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_第3章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3章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授课科目
外科护理学
授课类型
理论课 计划学时
3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对象
授课题目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目的要求
一、熟悉外科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病理生理。
二、掌握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三、掌握失血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原则。
四、掌握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外科休克的诊断、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护理措施。
难点:外科休克的病理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提问法 教
具
投影仪、CAI、教鞭、粉笔等。教学步骤
导言:严重创伤、感染及大手术等,对人体生理扰乱大,若不及时纠正,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休克的发生。因此,危重病人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
【概念】
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
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表现为BP↓、P↑、R↑,皮肤湿冷、意识障碍。【病因分类】
(一)按休克的原出分类可分为:
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敏性休克。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因素分类
1、血容量减少
2、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源性、心外阻塞性)
3、血管床容量扩大(分布性不匀、血管扩张)
(三)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低动力型休克(hypodynamicshock),血管收缩皮温降低,故又称为冷休克(coldshock)。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创伤性和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感染性休克均属此类,临床上最常见。
2、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高动力型休克(hyperdynamicshock),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故称暖休克(warmshock)。部分感染性(革兰阳性菌)休克属此类。【病理生理】(15分钟)
(一)过程:
各种
血容量↓
有效
微循
器官
有害 → 机体→
心排力↓
→ 循环
→
环障
→ 功能 → 休克
因素
血管容量↑
血量↓
碍
障碍
(二)微循环变化:
1、正常微循环构成:三条通路:营养通路、直捷通路、A—V 短路
2、休克时微循环变化:
(1)微循环收缩期(痉挛期):
有效微循环血量锐减→血压不足→组织灌注不足→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
胺↑↑、肾素—血管紧张素↑↑→
微血管痉挛、收缩→外阻力↑→A—V短路、直捷通
路开放→ 回心血量↑→保证重要器官血运(故此期又称为休克代偿期)。
(2)微偱环扩张期:
微循环缺血→组织细胞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组胺等舒血管物质↑→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扩张→V端后括约肌仍收缩→微循环内淤血→淤血性缺氧→毛细
血管内静水压↑、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容量↓→血压↓→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休克进入抑制期。
(3)微循环衰竭期:
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血流缓慢→纤维蛋白沉积、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微血管形成→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自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广泛性出血→组织细胞缺血坏死→组
织损害、多器官功能受损,此期又称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正常调节:
(1)交感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血管收缩。
(2)血管活性物质调节(组织胺、激肽、5—羟色胺)
血中缩血管物质↑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
毛细血管网血流↑
毛细血管收缩
↓
↓
毛细血管舒张
毛细血管网血流↓
↓
↓
前括约肌扩张
←
局部舒血管物质↑
(三)代谢变化:
1、血容量→ADH↑、醛固酮↑→水钠潴留→血容量↑
2、葡萄糖无氧酵解→产酸↑ATP↓ →Na+—K+泵功能↓→细胞外液减少、细胞过度肿胀、变性死亡。
3、蛋白质分解加速→BUN↑、肌肝↑、尿酸↑。
(四)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休克时,内脏器官的细胞持续处于出血、缺氧状态,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出血、坏死,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休克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
1、肺——肺间质水肿、肺泡萎陷、局限性肺不张、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肾——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
3、心——心肌坏死、心功能衰竭、心衰。
4、脑——脑缺氧、脑水肿、颅内压↑
5、胃肠道——急性胃粘膜糜烂、应激性溃疡
6、肝——黄疸、转氨酶↑、肝昏迷 【临床表现】
详见下表
表一 :休克的分期、临床表现和诊断及失血量估计表
分期
程度
临床表现
估计失血量
皮肤粘膜
约占
神志
口渴
——————
脉搏
血压
周围循环
尿量
血量%
色泽
温度
休克
轻度
神清表
口渴
开始
正常
>100
收缩压
正常
正常
20%以下 代偿
情病苦
苍白
发凉
次/分
正常
(800ml以下)
期
紧张
脉压小
休克
中度
神尚清
很渴
苍白
发冷
100-
收缩压
浅V塌
尿少
20-40% 抑制
表情淡
120
90-70
陷,充盈
(800-1600 ml)期
漠
次/分
脉压小
迟缓
休克
重度
意识模
极喝
显著苍
冰冷
速弱
收缩压
毛血管
尿少
40%以上 失代
糊甚至
但无
白肢端
摸不
充盈迟
或无
(1600ml 偿期
昏迷
主诉
青紫
清
测不到
V塌陷
尿
以上)
【辅助检查】
(一)周围血检查:血细胞比容↑,血浆丢失,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感染存在。
