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_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2020-02-28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从而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正确方法,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2、深入了解诗歌意境,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朗读诗歌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能做到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3、领会诗中所阐发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具:《在山的那边》演示文稿 电影:(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迈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那么你所向往的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科学家、老师、运动员„„)

二、新课讲授

师:很好,看来大家在新的起步上,都有了自己所想要努力追求的梦想了,其实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

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却仍然好像遥不可及。今天让我们跟随王家新走进苍茫的大山里,去追寻诗人的“梦”。(多媒体显示本课课题: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老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好

(一)作者简介

师:首先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作者。(多媒体显示)

•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

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老师读一遍,学生边听边摘录一些做笔记。

(二)录音朗读、生字词语。

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一下诗歌的感情。(播放录音,多媒体显示要求: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一下诗歌的感情。)

师:接下来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过程中,结合刚刚所听到的录音和借助注释掌握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并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标出意义重音。

师:好,默读一遍课文后,结合预习作业,看看大家掌握了多少的生字词,并了解了它们的意思。(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学生自行解决生字词。

师: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分辨出这些形似字,并为它们组词。(多媒体显示形似字)

学生竞赛完后做笔记

师:由于这些字读音和笔画都很容易混淆了,请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并在草稿纸上写一遍这些字,巩固巩固这些字的写法。

师:很好,大家以前都学过诗歌了,它是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十分强烈的节奏韵律。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或歌咏来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大家认为诗歌怎样才算朗读得好,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必要的评价标准说出来,看看谁说得最好!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很好,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2、注意语气、语调,特别是重音(重读、轻读)、停顿。

3、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4、读出感情。

5、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师:大家刚刚已经把第一、二点做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要求分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分两个小组。1.第一组朗读,第二组评价

2.第二组朗读,第一组评价

(老师穿插评价)

师:大家都基本上可以按照要求朗读课文了,现在让我们再齐读一遍全文,要注意思考诗中“海”与“山’’分别代表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想必大家对这首诗歌有了相当程度上的了解了,那么就你们朗读时对“海”和“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分享。

学生各抒己见,不必追求答案的统一,老师注意引导。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四)讨论交流

师:你们对这两个文章的重要形象理解得相当不错。不过在刚刚的朗读里,可能由于大家对作者的感情理解还不够透彻以及对课文的一些内容有疑惑的原因,感情还不够充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课文的诗句,探究作者的感情。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最后一定会把这首诗歌朗读得更好。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一下,哪些不懂的,用铅笔打上问号。然后小组讨论,记下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问题,等一下提出来讨论。(讨论可以这样:一小组提出来的问题,看其他小组能否解决,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词语和句子)

1、“铁青”是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2、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指的是什么?

5、“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6、“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重点句子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妈妈,那个海呢?”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5“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6“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五)体验反思

爬山 山——————→海 象↓征 奋斗 象↓征

师: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困难 理想

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我们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有过一个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大家谈谈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以及当时的感受。

组织学生上讲台讲,可以根据时间的剩余来自主决定。

师:从你们的经历来看大家都和作者一样有着克服困难的不折不挠的勇气,达到自己的理想。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次课文,再深入感受“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四、(一)、小结: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二)、家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课后练习二

3、(二选一)(1)根据“山”和“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并写在读书笔记上(不少于四句)

五、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课后反思:

这堂课从总体上还比较好,课堂秩序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由于是我上的第一节课,紧张的情绪无可避免,教态、对学生鼓励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混乱,而且多媒体无法使用,导致有一些教学步骤出现差错,没办法按照教学设计上的某些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之所以会用两个课时去讲,是因为指导老师考虑到我第一次上课,给我以充分的时间去上课。不过这样由于自己没有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导致教学过程很缓慢,特别是第一节课,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探讨。我的语文教学技能还要不断向指导老师学习,改进自己的不足。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

在山的那边 教案

1 《在山的那边》教案学校:六中年级: 初一 班级:学科:编者:丁宁【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特点。3、掌握文中“......

在山的那边 教案

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

《在山的那边》教案

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

在山的那边教案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2、过程和方法: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

《《在山的那边》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在山的那边》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