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_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2020-02-26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哈继铭: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

哈继铭 [ 2011-05-20 ]

老龄化将在2015年到来

2015年以后,中国老龄化问题会变得非常明显。

我国在解放初期是鼓励多生多育的。在1950年代、1960年代,乃至于1970年代的上半期,我国的出生率都很高。当时鼓励生育,部分原因是解放前中国经历了长期战争,解放后需要补充人口。因此,高出生率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约有20多年,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婴儿潮时期”。

在这之后,我国的人口政策出现了180度的转变,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从197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我国的出生率都非常低。

人口政策的巨大转变,势必导致人口年龄结构也出现巨大转变。“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在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初之后进入了青年和中年阶段,因此劳动人口的比例很高,而且在持续上升。这个时期的人口结构是“橄榄型”:老人不多,婴儿也不多,而青壮年劳动人口占比非常高。在此之前的1950年代到1960年代,人口结构是一个“左三角型”:青少年和婴儿占比大,中年人口占比较少,老人占比更少。以后会逐渐演变为 “右三角型”:老人占比急剧上升,而青少年占比明显下降。这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结构。从“橄榄型”转变为“右三角型”的拐点,我们预测是在2015年。1950年代初出生的人到2015年前后进入了法定退休年龄。这标志着中国老龄化到来,数量指标是劳动人口占比达到峰值,接下来会急剧下滑。

现阶段已经显露出一些老龄化的迹象。例如,这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比显著提高。从一些社会和经济现象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迹象。例如,很多地区——不仅是沿海地区,也有内陆地区——都出现了民工荒或者说招工难,工资上涨压力大。这与十几二十年前形成了鲜明对照,那时中国是以劳动力价格长期低廉为特征的。

如果我们人口政策不变,2015年老龄化肯定会到来,而且会来得非常剧烈、非常迅猛。

人口结构转变的三个阶段

在“婴儿潮时期”,小孩子多,中老年人少,这时社会发展速度比较慢,也可能比较贫困,因为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家庭储蓄比较少,更没有剩余资金用来购买房地产、股票。储蓄率低的话,投资增长速度就比较慢。

在“橄榄型”的阶段,人口红利不断释放。夫妻都有工作,只须抚养一个孩子,家庭负担比较轻,社会抚养比也比较低;而劳动力非常充裕。所以,这时社会的储蓄率比较高,而且在持续上升。储蓄率上升,起初可能是以银行存款大幅度增加为表现

形式,这时人们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金融业还不是很发达,购买耐用消费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蓄,因而银行存款不断膨胀。银行存款的膨胀,使资金较为充裕,利率水平比较低,因此投资增长速度加快。

并且,这个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年人更加不敢消费,因为他担心不能靠儿子养老,必须在工作期间攒钱。这个阶段还经历了国企改革,原来由国企提供的福利取消或者减少了,而国家和社会承担的福利尚未完善,这又增加了所谓谨慎性储蓄的愿望。

这多种情况导致资金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低廉。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利润迅速增长,因而国家税收也快速增长。出口产品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再加上国内不敢消费,进口较少,导致外贸顺差不断上升,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本币面临升值压力。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经济现象。在人口结构的“橄榄形”阶段,国家经济增长处于鼎盛时期,这是人口红利集中释放带来的高增长、低通胀阶段。

随着金融信贷的改革和开放,更多的信贷工具涌现出来,例如房地产贷款等。这时,大家就不一定把所有的钱都放在银行,一些人会去购买房子。再加上房地产商品化,私人可以拥有房子,就促成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因此,储蓄表现为多种形式,除了银行存款之外,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价格因此被推高。当房价上涨时,人们会认为房地产是比存款更好的投资途径。这势必会造成房价大幅度上升。还有大量资金会进入资本市场,推高股价。如果仅以政策手段、行政方式抑制价格上涨,而不解决高储蓄率带来的资金过剩问题,资金又会流向其他领域,例如农产品、奢侈品、黄金等。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是流动性非常充裕,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扬。

当人口结构变为“右三角型”时,社会储蓄率会下降,因为这时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他们的储蓄较少;而青壮年人口占比下降则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因此,资金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都会上扬。经济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可能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也会放缓,国家税收的增速也受到影响。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与之前的高增长、低通胀相比,在人口结构“右三角形”时期,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通货膨胀高一些”的现象。

这时社会进入小康或者是中产阶级较多的阶段。人们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之间会进行更为科学的选择,而不是像贫困时期那样一味追求发展。所以,对环保的要求会更高。各种成本的增加影响了出口竞争力,出口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而消费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进口增长速度会保持稳定。因此,外贸顺差会减少,汇率升值压力有所减轻,经济外部失衡会得以改善。

