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3_中国饮食文化作业三
中国饮食文化3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饮食文化作业三”。
第四章
中国美食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饮食礼俗的特点
2、了解中国传统的食礼
3、认识美食与美器搭配的重要性并掌握合理搭配的方法
4、正确理解我国传统的“五味调和”观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完备的,而且有从上至下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中国饮食礼仪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文明。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菜点,以及由来已久的岁时食俗、礼仪交织成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食礼
一、什么是“食礼”
“食礼”是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统称。其中,饮食礼仪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仪、礼制、礼义相关,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总之,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筵宴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二、饮食礼俗的特点
(一)饮食礼俗的形成原因
饮食礼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礼俗的产生和发展。
1、礼俗作为一种文化对象,其产生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在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变化等不可理解,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都很难得到满足或刚刚得到满足,人们不可能对其礼俗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则相反,人们会对其饮食礼俗、习俗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2、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礼俗受到阶级和政治的影响,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利用手中权力,左右着礼节与民俗活动,封建统治对民俗的形成、发展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3、礼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密切,有些礼俗就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二)饮食礼俗的特点
1、饮食礼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
任何一种饮食礼俗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为社会所普遍传承的集体风尚和喜好。饮食礼俗作为社会行为模式有其地域性、民族性。饮食礼俗产生之后,它的流传是靠集体行为来完成的。有了集体的创造和响应,同时又有集体的一代又一代相传,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创造和流传的集体性,是推动饮食礼俗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
2、饮食礼俗的相对稳定性。
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稳定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之后就按照这一模式一代一代地相传。礼俗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中传播时,存在着一种带有支配力量的主流部分,围绕它往往形成同种类型的礼俗。
3、饮食礼俗的变异性。
饮食礼俗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一般具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礼俗在时空中的传承和演进也必然出现形变或质变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点。这种变异还受到区域观念、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且对其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饮食礼俗的传承性。
饮食礼俗的传承性是其在时间上的延续。这一特点是使其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且在其传承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定领域的民族的社会礼节、习俗传承,总是受着各种因素的支配。传承者的独特心理决定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包括习惯、知识、成见等)不会轻易放弃。它总是主动地、有目的地使原有的礼俗文化一代一代地得以延续,这一特点也会影响其传播性;其横向传播的结果,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好的饮食礼俗,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其不断丰富、不断延续,使我国的饮食礼俗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
二、中国宴饮之礼
