样的人。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有了童心,做了学生的同龄人,我们还需要有爱心。

我把爱心看作教师的灵魂,有爱心的教师是有灵魂的人。没有爱心的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只是行尸走肉,对他们来说,教师只是他生存的一个饭碗,是他谋生的一个职业。对于学生,就象一棵树上的诸多叶子,他分辨不出他们各自的区别;对于工作,就象三百六十五日日日的三餐,他尝不出其中的酸甜苦辣。我理解的爱心是爱学生与爱工作结合起来。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象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很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我理解,爱心应该是对学生的无私和对工作的忘我。

培养自己的爱心,首先应该去掉自己的私心。对学生不应该偏心。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应该都是平等的,不能将他们因成绩的好坏、品德的好坏、家境的好坏而分类划等。有许多的老师让他们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做到,常听到老师说:“××考试又得了一百分,我是越看他越可爱了……”,而遇到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见面就生着一股烦躁情绪,甚至把学生的优点也看作缺点。带着如此的偏见,只会把好学生也教坏了。

爱学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因为需要去爱,因形势去爱。我们时常大谈教师的爱心,谈到如何如何爱学生,如何如何爱工作,我总觉得其中有许多成分是因一种形势的需要,因着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真正发自教师内心的还不多。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就应该多层次,多侧面的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心灵深处去把握每一个学生。许多做得好的老师,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他都心领神会。看过一篇文章中写到师生的一次对话,教师问:“今天你怎么不理我?”学生很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这位老师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有个习惯,每天无论他多么忙,都要和他的每一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有时候哪怕匆忙到只是一个眼神的交会,只有这样,这天他才会心里塌实。所以在放学前不放心的他才会对他的学生有此一问。而他的学生也早已习惯了他的各种交流方法,所以才不会眼含迷茫,感觉诧异。试问,我们每天都与这位老师一样和我们所有的学生交流了吗?我们的眼神满怀感情地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了吗?

还有,就是有一个责任心的问题,爱自己的事业,就必需要有责任心,爱自己的学生就必需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爱得更好,爱得更对,对学生是深沉的爱,是正确的爱,不是肤浅的爱,不是溺爱;对事业是宽广的爱,永久的爱,不是狭隘的爱,一时兴起的爱。

这种责任心表现在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他会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他会大胆革新进取,不墨守成规;对待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会精益求精,他会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为自己不断充电,以备不时之需;他会时时审慎自己的每一言一行;…… 这种责任心表现在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他会从学生的能力发展考虑,而不会只看在一时一刻的成绩高低;他会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而不会急功近利。

在书中我感受到李老师就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跳出自己普通老师的身份,去关心教育,他写了一篇题为《重建教育理想》的文章,文中表现出了一种愚公移山似的的勇气,堂﹒吉诃德似的傻气,请看这一段:“但是,中国教育也的确需要一批乃至一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他们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永远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之熊熊火炬!”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向着自己的理想跋涉,追求成功与卓越!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正阳小学 韩玉梅

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只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记得北师大毛志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师应具有五个层次:一是大教师,二是教书匠,三是以教谋生者,四是因教误人者,五是恶教师。在笔者看来,恶教师可恶,做不得,因教误人的教师可气,不能做,以教谋生的教师可悲,不可提倡,教书匠似的教师可敬,其匠艺应得到敬重,而大教师实乃教师中的大者,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教育家。

魏书生正是这样的大教师,他是教育的骄傲,也是时代的骄傲,倘若我们的教育园地里多一些魏书生这样的教师,则教育幸甚、国家幸甚、未来幸甚。

正如魏书生所说的: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正阳小学

韩玉梅

在今年短暂的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此书中,汪先生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从思想观念出发,到细节造成的差距,忽视细节的代价,由细节的本质到细节的积累。深入浅出,清清楚楚,淋漓尽致的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从做人,做事,做管理,到处体现了细节的重要性。

书已读完,但其中的一个个的重要事例常常浮现于脑海之中:加加林的一个看似微小的动作——脱鞋穿袜走入飞船,表现了他的个人修养和素质,成就了太空飞行的第一人。一位优秀的青年却由于一个简历的失误,失去了一个极佳的工作的机会,药厂厂长的一口痰结束了一次外商合作的机会。“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深深地知道:老师的一个笑容,一句话语,一个动作,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对他们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踏入校门,站在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我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好每件小事,给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影响。每天早晨,当我精神抖擞走进教室时,我会面带微笑热情地和孩子们打招呼,“老师你早,老师你好„„”孩子们会予以热烈地回应,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当两个学生为地上的一张纸屑争执不休时,我会走过去捡起地上的纸屑,这立刻会让那两个学生羞愧地的低下头。我想:言传身教远胜于喋喋不休地说教,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书育人,特别是面对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特别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也许,一个细节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平凡的小事,能称得上大事的没有多少件。但是能够把小事、平凡事做好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段话看似平凡,其实蕴藏了许多真挚的哲理。的确,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肯定做不成大事。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天的工作也是极其琐碎的,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跨入学校的大门,懵懵懂懂,我是老师,更像他们的妈妈。学习上,我手把手地教他们写,从端坐,到捏笔,写好一横一竖,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把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田”字格的中央;生活上,从如何排队走路,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小而又小的事,它们构成了一天天的生活,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中,孩子们习惯成自然,这些小事、细节在学校生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如书中所说,机会就隐藏在细节中,关注细节,在每个小细节上找到机会,着手细节,“对症下药”就能做好工作,事半功倍。《细节决定成败》真的是一本好书,书中的许多话语如“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 “一些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小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等。它们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足,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我一定要用心筹划、用心去做,凡事未雨绸缪、考虑全面细致,凡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

读后感

《旗帜》观后感最近,每天晚上20点,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在央视一套播映。这是一部立足于建党90年的今天,回望过去历经苦难、铸造辉煌、沧桑巨变的历史文献片。《旗帜》讲述的......

读后感

读后感现在我已经读初一了,初一我们进入新的校园,踏入了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在前不久,我在一本作文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要是人能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

读后感

读《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季》有感读完《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季》,我被其情节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讲述的是数位70后留学生在90年代赴美留学的故事,不是为了追求梦想......

读后感读后感

无聊之即,我打开了这本《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这本书,本来是想拿来打发时间的,可是,我翻开第一页,有想翻开第二页,翻开第二页,又想翻开第三页,月刊越有趣,越看越想看(读后感)其中,让我印......

读后感

《不会说话就当不好领导》读后感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备受关注。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

《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三篇读后感 读后感 三篇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相关推荐
[读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