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氯教案2_高一化学氯教案
高一化学氯教案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一化学氯教案”。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使学生认识卤素——成盐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使学生继续了解氯气及含氯化合物的重要用途及其两面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氯离子(Cl-)的检验 难点:氯气与碱的反应
教学环节
新 课 导 入
教师活动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扰乱了从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击“非典”的动人篇章。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一种有效的消毒剂——84消毒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你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制备的?它的消毒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新
归 纳 整 理 思 考 交 流 实验 探究 指导学生完成有关实验
往两个充满Cl2的集气瓶里分别加入5mL的水和5mL的15%NaOH溶液,振荡,观察产生的现象。
氯气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 + H2O = HClO + HCl,当向NaOH溶液中通入Cl2后,Cl2 先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 HCl,然后二者再分别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NaClO、NaCl和H2O。将上述两个分反应两边分别相加,即可得到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 +2 NaOH = NaCl + NaClO + H2O。显然Cl2与碱溶液的反应要快得多。实验室也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吸收Cl2尾气的。
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也是工业制取漂白液的原理。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物质,可用来杀菌、漂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你知道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活动
知
学
思考 交流
习
归纳 整理
应 用 与 实 践
活动 探究
归纳 整理 也是NaClO。
(1)工业上常用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制得漂白粉,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什么?(2)漂白粉(或漂粉精)本身有漂白性吗?它的漂白原理是怎样的?
检查小结
这一反应为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Ca(ClO)2。漂白粉或漂粉精本身没有漂白作用,也就是说它本身不能直接用来漂白。使用时,它必须与水及空气中的CO2共同作用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才能用来漂白有色物质的。这一变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HClO。
完成下列表格
漂白粉 漂粉精 漂白液
成分
有效
成分
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再逐渐滴加氯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中酚酞褪色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要变红,但逐滴加入氯水后,溶液的红色又逐渐消失。溶液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可能因Cl2与碱发生了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二是可能因氯水中含有的HClO起了漂白作用而使酚酞褪色的。可通过下列实验加以证实:往上述褪色后的溶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若溶液又出现红色,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是因Cl2与碱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若溶液不再出现红色,则是因氯水中的HClO的漂白作用所引起的。自学 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3最后两自然段和资料卡片以及P74第一自然段,思考:氯气有哪些重要用途?这些用途各由氯气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归纳 整理 检查小结
氯气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通过氯气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反应而制备各种重要的氯化物,如SiCl4、GeCl4、TiCl4等;通过氯气与很多有机物反应制备一些重要的有机产品,如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等;通过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强氧化作用的HClO而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通过氯气与碱的反应来制备漂粉精和漂白粉等。
实验 探究 归纳 整理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4-6
小结氯离子(Cl)的检验方法:
―
完成实验4—6,观察现象,并填写教材P74上相关表格
往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含有Cl;反之,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溶解,则证明含有Cl。
―
―应用 与 实践
自 学 讨 论
完成课后第 11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4科学视野:成盐元素——卤素,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包含哪些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这一性质是怎样变化的?这一性质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3)根据上述(2),你能推导出卤素单质与H2、水反应的快慢吗?试说明这一快慢顺序是怎样的?
归 检查小结
(1)卤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和砹(At)五种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最外层各有7个电子;不同点是:从氟到砹,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纳 整 理 依次增多。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都具有氧化性,而且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氧化性逐渐减弱。这一性质的变化是由其原子结构特点的变化(即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引起的。
(3)根据(2)中从F2到I2,氧化性依次减弱,可以推出卤素单质与H2、H2O反应越来越慢。
活 动 探 究
归纳 整理 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已知氯水呈浅黄绿色,溴水呈黄色,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红色,试根据Cl2+2Br-= 2Cl-+ Br2设计实验证明氧化性:Cl2>Br2。提供的试剂有:氯水、溴水、NaCl溶液、KBr溶液和CCl4
取少量KBr溶液置于一洁净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氯水后,再加入适量的CCl4,振荡,若CCl4层出现橙红色,则证明上述反应发生,亦即证明氧化性:Cl2>Br2。