(一)“宴”的来历
宴在古籍中也同燕、筵,本意指铺在地上的坐席,后来延伸为宴。宴饮、燕饮、筵饮,在古人眼中是相同的。筵席在春秋战国已较成熟,经汉唐到明清,筵席在席面编排、肴馔制作、接待礼仪方面都成定式,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饮食活动,把一家老少联系起来,餐桌成为聚会之地,边吃边聊,所以是家庭交流思想、商讨家政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对外宴请更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必不可少的手段,还具有区别亲疏、尊卑的功用。
筵席源于“燕礼”,是一种敬老宴,每年举行多次,其形式是先祭祖,后围坐吃狗肉、喝米酒,较为简单。周代统治者则对筵席十分重视,他们把筵宴看作内睦九族、外尊贤德、上以惠下、下以敬上的重要手段。因而,开办筵席十分频繁,有官宴和私宴之分。筵席间觥筹交错,鼓乐齐鸣,气氛热烈和谐,周代的筵席和歌舞助兴的习俗基本上为以后历代所继承。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的兴盛,人们交往的频繁,筵席业进入一个高度发展时期。讲究场景,注重情感愉悦和心理调适,追求高雅格调。筵席用料从山珍扩大到海味,酒令融入席间,士农工商均为这种佐饮助兴的调令游戏为乐,进一步活跃了筵席气氛。元代筵席富有草原气息和蒙古食风,菜品以羊馔奶食为主。明清时期,宴请宾客和家宴时都极注意饮食环境的布局、装饰和筵席地点的选择。席面的布置也很讲究,筵席设计注重套路、气势和命名,各式筵席脱颖而出,最著名的无疑是满汉全席。
中国人好客,常设宴款待客人,设宴之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上至天子诸侯,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人人都设过宴、赴过宴。设宴、赴宴的名堂繁多,如王室的游猎宴、会盟宴、烧尾宴、千叟宴等;官场的接风宴、洗尘宴、谢恩宴、长亭宴、敬祖宴等;军旅的誓师宴、祝捷宴、凯旋宴、辕门宴等;民间的婚嫁宴、庆丰宴、汤饼宴、开业宴、寿庆宴等;还有富豪绅士家的赏花宴、登高宴、玩月宴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二)筵席的功能
筵席的名堂虽然这么多,但它的功能却是单
一、明确的,即是一种社交活动。除个别特殊情况,如项羽的“鸿门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于觥筹交错中隐藏着杀气外,一般都在祥和的气氛中进行。人们希望通过宴饮达到融洽关系、增进友谊的目的,这从古代诗文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伴随宴饮活动,产生了许多相应的礼节。
(三)筵席的礼仪
1、坐次礼仪
古时,为保持清洁常在地面上铺一层竹或草编的席子,称筵;为了防潮再在筵上铺比其小的席,合称筵席。人们进入室内,坐席上,故曰席地而坐。筵只铺一层,席则因身份不同而有别,一般天子坐席铺五层。筵和席可以根据情况而随便搬动,临时布置。八仙桌出现以后,座次有严格的区分。坐西向东为首席,若有多席,以左席为首席,依次递推。以一席之坐次言之,即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向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对陈设,则左席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主人例必坐于其下而向西。约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圆桌开始在家宴上出现,与长方桌和八仙桌相比更有合家团圆之意,因而备受欢迎,男女老少不分身份等级围坐桌前在以前是见不到的。
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做什么位置,客人坐什么位置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古人席次分上下,如果南北两席相对,西为上,东为末。东西两席相对,南为上,北为末。尊者长者坐上席,卑者少者坐末席。坐席分上下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长幼。《史记·项羽本纪》就记载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观念。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座。项王、项伯一为天下之主,一为主之叔父,所以坐席最尊,坐西向东;亚父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地位仅次于项王,故坐北朝南;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沛公刘邦是来谢罪的,因而坐第三位,即坐南向北;张良地位最低,坐东朝西,此坐一般是陪坐。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今天的侍从差不多。在座次排定后,还有许多规矩。如“男女不同席”、“父子不同席”、“尊人立莫坐”、“尊人共席饮,不问莫多言”等。
清代学者顾炎武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古人之坐,以东为尊”。这个结论仅限于室内。如祭祖时,庙寺中神主朝向都取东向。而在堂上,一般都以南向为尊,主要宾客都安排朝南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御座,坐北朝南,居高临下。
古代的饮食礼仪涉及粮食耕作、食品加工、烹饪、进食、祭祀等诸多方面,反映饮食养生、社会地位、伦理道德、宗教等种种观念。很多礼仪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但座次的排列仍非常讲究。当然,它已不再是维护上下等级、贵贱尊卑的制度,而是出于一种尊敬、礼貌和关系的需要。饮食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们恭谦、尊老的良好习惯,如敬酒、斟酒、晚辈替长辈盛饭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应予肯定和发扬。
