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备课_第二单元备课语文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二单元备课语文”。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单元学习目标:
1、随文识字21个,会写生字2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语段。
3、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景物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4、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5、积累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
6、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提高综合能力。
7、按照游览顺序写出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单元的学习重难点:
1、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课,百花园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
3.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课)。
4.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5.学会质疑。
单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单元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
3课时
《海上日出》
2课时 《西风胡杨》
3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1课时 《我家门前的海》 1课时 语文百花园二
4课时
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山行
(唐)李白(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白云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霜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谁体会到了?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急切、盼望„„)
练习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像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
有云时(第4、5自然段)
(1)读“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读“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像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结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五、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教后记:
8、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四、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9、西风胡杨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胡杨图片)这就是胡杨,它常年生活在沙漠中,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令人陶醉,令人震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西风胡杨》。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师生谈话,进一步认识胡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笔下,胡杨又是一种怎样的树?
2.交流汇报。3.学习生字词
三、深入学习,理清层次
1.指名分段连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3.将四部分内容相连,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回忆: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领略胡杨之最,体会赞美之情,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在胡杨的这些特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在关键文字旁边圈圈画画,也可写上自己的感受。2.交流汇报,顺学而导。
最美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什么?(2)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
最坚韧
(1)抓住“耸立、挺拔”两个词语,了解胡杨在沙漠中的生存状态。
(2)通过补充句式“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不怕()。”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众不同的坚韧、顽强。
最无私
(1)抓住三个“让给”,一个“留给”,体会作者用拟人、对
比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
(2)理解“摧肝裂胆”、“芸芸众生”,并引导学生透过这两
个词展开想象,感受胡杨的无私品格。
(3)师生合作,引读本段。
最悲壮
(1)胡杨“生前战斗”是为什么而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从而激发学生对胡杨的敬佩之情。
(2)图片渲染,配乐朗读。
(二)感受胡杨之悲,体会期盼之情
过渡: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可是,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
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今天又遭遇着什么呢?”请大家轻声读课
文的5—8自然段。1.交流汇报
2.补充文字资料,了解胡杨的生存现状,体会作者的担心。3.因此,文中作者也发出了由衷的期盼,作者期盼的是什么? 4.理解“祈求”一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同情,对环境
保护的关注。
5.此时此刻,假如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我们又
会期盼什么呢?补充句式“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
求„„祈求„„”
三、回归课题,升华情感。1.再读课题,你对胡杨又有了哪些认识?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你心中的胡杨。
2.让我们带着对胡杨的这种敬佩和赞美,对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学后记
10、我家门前的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教学重点: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把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都不必等老师讲,只要你有耐心,反复读文,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一定能自主解决。
2、学生自主解疑
提示:解决一个问题,就在“?”旁边画“√”。
三、交流解疑收获
你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四、作业
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由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看了看同学们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浑身颤动„„”“追逐应接不暇的目光和飞驰的好奇的心。”是什么意思?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研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想想本文用的最多的写法是什么? 师:好,认识到这一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把本文三部分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
在渔家孩子的眼里,大海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研读课文
学习建议: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海是多变的脸、牧场和画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交流阅读体会
1、师生接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冒号的用法。
2、说说读读“多变的脸”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得。
我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追问:为什么?从下文中找找答案。
3、问问答答,真正读懂“牧场”这部分内容。
出示同学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解决:
(1)“望不透的绿草”“开不败的白花”指什么?
结合“牧场”的真正所指去想,此处的“牧场“是大海,那海水就是望不透的绿草,那浪花就是开不败的白花。
(2)为什么说“海上牧场,放牧着渔家人今日的欢欣,明日的希翼?
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去想,海里的资源丰富,人们圈起来海水养殖场更是珍品无数,贻贝、扇贝、盘大鲍、蛤蜊等等水产品会为渔家带来经济效益,使渔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4、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在“画”这一部分中表达的情感。
读读这部分文字,说说你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指名若干个学生依次说)
小结:
这那是一幅画,真真正正的是一副动态的画册呀。新奇的我们爱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画中人——“我”更是看不够。
放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把作者的憧憬读出来。
想像一下,作者眼中的海还会是什么?
四、回归整体,赏读积累语言
再读全文,用笔画出你欣赏的语句,好好地再读一读。
五、作业
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并继续从文中采集好词,写在后面的白框中。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4、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
5、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教学难点:
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百花园”,在这里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大胆实践、习作表达,使我们的语文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有信心吗?
二、“温故知新”栏目的学习
1、读读书上的这三句话,想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看,学习小伙伴已迫不及待的说出了我们的发现,快读读“泡泡框”的话。
3、学以致用,你也能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读读练习题的要求。
问:“仿照例子”怎么理解?我们仿的是什么?