(二)动脉血气分析:PaCO2>45~50mmHg而通气良好,提示严重肺功能不全,PaCO2>
60mmHg,吸入纯氧后无改善,应考虑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动脉血乳酸测定:正常值为1.0~1.5mmol/l,浓度愈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四)血浆电解质测定:测定血钾、钠、氯等可了解体液代谢或酸碱平衡失调的程度。
(五)DIC的监测:Pt<80×109纤维蛋白原<1.5g/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秒以上考虑
有DIC。
(六)中心静脉压:CVP,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其变化反映血容量和右
心功能。正常值为6~12cmH2O,CVP<5 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CVP>15cmH2O,表示有心功能不全,CVP>20H2O,提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七)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右心室压力,正常值为6~15mmHg,PCWP<6 mmHg,反映血容量不足,增高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PCWP>30 mmHg,提示有肺水肿。
(八)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CO的正常值为4~6L/min,CI正常值为2.5~3.5L,休克时,CO
多见降低。
(九)后穹隆穿刺
育龄妇女有月经过期史时应作后穹隆穿刺,可抽得不凝血液。【处理原则】
(一)一般措施:
1、体位——平卧位或“V”型体位。
2、保持呼吸道通肠、给氧。
3、维持正常体温、保暖。
4、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创伤、止血。
(二)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最基本措施)
原则:失什么补什么,失多少补多少(质、量)
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根据血压、cvp、尿量等指标来评估输液是否充足。
(三)积极处理原发病:(最根本措施)
1、低血容量性:补液、输血、止血。
2、感染性:抗生素、激素、切除病灶及引流病灶。
3、创伤性:镇静、止痛、止血、包扎、固定
4、过敏性──停药、注射肾上腺素及抗过敏药
5、心源性──治疗和处理心脏疾病、抗心衰
(四)纠正酸中毒:
首选苏打水。紧急情况下先用5%苏打水150~250ml补给,以后根据PCO2计算补给,先
补一半。
(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收缩剂:常用药为间羟按、去甲肾上腺等,仅用于经扩容后BP仍<8KPa者。
2、扩张剂:常用药物为多巴胺(小剂量)、酚拖拉明、硝普钠等,但须在扩容和纠酸基础上
应用。
3、强心药:常用药物为多巴胺(中剂量)、西地兰等。
(六)治疗DIC改善微循环:休克发展到DITC阶段,用肝素抗凝治疗,晚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机能亢进,可使用抗纤溶药,如氨甲苯酸、氨基己酸、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阿司匹林、潘生丁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应用肝素抗凝治疗,1.0mg/kg,每6小时一次。
(七)皮质激素的应用:
1、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2、防止细胞内溶酶体破坏。
3、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4、促进糖异生,减轻酸中毒。
用法:大剂量静脉滴注,一次滴完,只用1~2次,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和免疫抑制等并发症。
(八)防治感染。
(九)维护重要器官功能,防止MODS发生。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如大量出血、失液、严重烧伤等。
(二)身体状况:
评估休克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重要器官功能,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
1、意识和表情:意识反映脑血灌流量,安静、清楚→烦躁不安→淡漠、迟钝、昏迷。
2、皮肤色泽及温度:反映体表组织的灌流量,皮肤温暖→四肢湿冷、皮肤甲床红润→皮肤
甲床青紫、花斑症象,补充血容量后,若四肢转温暖、皮肤干燥,说明末梢循环恢复,休克好转。
3、血压与脉压:休克时收缩压常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
4、脉搏:早期P↑→脉细弱、摸不到,血压脉压平稳→血压↓、脉压↓。常用脉率/收缩压
计算休克指数,指数为0.5表示无休克,>1.0~1.5表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5、呼吸:呼吸平稳、规则→急促、变浅、不规则;R>30次/分或R<8次/分,表示病情危
重。
6、体温:大多偏低,但感染休克有高热,若体温突升至40C以上或骤降至36C以下,则
病情危重。
7、尿量及尿比重: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25ml/h,尿比重↑,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
足,>30ml/h,表明休克有改善。
(三)心理—社会状况:
【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目标】]
(一)体液不足
维持体液平衡、生命体征平稳
(二)心输出量减少
维持正常的心排出量
(三)组织灌注量改变
组织灌注量得到改变
(四)气体交换受损
呼吸道通畅、气体交换正常
(五)有感染的危险
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发生
(六)体温过低
维持正常体温
(七)有受伤的危险
未发生意外损伤
【护理措施】。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
病情严重者,置危重病室,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若周围血管萎陷或肥胖病人静脉穿刺困难时,应立即行
中心静脉插管,可同时监测CVP。
3、合理补液:
先晶体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溶液,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后输胶体
液,如全血、血浆、白蛋白。根据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血压及中
心静脉压低时,应较快补液,高于正常时,应减慢速度,限制补液,以防止肺水肿及心
功能衰竭。CVP或PCWP超过正常,说明补液过多,反之说明血容量不足,继续补液,当PCWP增高而CVP正常时应限制输液,以避免肺水肿的发生。
4、记录出入量:
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纪录24小时出入 量以作为后续治
疗的依据。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观察意识表情、面
色色泽、皮肤肢端温度、瞳孔及尿量。若病人由烦躁转为平静、唇色红、肢体转暖,尿
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器官上移,影响