2、待客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若有肉脯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势、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明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液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是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的,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做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友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斟酒必须起立,离开坐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若有酒食赐予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没有。
3、席间酒礼
入席后,主人需先给客人斟酒,以示礼貌。斟酒次序是先长后幼。俗话说:“浅茶满酒”,酒可比茶多斟些,但也以八分不溢为敬。给客人一一斟完酒后,主人才给自己斟。有的主人不善饮,甚至滴酒不能沾,可以请一位善饮的亲友代为陪饮,或以茶及其他饮料代酒。无论陪饮或代酒,主人均得主动向客人打招呼征得客人同意,否则为失礼。
宴饮正式开始,主人必须先恭敬肃立,擎起酒杯向客人敬酒,这叫做“献”,客人也必定站起来擎起酒杯表示回敬。主人口称:“先干为敬”,将杯中酒一口干掉,而后将酒杯倒转以示一滴不剩诚心待客,客人纷纷响应,也将各自的酒喝干。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再给主人和自己斟酒,此为“报”(也称“酢”)。然后为劝客人多饮,主人再先饮以倡之,称“酬”。此种礼仪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沿传。
古人习惯席地而坐,今日所见桌椅,南宋时才广泛采用。南宋以前,因坐姿关系,宴饮干杯时宾主均不起立,各自举杯,邀齐共饮即算干杯。今人干杯,往往要碰杯,且要碰出响声。逢到碰杯,主客都要站起来,正视主人才算礼貌,否则是失礼。
4、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中,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是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正轨之中。
商周时期,人们的饮食不仅是为了饱腹,还是一种庄严的社会活动,有极复杂的礼仪。进食顺序是饮酒、吃饭、吃菜、喝汤。吃饭时有很多规定,如饭前洗手、不狼吞虎咽、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拨弄牙齿。与尊长一起吃饭时,先奉尊长食,要等尊长吃完了才停止;与国君进食,则要讲究揖让周旋之礼,要等国君先吃,国君没有吃饱,侍食的臣子不能先饱。国君饱后,臣子还要劝食,但以三度为限。凡陪尊者进食都不得放肆,不得吃饱。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虚;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坐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祭祀。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殽,主人未辨,可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虚口指以酒浆漱口。如果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需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餐具及剩余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5、做客之礼
做客之礼,依宴饮顺序有以下内容:宴饮前,要精心做好准备,衣冠整洁,不要迟到,以免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等,即使因某种特殊原因而迟到,到达后也应主动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讲明,并致歉意,以此体现自己的诚意和修养。落座时,应等主人招呼才能落座,切忌大大咧咧目中无人,随意坐下,那是失礼的。碰杯时,客人的酒杯略低于主人的酒杯,小辈的酒杯低于长辈的酒杯,以此为敬。干杯时,必须起立正视对方,碰响杯子,并喝干自己杯中的酒才能落座。有的人不胜酒力,遇到有人敬酒干杯不站起来,这是失礼的。即使不干,也得举杯起立答礼,表示感谢。宴饮时要注意谦让,特别是对老人和妇女,看它们喜欢吃什么,适当予以照顾。“长者举未嚼,少者不敢饮”。(《韩非子·有度》)“凡尝远食,必须近食”,注意吃相,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留下恶名。
第二节
美食文化
一、美食配美器
(一)饮食器具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餐饮器具一直被视为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足见“美食”与“美器”的唇齿关系。“好马配好鞍”,精美的佳肴以精致的器具相配,相得益彰。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牧在纵观古今美食与美器的发展史后叹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并说“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这无疑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辟总结。
