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_饮食与健康免费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饮食与健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饮食与健康免费”。

饮食与健康 结课论文

院系:电气工程系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班 姓名:王玮 学号:12230625

目录

(一)慢性病致病因素及医学新模式………………………………………………...3 1.多病因的观点和医学新模式……………………………………………………………………3 2.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5

(二)常见的慢性病…………………………………………………………………..6 1.按身体系统分类…………………………………………………………………………………….6 2.根据不同的年龄有以下常见的慢性病………………………………………………………6(三)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与方法…………………………………………………………7 1.中医防治慢性病的特色和优势………………………………………………………..………8 2.基本原则………………………………………………………………………………….….…….8 3.重要方法………………………………………………………………………………………..…….8 4.健康四要素……………………………………………………………………………………..……8 5.医学的四个层次……………………………………………………………………………...…….8 6.健康的秘诀…………………………………………………………………………………………..8

(四)慢性病的预防策略及措施………………………………………………....…..9 ⒈疾病的三级预防……………………………………………………………………………....…..9 2.慢性病预防对策……………………………………………………………………………..…...11(1)加强领导…………………………………………………………………………………………..12 1(2)综合卫生的概念……………………………………………………………………..………….12(3)加强慢性病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13(4)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13(5)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16(6)从儿童抓起,强调对人的一生的连续不断的健康管理……………………...…….17(7)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18(8)社区预防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18

(五)预防慢性病从生活方式做起………………………………….………………19 1.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慢性病的最有效方法……………………….…………………….19 2.中国慢性病负担沉重…………………………………………………….……………….……20 3.预防慢性病:饮食+运动………………………………………….……………………………20 4.贵在持之以恒………………………………………………………………………………..…..21

参考文献:《WHO宪章》,《周易·象传》,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下简称《指南》),芬兰慢性病防控成功案例分析及启示,探路慢病全程管理,染病的“元凶”就是你自己。如何预防慢性生活方式疾病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工业化速度增快,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病”(the diseases of modernization)、或生活方式疾病(the diseases of lifestyles),也即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人类正经历着从传染性疾病猖獗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30年代即已完成了这种转变,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转变之中;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主要死因。

虽然如此,但人类疾病谱由传染病逐渐转向慢性病,是当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的看法尚不一致。比较共同的意见包括: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②恶性肿瘤;③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④精神异常和精神病;⑤遗传性疾病;⑥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⑦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⑧其他。

(一)慢性病致病因素及医学新模式 1.多病因的观点和医学新模式 从病因学观点系统地论述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可对预防提供指导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①环境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亦即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因素;②生活方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饮酒等)、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卫生服务:社会上医疗卫生的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人口学特征、文化系统、人们的满足感或精神状态、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互相联系起来并保持平衡状态。

预防这四种因素的不良作用已远非单纯应用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同时还必须注意致病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人体处于内环境与外环境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之中,人们对医学与健康的思维日趋全方位和多层次。一方面,传染病的防制理论与技术基本成熟,绝大多数传染病都能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新的传染病又在出现(例如艾滋病)。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发达的地区,传染病仍比较猖獗。一方面,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远远不能得到控制(尤其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一方面,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大大的延长;另一方面,也相应提出了生命质量的高需求。因此,医学模式自然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消极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健康的范围也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健康的要求也由生理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WHO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要有一种健全的身心状态和适应能力。”这种健康观显然是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的。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学科学,特别是预防医学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2.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1993年WHO的专家们指出:“大约2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生活方式疾病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而且一种不良习惯对健康有着多种危害。比如,吸烟和不适当的饮食,不仅会导致患心脏病、中风、高血压,而且会增加结肠癌、胃癌的发生率。

尽管生活方式疾病还被认为主要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但目前从绝对人数来看,此类疾病的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高。在发达国家里,每年约有820万人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等生活方式疾病。而第三世界中,此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大约为1170万/年。死于生活方式疾病的人数现在占发展中国家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然而,到2015年,预计将上升到60%。发达国家预计将达到75%。

随着环境和服务的改善,现在慢性疑难病患者越来越多,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患有这些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病有哪些呢?