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也会出现一些新现象。前期大量购买房地产的中年、青年逐渐进入老龄阶段,他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减弱。而下一代人的数量少于上一代,对房地产的需求也会比上一代少,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房地产。这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房价有下降的压力。另外,因为储蓄率下降,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下降,银行贷款的增长也会放缓,一些融资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市场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股权类、债权类,还是租赁,都会有比较强劲的需求。

这时经济增长的形态会改变。过去每年增长10%,这时会明显低于10%。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增大。通货膨胀不是由暂时性的因素造成。如果不加以治理,它可能变成常态,造成人们通胀预期上升,从而使得通胀很难控制。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转变,适应新人口结构下的经济形态。可能人们会担忧,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持续低增长、高通胀的阶段?经济要硬着陆,通胀又很高,是不是会发生滞胀?我认为,应该是用较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治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防止经济大幅下降。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不是体现在投资方面,更多地是要要消除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应该是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包括保障房的建设,让人们放心消费。

另外,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时候,仅有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供应方的政策,把供应曲线向外拉。也就是说,要通过制度上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会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基础。在制度改革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应该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企业的规模效益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我们还可以寻找更多的方式,来向外推移供应曲线。这是治理低增长高通胀的有效方式。

人口老龄化肯定会到来,到那时房地产价格可能出现下降压力,我们如何应对?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防止人口红利过度释放推高房价,防止今天大起明天大落。所以,现阶段就应当防止房价过度上涨。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供应方面。政府已经在花大力气建设保障性住房。二是需求方面。可以采取一些价格型的手段,例如提高利率水平,这可以抑制房地产需求过度膨胀。根据黄金法则,经济增长和利率水平应该相一致,而我们现在的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前的利率水平也低于通货膨胀率。无论用负利率标准还是黄金法则来衡量,我国的利率水平都是过低的,完全有上升的空间。现在的一些政策,比如限购,也是在抑制需求,但这种方式行政色彩比较重,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效,但不一定能够治理根本,而且也会造成资源的错配。

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无益于应对老龄化问题

有人提出,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大家生两个甚至更多。但我认为,现阶段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并不能避免未来老龄化对经济的冲击。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当老龄化到来时,老人占比上升,劳动人口占比下降,但小孩占比并没有上升。如果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情况就是老人的比例上升,青壮年的比例没有增加,而小孩的比例增加。在后一种情况下,社会抚养率上升得更快,不仅要负担老人,还要负担更多的孩子。这样的话,经济增长速度会进一步下滑,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可能也会更大。以房地产为例,如果年轻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家庭负担并不重,他们会有相当的储蓄购买房地产;但如果他们有多个孩子,家庭负担很重,那就根本没有家庭储蓄,未来老年人抛售房产,年轻一代根本接不下来。

当然,这是从一个周期来看,如果看得更远一点,多看几个周期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认为,我们应当用其他方式缓解老龄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考虑移民政策。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跟这个国家几乎没有移民有关。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老龄化

问题较轻,跟他们从其他国家移民有关。所以,当我们国家劳动力供应不足时,我们可以考虑从周边国家吸纳一些移民。

更重要的可能不是人口政策,而是如何用改革红利来弥补人口红利。改革红利体现在城市化方面。现阶段,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最终可能又回到家乡,因为他在城市没有社会保障,享受不了医疗、教育这些福利;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城里人1998年得到福利分房,如果将来想改善居住,把这个房子卖掉,至少可以把首付款搞定,而农民工没有支付首付款的能力,家乡的宅基地没有商品化,他不能把宅基地变卖筹得首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土地改革会为未来的城镇化带来更大空间。户籍制度改革也能对推进城市化做出贡献。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而且会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还有老生常谈的社会保障。现在政府在完善社保体系,但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政策。在养老保险方面,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是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部门的商业化养老保险也应该有很大发展空间。养老保险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需要依托于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应该放在相当优先的议事日程中。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秘书处采访、整理)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2011-4-14 13:20:00 来源:江苏省老龄网[摘要] 从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的视角,探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是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的一......

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发展呈现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老龄化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人口未富先衰,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这......

银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

银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为纾缓银行流动性紧俏所带来的同业拆借利率高企、信贷紧缩甚至信贷利率走俏等问题,目前,半数上市银行正借助发行金融债来缓解流动性压力,仅交行等七家银行......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2009-11-09点击率: 85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江汉区民政局 余军平2008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坚持以满足养老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和举措,不断优化养老模式、机制和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体系......

《哈继铭: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哈继铭: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人口老龄化 哈继铭 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人口老龄化 哈继铭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