中国饮食器具的发展,经过原始陶器阶段、青铜器阶段、漆器阶段,发展到瓷器时代达到鼎盛。此时器物物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图案优美而富有寓意,色泽多变而典雅大方,制作工艺精良而艺术性强;这些方面本身就是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对象。而且,中国人还讲究把美食与美器有机结合,不同食物配不同的器具,既方便食用,又互相映衬,彼此呼应,在二者的完美结合中,使食物与器具本身的美都得以充分展现。就像杜甫《丽人行》中描绘的那样:“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美食与美器之间若能因食配器,彼此相融,则会锦上添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如果彼此不配,则相形见绌。
餐具有中外之别,中国餐器具品种齐全,款式多样,材质丰富,但以瓷器为主,同时又分为官用、民用两大类,其中官用为宫廷等专用,做工考究,档次很高。官用的整套餐具被称为“整堂”,而民间百姓的则称为“散用”。
我国瓷器艺术盛于两宋。据说,宋徽宗特别喜爱瓷器,他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置官窑烧造,时有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最享盛名。从那时起,我国的餐具便逐渐由瓷器占统治地位,但由于瓷器破损率高,难以流传久远,故今日宋代瓷器已成为稀世之宝。
古代皇室、贵族逢年过节或举行祭天祭祖等重要活动时,不仅精于美食、美肴,而且精于美器。美食与美器体现着政治上的至尊、至崇、至荣的地位和权力。例如清代,特别在乾隆和慈禧执政时期,其餐具奢华程度已达到极致。只要参观一下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就可饱览各式珍美餐具。
除此之外,餐饮业老字号也是博物馆,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许多老字号早年间所使用的餐具都是由江西景德镇订制的,完全是整堂的餐具,有些是专门供喜寿宴会而特意烧造的,盘碗都绘有“喜”、“寿”字图案,且在餐具底部烧上清皇帝的年款,如“雍正某年制”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餐具制造业的发展也很快,不仅一些传统餐具得以恢复,而且还不断有新型餐具出现。因此,选用适当器皿能为菜肴的形式美锦上添花,以烘托筵席气氛。菜品与器皿的巧妙搭配十分复杂,但总的来说应追求和谐、精巧和古朴。
(二)盛器的选用类型
1、单色盘。单色盘指的是色彩单一,有无明显图示的磁盘。如白色盘、蓝色盘、红色盘以及透明或磨砂玻璃盘等。这类盘子在餐桌上烘托菜肴的功能突出,有较强的感染力。若选用的餐盘与菜品色泽构成色彩对比,则更显得艳丽悦目,如蓝色盘中盛装“鸡丝银针”、红色盘中盛装“西柠软煎鸡”。需要注意的是,若只是一味地追求餐具与菜肴的统一或对比,往往会造成色彩单调、呆板。因此,菜肴与盛器之间应当遵循在调和中求对比,在对比中求调和的美学原则。
2、几何形纹饰盘。这类盘以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为主,盘中饰纹多沿盘器四周均匀、对称地展开,有强烈的稳定感,有一种特殊的曲线美、节奏美和对称美。选用这类器皿关键是要紧扣“环形图案”这一特点,可依菜择盘,也可因盘设菜,使菜肴与盘饰的形式、色彩浑然一体,巧妙自然,在统一中又富于变化。
(3)象形盘。这类盛器是在模仿自然物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以仿植物、动物形为主。一般常有叶形盘、花朵形、鱼形、蟹形、牛形、贝壳形、孔雀形等,质地上则除采用瓷器、玻璃外,还采用木质、竹质、藤质,甚至贝壳等天然材料,这些巧夺天工的餐具使筵席妙趣横生,生机盎然。
(三)美食与美器的搭配要求
1、菜肴与美器在色彩纹饰上要和谐。
在色彩上,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会使人感到不和谐。在这里,重要的前提是对各种颜色之间关系的认识。美术家将红、黄、蓝称为原色;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称为对比色;红、橙、黄、赭是暖色;蓝、绿、青是冷色。因此,一般来说,冷菜和夏令菜宜用冷色食器;热菜、冬令菜和喜庆菜宜用暖色食器,但要切记“靠色”。例如将绿色炒青蔬盛在绿色盘中,既显不出青蔬的鲜绿,又埋没了盘上的纹饰美。如果改为盛在白花盘中,便会产生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再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连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盛在水晶碗中的八珍汤,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
在纹饰上,食物的料形与器的图案要显得相得益彰。如果将炒肉丝放在纹理细密的花盘中,既给人以散乱之感,又显不出肉丝的自身美。反之,将肉丝盛在绿叶盘中,立刻会使人感到清新悦目。
2、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要和谐。
中国菜肴品种繁多,形态各异,食器的形状也是千姿百态。可以说,在中国,有什么样的肴馔,就有什么样的食器相配。例如,平底盘是为爆炒菜而来,汤盘是为熘汁菜而来,椭圆盘是为整鱼菜而来,深斗池是为整只鸡鸭而来,莲花瓣海碗是为汤菜而来等。如果用盛汤菜的盘盛装爆炒菜,便收不到美食与美器搭配和谐的效果。
3、菜肴与器皿在空间上要和谐。
人们常说“量体裁衣”,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衣服才合体,食与器的搭配也是这个道理。菜肴的数量要和器皿的大小相称,才能有美的感观效果。汤汁漫至器缘的肴馔,不可能使人感到“秀色可餐”,只能给人以粗糙之感;肴馔量小,又会使人感到食缩于器心,干瘪乏色。一般来说,平底盘、汤盘(包括鱼盘)中的凹凸线是食与器结合的“最佳线”。用盘盛菜时,以菜不漫过此线为佳。用碗盛汤,则以八成满为宜。
4、菜肴掌故与器皿图案要和谐。
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厅的故事。“糖醋鱼”盛在饰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鱼盘中,会使人情趣盎然,食欲大增。因此要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
5、一席菜食器上的搭配要和谐。一席菜的食器如果不是清一色的青花瓷,便是一色白的白花瓷,其本身就失去了中国菜丰富多彩的特色。因此,一席菜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也要色彩缤纷。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