(二)常见的慢性病 1.按身体系统分类

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

循环系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

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泌尿系慢性炎症;

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

内分泌系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 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缺乏病、痛风、骨质疏松; 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2.根据不同的年龄有以下常见的慢性病

20-30岁30岁以下的人易患过敏症,其原因是青年时期的免疫系统活动不断增加,因而反应特别强烈。但大部分人到了成年期,过敏自然消失。年轻的女性则容易得膀胱炎,原因是穿得太少。预防方法是:穿暖和些,每天喝两升水。

30-40岁这个年龄阶段约每20人就有1人易患偏头痛,而且主要是女性。造成这种病的原因从喝酒到服

避孕药都有可能,因此根据经验找到主要原因就可减少偏头痛。此外还易患胃溃疡,一部分原因是细菌感染,这种情况服抗菌药就可治愈;另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方式造成的,治疗方法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

40-50岁最常见的病是心肌梗塞。预防方法是:不吸烟、不喝酒,不要有过大的压力,少吃动物油,经常活动,多吃蔬菜和粮食。此外,每5个妇女和每10个男子就有1人易患胆结石,预防方法是:尽量少吃油脂,多吃蔬菜和水果。

50-60岁最容易患的病是癌症,其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饮食不当、吃有毒性的物质,以及吸烟、心理因素等。预防方法是:少吃动物油,多吃含丰富纤维素的食品。

60岁以上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常见病是骨质疏松。预防方法是:多吃增强骨质的食品和多吃含钾的食品,如香蕉、土豆和蔬菜等。综合以上结合的常见的慢性病,我们也知道慢性的危害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常见的慢性病也表现在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做好预防措施,千万不能够大意了。(三)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与方法

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0%,约25%的城市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9.3%,2002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8.8%。2008年我国慢性病总人数2.6亿,比2003年增加0.6亿。

1.中医防治慢性病的特色和优势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思想 “消患于未兆”,《周易·象传》:“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形神合一的一体化诊疗体系;丰富多样的中医适宜技术;健身强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浩如烟海的中草药资源、中医方剂和食疗验方;简、便、验、廉的群众基础。2.基本原则

未病先防——早诊断;既病防变——早治疗;瘥病防复——早干预。3.重要方法

体格检查;体质辨识;饮食调理;体育锻炼;心理疏导;药物干预。4.健康四要素父母遗传占15%;环境占17%;医疗条件占8%;生活方式占60%。

5.医学的四个层次:

健康促进;预防疾病;医疗救治;功能康复。6.健康的秘诀

平常饭菜,平和心态,平均身材,加上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

(四)慢性病的预防策略及措施 ⒈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chisease)。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致病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预防”或“原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预防的核心。第一级预防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精神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2.慢性病预防对策

控制慢性病的增长是人类跨世纪的英明战略。令人欣慰的是,加强慢性病的预防是能取得成效的。1965~1975年,美国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使CHD下降了40%,脑血管病下降了50%。从1969~1978年,仅在35-74岁人群中,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就减少了804359人。并且,从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中测算出:壮年时期因CHD死亡人数的2/3以及各种原因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是可以预防的。芬兰通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从1972~1977年5年间,男性CHD死亡率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51%。我国在一级预防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钢工人,石景山区农民、河北正定县农民、舟山渔民、汉中农民等的社区CHD、脑卒中一级预防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的死亡率下降了约一半。北京北郊心血管病防治结果表明:在8万余社区人群中开展了11年防治,使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1%和48%,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7%和72%。我国7个城市中,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使脑血管病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0%和18%。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year 2000,HFA)的全球性号召,1978年又进一步指出,开展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并强调这不仅是2000年的目标,而且是永久性目标。”(1)加强领导

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2)综合卫生的概念

综合卫生是WHO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规划,它是以这样的概念为依据的,即应共同防治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原因引起的疾病。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和更为经济。这是WHO1990年在赫尔辛基发起的,其思想基础是:同一病因(即某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不应分别处理,而应一起处理。WHO估计,实施综合规划,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一半,即每年可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3)加强慢性病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

寻找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阐明确切病因和疾病形成模式,以明确预防什么和如何预防。

(4)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天津市控制慢性非传染“四病”提出:“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适当锻炼”。