学生开头脑筋,大胆想象,完成练习。
通过读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仿写。
三、“拓展与交流”栏目的学习
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可以通过什么形式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的?看,这是“丫丫”和“宁宁”和我们的书面交流。
对,我们读到的是“阅读笔记”,从内容看,丫丫阅读中更多的感悟了一些阅读方法,宁宁注重了文章的写作技巧,这些对我们的读写能力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用心阅读,你会从中汲取很多有用的东西。想一想,在前四课阅读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摘录,可以仿照样子学写阅读笔记。
四、“阅读平台”栏目的学习
阅读《七月的天山》,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七月的天山
(1)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2—4)气候
进入天山:
景物:蓝天、雪峰、云彩、雪水、鱼儿
再往里走:密林 山
走进天山深处: 花
(5)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
五、“积少成多”栏目
放录像:看,这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岳阳楼、颐和园、大明湖、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在美妙壮观的大自然面前,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其中“楹联”是最具魅力的一种表达形式,至今,在景点还能读到。
出示书上楹联,学生朗读,配合画面畅谈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六、作业
1、阅读《语文大课堂》,按要求自主成组,确定调查内容。
2、给出一周时间,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活动。
第二课时
一、学习倡议书。
1、结合学生的调查数据,帮助学生归纳调查收获。
2、依据调查结果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倡议书给写给谁(部门),写些什么内容?
3、读书上例文,明确格式。
明确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的位置和写法。
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依据习作题目和文字提示打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游览顺序,抓住主要景物的特点写下来。
3、倡导学生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注意表达真情实感。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阅读本单元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你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妙的文章,引领我们观赏了一幅又一幅内涵丰富的画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介绍出来,然后彼此交换阅读,从中增加见识,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哪次游览印象最深?
(二)回忆游览顺序,以此确定文章思路。
1、从阅读中感悟文章的序
同学们在以往的习作中,了解到,文章要言之有序。那这篇习作,如何达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是的,在游览中,我们是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叶圣陶爷爷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按游览顺序这样安排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金华城——罗甸——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如此这般,游览顺序一目了然,文章层次清楚明白,不是就符合了言之有序的要求了呢?
2、现在,我们细细地回忆一下,当时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先后到了哪些景点?然后自主选择在括号里填一填。
3、讨论。
如果一次游览去了五六个景点,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个不落地写出来?为什么?
对,在尊重游览经历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写一些景点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在游览中,景点中的景物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些景物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一些人文景观。无管那种,只要你感觉它是这处景点的代表作,是你喜欢的,那么就应该好好观察,并在习作中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如何把景物特征写的具体形象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描写景物的色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语言再现景物色彩,将会使读者犹如亲眼所见。
演示文稿出示:
(1)天空中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夜丁香的茎是棕色的,十分坚硬,好像是自卫的武器。瞧,那碧绿的叶子,犹如块块透明的碧玉雕琢而成,绿得可爱、诱人。
2、描写景物的形状。
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景物的形状就是你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写假山石形状的奇特: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是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有的像白玉无暇、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上面两段话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护栏”上的图案和山石的各具神态。
(四)通过回忆,把握住景物的特点和写法。
填表:
景物 特点 具体描写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习作
第三课时
自查互评,修改完善,展示共赏
1、轻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修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赏。
范文:
美丽的桂林
我常听别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可把我的心给挠得痒痒的,向往着到桂林看看。星期天到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啦,我们一家三口决定到这久富盛名的桂林去旅游。当坐上飞机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一个多小时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桂林机场,我们便开始了愉快的桂林之旅。在桂林,我们游览了七星公园、象鼻山、芦笛岩„„最令我难忘的就是游览漓江的那一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听导游说:“能在烟雨中游览漓江是很难遇到的。”一路上,漓江的水是那样的清,山是那样的美,一座座山倒影在水中,奇形怪状的山形,有的山像骆驼、有的像五指、有的像一只笔筒„„在路上,来到了一座山前,船停了一会儿,导游给我们介绍了这座山的名称叫“九马画山”山体上有不同形状的九匹马,“谁能数出山中的九匹马,谁的眼力、智慧最丰富。”我细心的看着、找着,结果,却只找到了七匹马,还觉得真有些失望。船继续前行,一路上我高兴得唱着歌,欢呼着,这样美的山水怎么也看不够。“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顺江而下,我们到了著名的阳朔,游览了“世外桃源山庄”果然名不虚传,桂林的山水、阳朔的风光,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这样美的山水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桂林之旅结束了,桂林的山水似一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共安排了四篇文章、一次习作和口语交际、一次回顾与拓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四篇文章中,前两篇是讲读......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备人:罗贞审核人: 罗贞时间;9月一、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
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滨城区第二小学 主备人:毕建平次备人:王静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二组课文,首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修海玲 主讲人:修海玲 备课时间: 9月20日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 中彩那天》,《尊严》。两篇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