向学生说明加入CCl4的原因:溴水和氯水的颜色差不多,为便于确认该反应已经发生,通过Br2在CCl4中的颜色变化来加以确认。
应用 与 实践
课 下
完成课后第10题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氯化合物的名称、探 究
化学式和用途等,做成资料卡片,并与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2、氯气的化学性质(3)与碱的反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三、卤素——成盐元素
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巩固练习
1.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A.可与碱反应
B.有漂白性
C.见光能分解
D.次氯酸钙溶液可与碳酸反应生成次氯酸 2.检验Cl时所用试剂稀HNO3的作用是()A.防止CO32的干扰
B.防止Cl的干扰 ―
――C.生成Ag2CO3沉淀
D.防止NO3的干扰
3.为了防止吸入氯气中毒,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这种物质可以是()A.NaOH
B.Na2CO
3C.NH3
D.NaCl 4.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跟卤素单质相似,它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Br + H2O =HBr + HIO。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IBr是双原子分子
B.在很多反应中,IBr是氧化剂
C.和NaOH反应能生成NaBr
D.和H2O反应时,IBr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向NaI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灼烧上述残留物,最后得到的物质是()
A.NaCl、I2
B.NaCl、NaBr
C.NaBr、I
2D.NaCl 6.将下列物质分别滴加到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A.新制的氯水
B.液氯
C.次氯酸钙溶液
D.盐酸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 7.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F2 + 2H2O = 4HF + O2
B.Cl2 + H2O = HCl + HClO C.BrCl + H2O = HCl + HBrO
D.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8.1820年德贝莱纳用MnO2催化KClO3分解制氧,发现制得氧气有异常的气味,使该气体通过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则该氧气中可能混有()A.Cl2
B.Br2
C.HCl
D.CO2
9.氯气通入消石灰得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OH)2∙3CaCl(ClO)∙nH2O。现有一种漂白粉的“有效氯”(过量HCl和漂白粉作用生成Cl2的质量和漂白粉质量之比)为35.5%,若该漂白粉的组成和上述化学式相符,则式中n值应是()A.6.5
B.8
C.8.5
D.10 10.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A.Br、I、Cl
B.Br、Cl、I
C.I、Br、Cl
D.Cl、I、Br―――
―
―
―
―
―
―
―
―
―
―
―
―
―
―
―11.已知Br2跟NaOH溶液的反应类似于Cl2跟NaOH溶液的反应,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12.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氯气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备课参考
1.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答案:1D 2A 3B 4D 5D 6B 7C 8A 9B 10A Br2 +2 NaOH ==NaBr + NaBrO +H2O,Br2 + 2OH ==Br + BrO +H2O试纸会变蓝色,因为Cl2能将KI中的I氧化为I2,I2使淀粉变蓝色
----2.资料运用
(1)教材《化学》必修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I(3)《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
薛金星(4)高中课程《新学案》,主编
刘成坤
卤化银与照片
氟化银、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统称卤化银。它们有很多重要的性质,但比较奇特的要属其感光性了。
1893年8月15日,在法国科学大厅里,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光学照片,引起了强烈轰动。这张照片的发明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路易斯•达奎尔,在他研究布景设计时,发现了碘化银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感光的神奇现象。不仅碘化银,还有溴化银、氯化银等,对光都很敏感,受光照后便会分解。
照相所用的底片和像纸就是根据卤化银的这种特性制成的。底片上涂有一层感光层——乳剂膜。乳剂膜是用溴化银、氯化银和少量的碘化银,调入透明的明胶,均匀地涂在用醋酸纤维或聚酯等材料制成的胶片上所形成的。这层薄膜虽然只有5~7微米厚,却是感光成像的策源地。乳剂中不含氟化银,是因为它易溶于水。溴化银的感光速度很快,氯化银的感光速度较慢,碘化银的感光速度极慢。但溴化银中加入少量碘化银,其感光灵敏度会大大提高,所以它们常混合使用。像纸则是将乳剂涂在特制的纸上制成的。
底片和像纸要形成影像,需经过三个主要阶段:感光、显影和定影。
照相时,人或物体上亮的部分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聚集在底片上,这时,乳剂膜中的银离子活跃了,感光的比没感光的要“兴奋”得多。这时在底片上就形成了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影像,叫潜影。潜影是保存在卤化银颗粒中的看不见而又能显现出来的影像。
潜影要经过显影才能变成明影。显影剂是一种有丰富的自由电子的还原剂,它能使已感光变得很“兴奋”的卤化银中的银还原出来,形成黑色的银粒。感光强的地方,银粒的密度就大,颜色就深;感光弱的地方,银粒的密度就小,颜色就浅。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黑白影像。
显影后的底片还要在定影液中进行定影,即让定影液与底片上未感光的卤化银发生反应,使难溶于水的卤化银变为易溶于定影液中而从底片上除去。要不然,见光后原来未感光的卤化银还会继续感光分解,使底片完全“灰雾化”,变成一片黑。
经曝光、显影、定影处理后的底片上台阶影像与实际影像是明暗相反的,称作负片。将负片放在像纸上使像纸曝光,再经过显影、定影,便得到与实际影像明暗一致的照片。
彩色照片的形成也基本如此,所不同的是彩色胶片和像纸的乳剂膜中,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成色剂,经过三原色和三补色的彩色组合,即可使照片带有彩色。
高一化学氯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设计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氯气......
第二节 二氧化硫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污染的防治,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
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节钠●从容说课本节课从四个方面分别就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及用途作了论述说明,并安排了有关钠的性质的论证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钠的重要性质......
氯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氯【学习目标】、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氯气的主要用途。2、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
2-氯吡啶市场调研 1产品介绍 1.1产品简介品名:2-氯吡啶英文名称:2-Chloropyridine CAS:109-09-1 分子式:C5H4ClN 分子式:113.54 1.2理化性质性质: 液体。沸点166℃/95kPa,相对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