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WHO称,吸烟是20世纪的瘟疫。20多年来,吸烟人数增加了75%,而中国吸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我国是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现有3亿烟民,而我国是最大的卷烟销售市场,1991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3。1984年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抽样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群的平均吸烟率为33.88%,其中男性为61.01%,女性为7.04%(天津市中年女性吸烟率约40%,1984)。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约为39.7%。预测到2000年,男性吸烟率将上升至73%。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男大学生吸烟率达47%。照此下去,到2025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过早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吸烟率在发达国家正在迅速降低。例如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的吸烟率每年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英国成年男性公民,10年里吸烟率由50%降至30%,而发展中国家的吸烟率每年却递增了2个百分点,我国有些人群还超过了2个百分点。1989年我国烟草税收达约240亿,但同年因吸烟而造成的损失(不包括火灾及被动吸烟)约270亿。因此,控烟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

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WHO专家委员会指出:“在很多国家,脑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与膳食中动物性食品过多,纯糖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少有关。”

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方式特别是膳食习惯西方化较快的国家,如亚洲的新加坡和非洲的毛里求斯,CHD死亡率在短短几十年内成倍增高。1948年新加坡心血管死亡只占总死亡的5%,约30年后则占到32%,到1987年,男性35~74岁的CHD标化死亡率已达230/10万,超过了美国。

根据我国营养调查资料,我国还不是动物食品摄取过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既有营养摄取不足的问题,也有摄取过剩的问题。结合我国特点,在防治慢性病上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平衡膳食观点: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以谷物为主食,其传统膳食习惯有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对保持低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CHD发病率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谷类比重过多也有问题。由于谷类种子里的抗营养性因素的影响,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缺锌的发病率都很高。此外,过剩的碳水化合物也可以转化为脂肪,这可能是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也较高的一个特殊原因。对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的人群来说,也是一种饮食习惯的问题,需要改变这种习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饮食习惯难免受西方影响。部分人盲目地接受已被认为是不利于健康的膳食习惯,如过剩的总热卡、过多的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和甜饮料等,因而膳食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有增高趋势。因此,在对贫困地区继续改善营养的同时,还需及早引导一些生活水平较镐及食品供应较好的人群,合理改善膳食结构。②在我国,虽然也需要相当重视食盐过剩带来的血液增量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问题。我国人平均劳动强度还很大,出汗量很多,汗是排出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对一些地区的人群膳食调查发现,北京、天津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市钠盐摄入量过高,每天达13~19g。显然这是应当加以限制的。③我国营养学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调查,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膳食中各类食物的供给量(按一年计),即:粮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类36kg,水果18kg,糖6kg,鱼贝类12kg,食用油6kg,奶类18kg,蛋类12kg。保持上述比例,是我国人民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5)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

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核心问题是行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把健康知识教给群众。事实说明,人们的健康知识越多,其健康意识也越浓,健康需求也越迫切和强烈。健康知识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显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有力武器。天津市把控制慢性病的信息归纳为“不吸烟、少吃盐、经常运动、合理膳食”四句话,并利用各种方式广为传播,开创了一项颇有成效的社会工程。

健康教育既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又强调行为的改变。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则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延伸和发展;把健康知识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和追求的目标。“行为干预”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健康知识传播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在 16 于这种知识的“强化”与“刺激”的频率和坚持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家庭成员、亲友、教师等能够影响其行为改变的强化因素和社区的支持与行政干预的促成因素的作用。

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个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设法摆脱难以承受的扶摇直上的医药费巨额财政开支的一条有效出路。然而,人们也意识到,只有把健康教育同有力的政府承诺与支持,同中央和地方的立法和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并与卫生工作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同步发展,健康才能才能更富有生命力,这就是北美、澳大利亚和北欧等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一种新的模式,即健康促进。他们多年这样做以来,在预防和控制高血压、CHD以及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在降低吸烟率,改变社会的吸烟行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因此,不失时机地把健康教育朝着健康促进的方向推进,将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大趋势。

