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诊疗常规_中医中风诊疗常规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风中医诊疗常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医中风诊疗常规”。

中风中医诊疗常规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1诊断 1.1诊断依据

1.1.1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1.1.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1.1.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1.1.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1.1.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1.2 证侯分类 1.2 .1中经络.2.1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言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1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术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腻腻或黄腻,肺眩滑。1 .2.1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2.1 .4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日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2.1 .5 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Ⅱ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1 .2. 2 中脏腑.2 .2. 1 风火闭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刚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1 .2 .2.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2 .2.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2 .2. 4元气衰败:神昏,面包苍白,瞳神扩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2治疗常规 2 .1一般处理

病情急重者.保持病人安静卧床休息,避免长途搬动;进行必要处理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或避免振动;严格控制探视,禁止打扰病人,昏迷患者取卧位或头部侧转,有假牙者须取出.同时松解衣领。痰涎壅盛者,可将痰吸出。起病l~2周持续吸氧.卧床时间2~4周。长期卧床者须预防褥疮形成。无论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均应避免情志刺激,饮食宜清淡,二便应保持通畅。2 .2 辨证论治 2 .2 .1中经络.2 .1.1:肝阳暴亢:基本治法为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汤药选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成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日l次;或清眩治瘫丸l丸。日2次,口服,或脑立清10粒,日2次,口服;或龙胆泻肝丸1丸,日2次.口服。针刺:合谷、三阴交、涌泉、太溪、百会穴。用泻法。推拿:一指禅法推面额,自印堂经神庭至头维.再从睛明绕眼眶一周到迎香.绕口唇经下关、颊车至人中。一指禅推风池、曲池、合谷.拿肩井.按揉环跳、委中、承山。滚患侧肢体,被动屈伸各关节,掌擦肢。.2 .1.2风痰阻络:基本治法为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汤药选用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配服牵正散3~5 g,日2次,黄酒送服;或配用复方牵正膏帖敷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迎香等穴。若言语不利.可配甩解语丹1丸.日2次.口服。其余成药可选用华佗再造丸8 g,日2次,口服;或人参再造丸l丸,日2次,口服。也可配用血塞通注射液0.2 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 ml,静脉滴注,日1次。针剌:百会、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中脘穴。用平补平泻法。推拿:一指禅推中脘、丰隆、天枢、膻中;顺时针方向摩腹、督脉和 足太阳膀胱经·滚患侧上下肢;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揉肩贞、曲池、台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穴..2 .1.3痰热腑实:基本治法为通腑泻热化痰。汤药选用星萎承气汤加味。成药选用黄连上清丸2丸,日2次.口服;或牛黄上清丸1~2丸,日2次.口服;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日1次。针刺:合各、下巨虚、曲池、三阴交、支沟、太溪。用泻法。推拿:一指禅推中脘、丰隆、天枢、膻中;顺时针方向摩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滚患侧上下肢;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揉肩贞、曲池、台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穴..2 .1.4气虚血瘀:基本治法为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汤药选用补阳还五汤为其基本方。成药配用血塞通往射液0.2 g,静脉滴注,日 1次;或消栓日服液10~20oml,日2~3次.口服;或脑血栓片7片.日2次.口服;或偏瘫复原1丸,日2次,口服;或血栓口服液10mI.日3次,口服。针刺:足三里、气海、合谷、太冲、膈腧、膻中穴。用补法.推拿:一指禅推气海、关元’膻中、血海、三阴交;滚上下肢前侧;按揉伏兔,阳陵泉、解溪、肩井、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重点按膈俞、脾俞,胃俞穴;滚背部及患侧上下肢;掌擦患侧肢体。.2 .1.5阴虚风动:基本治法为滋阴熄风。汤药选用大定风珠。成药选用杞菊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或六味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若阴虚火旺而见骨蒸潮热.遗精盗讦者则可配甩知柏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针刺:三阴交、太溪。推拿;一指禅推肝俞.膈俞;直擦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滚背、腰、臀及患侧上下肢;按揉肩贞、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太冲、行间;被动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各关节;掌擦上下肢。2.2. 2中脏腑

2.2.2.1 风火蔽窍:基本治法为镇肝熄风.清热开窍.神昏时用神犀丹1粒.研末分次送服;或予清开灵注射液60~120 ml,静脉滴注,日l~2次;也可配用大承气汤煎取液200~250ml,保留灌肠或肛门滴注。日2次.以急下存阴;神志渐清后改用清营汤合竹叶石膏汤治之;清开灵注射液可继用.量减至40~60m1.日1次。其余成药可选用黄连上清丸2丸,日2次,口服。或牛黄上清丸1~2丸,日2次.口服。安宫牛黄丸3 g,日2次,口服。针剌: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

2.2.2.2 痰火闭窍:基本治法为清肝熄风.豁痰开窍.首选安宫牛黄丸1~2丸灌服(或鼻饲).日 2次;或予局方至宝丹l~2丸灌服,日2~3次;或用安宫牛黄栓1~2粒.直肠给药,同时配用清开灵注射液60~120 m1.静脉滴注.日l~2次。神志清醒后可口服羚羊角汤煎剂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成药用牛黄清心丸3 g.日2次,白开水送下。若病情较稳定,可加用脉络宁注射液20 m1.静脉滴注.日1次。痰盛者加鲜竹沥口服液10~20 ml。日3~4次。针刺:人中、合谷、太冲,丰隆、中脘、商阳。用泻法。

2·2·2·3 痰湿蒙窍:基本治法为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l~2丸,日2次:神志清醒后改用涤痰汤煎剂口服。成药配用痰饮丸14粒,日2次,早晚服用。针刺:人中、内关、巨阙、丰隆。用泻法。

2·2·2·4元气衰败:基本治法为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立即静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20 ml,待四肢转暖后.改用参附注射或生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日1次,也可加用黄芪注躬液20~60 ml,静脉滴注,日1次。汤药以参附汤及生脉饮为主。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用大艾柱灸,壮数宜多。2.3 康复指导

中风病的康夏医疗十分重要,尤其是后遗症期。药物可依证型不同选用复智胶囊、血栓心脉宁、利脑心、脑立清、大活络丸。其余还有食疗、水针、头皮针、耳针、推拿、气功、拍打健身法及沐浴疗法等。

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

中医中风住院病历

入 院 记 录姓名:x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性别:男 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 年龄:68岁 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 婚姻:已婚 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 职业:无 病史陈......

儿科诊疗常规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又可称细菌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它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 复 科 诊 疗 常 规脑卒中【概述】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

NICU诊疗常规

NICU治疗常规NICU消毒隔离制度 每次接触病人洗手!每次接触病人血或分泌物时戴手套! 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有特殊情况病人家属换衣服、洗手后才能进病房。1.工作人员在病房内穿NI......

《中风中医诊疗常规.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风中医诊疗常规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医中风诊疗常规 常规 中医 中医中风诊疗常规 常规 中医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