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_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教学设想】
1.指导思想
①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②重视朗读训练。
③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3.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由谈“梦”导入新课: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2.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
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3.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4.看导语,默读课文。
5.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②各自练习朗读。③领读。④齐读。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
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
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
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
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
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2.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①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②“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
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这里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4.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5..问题研究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好在哪里?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⑦“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想?
提示: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⑧“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失败后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得到的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四、练习说明
㈠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㈡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㈢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①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②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㈣资料补充:我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作家
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走出“群山”的不仅仅只有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
1 《在山的那边》教案学校:六中年级: 初一 班级:学科:编者:丁宁【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特点。3、掌握文中“......
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2、过程和方法: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
教学过程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