(6)从儿童抓起,强调对人的一生的连续不断的健康管理

学校教育是在最理想的场所,进行效益最高,时机最佳,最有积极意义的预防。

也已证明,CHD、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某种病理变化和危险因素起于生命早期,我国有的调查发现:3~6岁儿童有33%血脂过高(主要是高胆固醇),儿童偏食率很高,以喜食肉食,拒食蔬 17 菜类为主;有的膳食营养调查表明,幼儿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肥胖儿童的检出率在大城市有不断上升趋势。吸烟率近年亦有增高趋势,儿童少年开始吸烟的年龄降低,吸烟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某市小学生吸烟率为2.99%,高中生即增至61.9%;许多学生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美国卫生总署1990年预防保健目标中指出:只有通过贯穿于12年义务教育中的学校健康教育,才能最终改变美国人中早死的现象。

1978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Adclaide)在学校开始了一项10岁儿童改变生活方式的规划,首先从每日加强体力活动入手。该规划使体力活动能力有所改善,同时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好处,而学生学业成绩并未下降。1985年澳大利亚针对教师的生活方式的教育规划,不仅对教师有益,而且对学生规划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补充。学校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覆盖整个人群,包括社会低层的人。该规划事实上已经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7)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在我国,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城乡,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发挥其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8)社区预防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

社区预防是指对全体居民的预防;高危人群预防是对危险性高的人员、家庭和集体作为特殊重点的预防。社区预防基于以下观点:现代公共卫生规划,特别是与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有关系的,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并且通过融合到当前社会和卫生服务结构中去而受益,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方式教育规划整合到学校正式课程中,而在社区方法中,将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及组织中去。

社区干预的策略主要在于减少社区人群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具有中等及以下危险因素水平的人数要远远多于高危人群,因此只有在全人群或绝大部分人群中危险因素得到控制,这个社区的患病人数才能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危险因素是常常地植根于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因此,在大人群要形成永久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只有在社区范围内改变不大幅度下降。

从流行病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减少患病率方面要比强化的高危人群干预更为有效。从行为和社会学观点,社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过程才能形成。

(五)预防慢性病从生活方式做起

我国面临沉重的慢性病负担:革新饮食习惯和天天运动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病;预防慢性病贵在坚持。1.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慢性病的最有效方法 2008年1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2007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下简称《指南》),具体地对我国居民的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给出了推荐。在2月底的《指南》解读会上,WHO驻中国代表Hans Troedon医师说,营养过剩、锻炼不足可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发生。慢性病及其负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该膳食指南可能意味着中国居民5~10年寿命的改变。2.中国慢性病负担沉重

卫生部前任副部长王陇德教授等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有80%的死亡与慢性病有关,心血管病和癌症是主要死因。同时,慢性病危险因素日益流行,1.6亿人患高血压(大多数患者未接受治疗),大城市7~17岁儿童和青少年中的20%超重或肥胖。

慢性疾病除了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还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心血管疾病造成我国35~64岁人群每年损失约300亿美元,其中只有1/4直接与医疗护理相关。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2005-2015年我国因慢性病造成的累计损失将达到5560亿美元(Lancet 2005,336:1821)。3.预防慢性病:饮食+运动

Troedon医师指出,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造成的慢性疾病已经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因此,指导人们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维持个人的健康和国民生产力乃至发展潜力,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医生,我认为健康的基石不外乎合理营养与运动,”Troedon医师说,“这是干预慢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膳食宝塔指明的每天适宜摄入食物量和种类是为了给人们以直观印象,并非严格规定。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强调,他们推广的是“均衡”饮食的理念,提倡的是长期坚持的态度。4.贵在持之以恒

Troedon医师再三强调,饮食与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体现。并不是说一餐饭吃得健康,一天锻炼得充分,就能起多大效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人们持之以恒。

饮食与健康

》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2、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坏处,知道安全饮食的......

饮食与健康

《饮食与健康》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开展实践调查活动,了解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建立健康的饮食理念。 2、寻找身边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并通过探究,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饮食与健康

>教学设计一、活动准备阶段;二、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阶段;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提出活动主题。3、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4、制定小组,活动方案。5、小组方案汇报交流。6......

饮食与健康

评分______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封面)课程名称饮食与健康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大学生如何科学合理饮食姓名李双学号2012370519班级名称10级新闻学2班学院名......

饮食与健康

大学生生理与健康西南大学大学生生理与健康课程论文论文标题: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饮食问题及改正方法作者:*** 学校:西南大学专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范) 年级:2011级 学号:222*****......

《饮食与健康.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饮食与健康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饮食与健康免费 饮食 健康 饮食与健康免费 饮食 健康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