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_政治必修四唯物辩证法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政治必修四唯物辩证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27: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28: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4、思辨: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不就是发展。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降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

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考点29: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世界观: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

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

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判定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考点30: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状态。

考点31: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世界观: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1)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促成飞跃。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要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3、思辨:质变等于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4、重要提示:全面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在理解这一原理时应当注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

现质变。

第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但不能说质变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坏变好,还有一种是由好变坏。只有向前的、向上的、向好的方面的质

变,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第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不能认为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因为这样割裂了发展两种状态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说,对事物的发展,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认另一点。

请你归纳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考点演练】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2009年.广东.理基.61】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确定为当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说明

A.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墨守成规

【解读】A项和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选项不符合题意。题干突出“当年”的主要任务,说明事物是

发展变化的。【答案】D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2009年.江苏.单科.27】 “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读】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不选;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②不选;④正确。

【答案】B3、【2009年.广东.文综.18】 “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高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解读】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有缓流,有急流;有高音,有低音;有欢乐,有痛苦。这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学生很可能误选C项,虽然有矛盾的双方,但没有考查矛盾双方的关系。

【答案】B4、【2008年.江苏.单科.3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读】①的春天和③的后波都是代表新事物,②是指联系的条件性,④是指前进的曲折性。故选B

【答案】B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2009年.广东.文综.17】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间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解读】 “无须”是关键词,不一定非要达到某种程度,故选适度原则。A、B两项不符题意,D项不是

哲理。【答案】C6、【2009年.海南.单科.21】 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回答: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

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读】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材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次公众积极参与的活动,①、④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②表述错误,③不符材料旨意。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①的说法正确;环境的人为恶化是可逆的,因此我们才要保护环境,故②的说法错误;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故③的说法错误,④的说

法正确。【答案】D7、【2008年.海南.单科.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

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解读】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不选。C、D都只有后一句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

【答案】A8、【2007年.广东.单科.2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解读】题意强调量的重要性,不是指量变的含义。发展的两个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题目中的两个成语,都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类似的成语还有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答案】B9、(09北京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所示。

A 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的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根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是正确的。

10、(2010高考?浙江卷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世界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

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11、(2010高考?福建卷34)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 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 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考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的进步等长效热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心意思:农业科技创新一方面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A在题干没有体现,BC二项容易因题干教育培训等字眼误选,题干中的内容并未体现人们思

想观念的转变和理论创新

12、(2010高考?广东卷37)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16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单项选择题。(一)发展的定义1.(2013·福建卷)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有()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新旧事物的含义、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量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理解新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选择题1.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塞翁失马,焉知......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政治必修四唯物辩证法 提纲 唯物辩证法 发展观 政治必修四唯物辩证法 提纲 唯物辩证法 发展观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