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
2、使用抗休克裤:充气后在腹部和腿部加压,使血液回流心脏,改善组织灌流,同
时可控制腹部和腿部出血。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应用过程中,应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预
防血压骤停引起不良后果。使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每5~10分钟测一次
血压,血压平稳后每15~30分钟测一次,并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数,严防药物
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患处用0.25%普鲁卡
因封闭,以免发生皮下组织坏死。血压平稳后,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减慢速度后
撤除,以防突然停药引起不良反应。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有气道分泌物时及时清除。
2、观察呼吸型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作深慢呼吸,严
重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3、协助病人咳痰,以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4、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勤翻身、拍背、按摩,以防皮肤压疮。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可盖棉被、羊毛毯,调节室温20C左右,忌应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
温,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使心肺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减少,加热可增加局
部组织耗氧量,加重缺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3、库存血的复温:将4C下保存的库存血在室温下放置1~2h复温后再输入,防止快速输
入低温保存的大量库存血使病人体温降低。。
(七)预防意外损伤:
神志不清、烦躁病人专人看护,加床栏,必要时四肢上约束带。
【护理评估】
(一)病人血容量是否补足,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尿量是否正常等。
(二)器官功能是否恢复正常。
(三)酸碱平衡失调是否得到纠正。
(四)有无感染发生,有无畏寒、寒战、高热等现象,体温、血象是否正常
(五)有无意外损伤。
【健康教育】
(一)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损伤和意外伤害。
(二)了解和掌握意外伤害伤的初步处理和自救知识。
(三)发生高热或感染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Ⅲ小结:
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微循环障碍,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代谢障碍,细胞损害所致危急综合征。外科常见有低血容量性、感染性。根据休克的病理变化,临床可分为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主要表现为BP↓、P↑、R↑、U↓、皮肤湿冷、意识障碍等。处理原则:最基本措施是补充血容量、控制原发病、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皮质激素、维护重要器官功能、防治感染。同时注意护理:注意安置合适体位、观察生命体征、吸氧和保持正常体温,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
Ⅳ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
微循环
CVP2、休克时微循环有何变化?
3、如何早期诊断休克?
4、休克的处理原则?
5、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的原因?如何处理?
6、何谓“冷型休克”、“暖型休克”?各有何特点?
7、感染性休克处理原则如何?
8、休克病人护理措施有哪些?
Ⅴ板书设计: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二、病因与分类: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
三、病理生理:
(一)微循环的变化:微循环收缩期、扩张期、衰竭期
(二)代谢变化
(三)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肺、肾、心、脑、胃肠道
四、临床表现:
(一)休克代偿期:神志清醒、面色苍白、脉压差减小等
(二)休克抑制期: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四肢湿冷等
五、辅助检查
六、处理原则:
(一)一般紧急措施:除因、给氧、休克体位、保暖
(二)补充血容量
(三)积极处理原发病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六)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七)应用皮质激素
七、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
八、护理措施:
1、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2、改善组织灌注
3、增强心肌功能
4、保持呼吸通畅
5、预防感染
6、调节体温
7、预防意外损伤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概念– 休克本质 – 原始动因 – 属综合征 – 属危症– 临床各科常见有效循环血容量– 血容量 – 心搏出量 – 周围血管张力常见外科休克①......
作业二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一、名词解释:休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循环血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容疗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题:1、外科常见的休克是______ 和______2、____ 是治疗休克的最基本措施,而______ 是治疗休克的最根本的措施。......
课后作业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1.各型休克的共同特点是: A.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脉压下降 D.尿量减少 E.微循环灌流不足 2.休克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 A.头高足低位 B.侧卧......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临床病例男性, 49岁,因急性腹膜炎手术后第二天, BP80/56mmHg,心 率次 /分, CVP1.18KPa ,血 PH7.33。女性, 26岁,因右下腹疼痛 1小时就诊,诊断为宫外孕。......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