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教案_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学校:六中
年级: 初一 班级:
学科:
编者:丁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特点。
3、掌握文中“痴想、瞬间、凝成、隐秘”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4、赏析诗歌,学习象征手法和比喻的修辞。
5、体会理想的含义,从而理解本诗歌的深层含义。【重点难点】
重点: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1.赏析诗歌,学习象征手法和比喻的修辞。2.体会理想的含义,从而理解本诗歌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教学目标)
二、介绍作者、文学常识(本部分请学生展示)
1、有关作者:王家新 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等。
2、写作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作者的影子。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 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其实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作者小时候特有的秘密,甚至隐秘地影响到了作者的一生。
2.关于 诗歌: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3.诗歌朗读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语文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做到读音、停顿正确,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读出鲜明的节奏感。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态度自然大方,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让自己走进文中,你就是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并写下你的情感体验。3.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现代诗歌,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认识。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字词检测:
①痴想: 呆呆的想。我在电脑前痴想。对外界充满幻想。
② 隐秘:隐蔽,不外露。他的愿望总是很隐秘。
③ 铁青: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她生气了,铁青着脸说,她的事不用我管。
④ 凝成: 凝聚而成。他说:“我们的信心一定能凝成,牢固的堤坝!”
⑤ 诱惑: 吸引、招引。他终于经受不住美食的诱惑走了出去。
⑥ 喧腾: 喧闹沸腾。大海在远方喧腾。
⑦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一瞬间,他想起了什么
2、感情地朗读诗歌,展示最喜欢的诗句并分别写出古诗中描写山和海的诗句(各两句)。描写的山诗句
描写海的诗句
(二)学习新课
1、朗读,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读体会。
③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1)探究一下,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诗中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企图一蹴而就,不要因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教师板书)
(2)深入探究,诗中“爬山”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诗中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企图一蹴而就,不要因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3、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三、检测拓展 :
1、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伏在窗口(fú)痴想(chī)
B 隐秘(bì)凝成(nín)C 诱惑(xiù)
漫湿(màn)
D 枯干(gu)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 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 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 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填空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
_____的热烈向往。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入:
1、辨析词语,将下列相近词语依次选择填在横线上。
(希望同学们认真揣摩品味每个词的含义,结合语境选出最合适的词语,而不仅仅是依据课本选出。)
(1)伏 / 趴 痴想 / 幻想 小时候,我常 在窗口 ——山那边是什么呢?
(“痴想”是傻傻地想,发呆地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而“幻想”主要是指对没有实现的事物的想象,不能很好体现孩子纯真的傻傻的性格特点。)(2)漫湿 / 浸湿 枯干 / 干渴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 了我 的心灵„„
(“漫湿”强调范围之广,理想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写出了“我”对理想的强烈渴望。“枯干”更真实更生动地展现了“我”现在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对理想的强烈渴望。)
二、课堂探究
1、熟读本诗,在诗中划出以下重点语句,思考相关问题。(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里的“种子”指什么?
明确: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无意中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而且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是飘来的。
(3)“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种“诱惑”?
明确: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里“枯干的心灵”意味着什么?
明确: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 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 这样一座山顶 /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里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现代诗歌,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学习完后,请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实现?
(不畏艰难险阻,热烈向往理想。)
四、检测拓展
1.选择怡当的词语填空。(1)A.信心 B.信念
只有抱定坚定的_______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______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到起跑线上。(2)A.痴想 B.幻想
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_______。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_______不断成为现实。2.请同学们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句中的“种子”是指。(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句中的“失望”是指。
五、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
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
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2、过程和方法: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
教学过程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