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_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5.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训练中品味语言,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明确诗歌的主旨,对“山”和“海”意义的理解及哲理体悟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母亲教我的歌》、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U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我们这些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资料助读 ppt投影仪展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边》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ppt展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凝成()诱惑()一瞬间()隐秘()喧腾()痴想()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
2)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
3)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分四人一组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拟朗读处理方案,并说明理由。(配轻音乐《母亲教我的歌》)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6.讲讲诗歌的大致含义,并试着给诗歌列举小标题,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读者的对话。
第一节写我的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第一节写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对话。
第一节定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写的是象征意义的山和海。
……
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7、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四)、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研读诗歌,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2)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3)“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6)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7)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作用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师提问,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四)、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拓展迁移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问、归纳、明确(可多种):教师起的是引路、指桥的作用。
1联系个人实际,交流感受、畅谈。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每个人都跋涉过不同的山。你的“海”与“山”是什么?你是如何做的? 这很好的体现出新课程“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2就你的积累,结合本诗主题,说出1-2句名言警句。
3联想、想像:你还能以什么物象来形容困难挫折,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五)、发散思维训练: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险阻勇于拼搏的坚定信念。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出发,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六)、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树在点头→→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我们虽历经千辛万苦却仍一无所获,此时,我们怎么做才更合适呢?请听一篇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八)、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抄写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小时候--→山(群山、铁青着脸)--→海(奋斗之路)-→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
∣ ∣
↓ ↓ ↓
长大了--→海(奋斗目标)—--→全新的世界--------→ 象征:理想的境界或目标
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1 《在山的那边》教案学校:六中年级: 初一 班级:学科:编者:丁宁【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特点。3、掌握文中“......
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
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2、过程和方法: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
教学过程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