五、五味调和
中国才有五味调和之说,这是与中国的五行学说有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一切物质无不与这五种物质相关联。所以菜肴的色、香、味也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其实“五”字应理解为多样化,并不限于仅此五种。
味是一种感觉,又称味觉。据科学资料证明,人的口腔部位分布着许多味蕾,对各种不同的呈味物质有各种不同的感知能力。因此烹饪中如何刺激和调动这些感知能力就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国菜以味取胜,味是中国菜的灵魂。这里还要指出一种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对艺术的欣赏都讲究味、韵,无论诗文书画、音乐舞蹈,都可以品味、玩味。了解这种独特的审美习惯,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人对菜肴辨味的重视。
人们把甜、酸、苦、辣、咸定位五味(《吕氏春秋·本味篇》),这是就口感、味觉而言;也有把醋、酒、饴蜜、姜、盐作为五味(《周礼·天官·疾医》),那是就物质而言。当然,这仅仅是大致的划分,现在有人认为鲜味、涩味也应该归入“基本味”,还有人认为苦味不易列为烹饪中的五味之内。可见,味的种类很多。北魏《齐民要术》中有“五味脯”、“五味腊”的菜名,实际上也含多味的意思,并不是要把甜、酸、苦、辣、咸集于一菜之中。但五味可以调出多种复合味,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着很丰富的内容。
一般可以将肴馔的味型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两类。基本型大约可分为9种,即咸、甜、酸、辣、苦、鲜、香、麻、淡。复合型难以胜计,大体可归纳为50种左右。
酸味型:酸辣味、酸甜味、姜醋味、茄汁味。甜味型:甜香味、荔枝味、甜咸味。
咸味型:咸香味、咸酸味、咸辣味、咸甜味、酱香味、腐乳味、怪味。辣味型:胡辣味、香辣味、芥末味、鱼香味、蒜泥味、家常味。
香味形:葱香味、酒香味、糟香味、蒜香味、椒香味、五香味、十香味、麻酱味、花香味、清香味、果香味、奶香味、烟香味、糊香味、腊香味、孜然味、陈皮味、咖喱味、姜汁味、芝麻味、冷香味、臭香味。
鲜味型:咸鲜味、耗油味、蟹黄味、鲜香味。麻味型:咸麻味、麻辣味。苦味型:咸苦味、苦香味。淡味型:淡香味、本味。
这么说来,所谓“五味调和”中的五味,是一种概略的指称。《黄帝内经》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但是,调味是否恰到好处,除了调料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调配的是否恰到好处。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菜肴美食达到预定要求的风味。
古人说:“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又说:“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原料的本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却喜欢复合味。有的人主张味要纯,以清炖、清蒸为主;有的人却异想天开,别具一格,烧成“怪味鸡”、“怪味鸭”。有的人偏爱味浓的菜,有的人却偏爱清淡,特别要像吃橄榄一样,回味无穷。同时,由于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口味上的差异也很大。据《周礼·天官》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种调味习惯未必十分正确,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民间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俗语,意思是江苏人爱吃甜,河北人食性偏咸;四川、湖南一带的人爱吃辣,山西人爱吃酸,也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总之,所谓“五味调和”,应该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每种菜肴应有自己的独特风味,对一桌筵席来说,各种菜肴的味道应在总体上协调平衡,各尽其美;二是烹饪技术离不开调味品,调味品多多益善,各尽所能,投放量以及加热过程中的先后次序,都可以促使菜肴的滋味发生千变万化,因此,调和滋味是烹饪成败的关键;三是作为一个高明的厨师,应该善于掌握服务对象的口味习惯等特点,在安排菜单和烹饪调味中灵活变化,切忌刻板划一。
思考题:
1、简述“食礼”的内容。
2、中国饮食礼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简述中国筵席礼仪的内容。
4、简述美食与美器的搭配要求。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传统的“五味调和”观?
中国 饮 食 文 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10级财务管理 姓名:张聪聪 学号:2010516171浅谈饮食健康对于美容的好处摘 要: 饮食美容也称食疗美容,是指通过饮食,把具有药食作用的天然......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
中国的饮食是我国文化一部分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
论中式快餐发展的现状及策略【摘 要】中华美食闻名天下,然而相对于国际知名快餐,中式快餐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面临着种种困境。面对西式快餐企业席卷我国快餐业市场的......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饮食文化专业:历史学(师范类)学生姓名:王蕾学号:2011410779班级:2011级历史2班摘要: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