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吴正宪《奇妙的搭配》_搭配吴正宪
观吴正宪《奇妙的搭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搭配吴正宪”。
在多向互动中,实现动态生成绵阳市成绵路小学
黄利群
——赏析吴正宪老师的《奇妙的搭配》
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奇妙的搭配》的光碟后,我感受很多。我觉得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多样、实在且有效。
二、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三、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在多向互动中,实现了动态生成。
这里,我想就第四点详细地谈谈。“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这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叶澜在近七年来进行‘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专家的研究和我们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是有距离的。我们都想解放学生、活跃课堂,我们也尝试着把课堂中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但面对这一个“活”起来的课堂,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与顾虑:(叶澜老师是这样描述我们老师的心声的)学生活起来了,课堂纪律松懈怎么办?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问题和意见,我们教师怎么办?学生的活跃会不会带来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水平的下降?由于基础和主动投入程度的差异,学生间的差距显得更大了怎么办?社会、上级领导对教学的评价依然以分数为主怎么办?”等等一系列的“怎么办”困扰着我们,面对着活跃的学生,心里却想着还没有落实的教案。我们是继续改革,还是保证考试成绩?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这两方面通过重组统一起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呢?
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不能后退。那么我们该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呢?(叶澜老师作了如下总结)多向,包括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部分学生或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间、学生个体与小组间、学生个体与全班间、小组与小组间的多边不同性质的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即指产生实际效果和交互推进教学作用的“动“)和高质量(这里的高质量指的是不仅学科基础性知识、能力要达标;还要争取实现比各班、各人不同的学生初始状态高的成绩,更要提高教学从多方面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回忆吴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们不难看到“多向互动”的痕迹。比如贯穿始终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教师与个别汇报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教师在巡视中结合小组自身的方法作指导的活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与小组间的互相欣赏和评价活动、个别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影响活动、持错误观点的小组在其他同学的启示下的修正活动(搭配不能重复)、个别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活动(3+3=6、3*2=6)等等。
通过这些多向互动,这节课出现了令人为之叫好的知能生成:从直观的衣着搭配到孩子们用文字、图画展示的早餐搭配,再到他们用数字、拼音、编号、英语字母等表示的球队组队过程,这一次比一次更深入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的不仅仅是搭配的技能和方法,更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了怎样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并且初步体验到了怎样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我想,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在这样的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开发出来的。
在佩服之余,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课堂上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呢?叶澜教授提出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是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我们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二是在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除此之外,叶澜教授经过七年的研究后总结出了两个关于教学过程如何动态生成的重要的新认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要知道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就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这段话对我来说,出现得有点晚。经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我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味的任由学生自由发展,该提炼的没有提炼出来,该生成的没有生成。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再读读叶澜教授的论文,我不得不思考:如果我们总是任由学生自由发展,那数学教学的意义何在呢?吴老师在《奇妙的搭配》的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的方法作清晰地总结或重述、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用更简单的方法展示。比如,在衣着搭配的汇报活动中,吴老师在学生边汇报时边指导,“这个小组先选择了黄色的上衣”,当学生第2次说到裙子时,吴老师说“这是长裙”,就暗示了学生如何更清晰的表达,当学生讲完后,吴老师又说“这个小组先选择了一件黄色上衣,分别和裤子、长裙、短裙搭配”,这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搭配的方法和过程。又如,在学生汇报完用文字或画图表示的早餐搭配方法后,吴老师问“你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这时有学生说用图形,吴老师马上问“用什么图形?”学生说用圆形、三角形。吴老师继续深入问到“圆形表示什么,三角形表示什么”,在他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其他的学生就受到了启发,于是接下来就有学生说用编号,老师就说“用编号更简单了,1号表示什么,2号呢”,接下来又有学生说用字母,老师再次具体问到“用字母,a表示什么,b呢?”。吴老师在这些引导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有区别的对待。通过它与个别学生的交流,相信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更简单的表示了,于是下一个活动自然就出来了。我觉得正是由于老师的有区别的引导那么到位,在四支足球队组队活动中学生才能表现得那么有水平,毕竟他们仅仅是二年级的学生。
当然,这节课也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1、在课前的4人握手活动中,老师问“四个人,每人握了3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手?”这样的引导我觉得就是误导。
2、在创设衣着搭配的情景时,由于老师说“一件上衣可以配一条裤子”,这样的引导就局限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先入为主的在实验中用下装去配上装,几乎没有学生想到用上装去配下装,显得单一。后来吴老师也问了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但还是没有学生走出局限。
3、这节课的生活情景都是老师创设的,如果能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说说哪里有搭配的话,我觉得会更好些。
观《小学数学估算》有感 ------在反思中成长作为只有三四年小学数学教龄的新教师我循环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我摸索着、学习着、渴望着自己的教学水......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4月3日至4日,在厦门第六中学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零距离”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乐平、徐......
导入:师: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要上学读书等等,但是每天我们还必需要跟一些事情打交道,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穿衣服洗刷完毕后吃饭,上学。穿衣、吃饭、走路这些我们每天必打交道......
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真正的魅力,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吴老师的数学课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很多感触:首先,吴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学生......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真的很珍惜能有此次研修机会。从中能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路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可谓是受益匪浅。听吴正宪教师《估算》一课我认为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