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
①、知识目标:
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
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四、教学设想。
《词七首》均为精选词人及其代表作,通过其学习,能够很好的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及两大流派的特点,根据期编排特点。我拟用4个课时完成全课的讲授,而《虞美人》拟用一课时讲授。主要是由于李煜之词的不同于别及李煜作为词学一流大家,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专作一课时学习,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①、抽查前一课的背诵。
②、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
①、讲解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发展,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词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并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②、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③、诗词诵读。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自己吟哦、品读该词,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春江花月夜》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进而吟哦、品读该词,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作者心灵,引起情感共共鸣,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④、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机放映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慨叹的是什么情绪?
→作者登楼遥望,由眼前之景,而怀想远方的故国,怎奈却叫人“不堪回首”。
“又”字写出时光在不断流逝,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C、“只是朱颜改”中“只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改”的只是“朱颜”吗?
→这是作者想象中“故国”的图景,是虚写。
“雕栏玉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改变,而一个“只是”写出了无奈惆怅的心情。因为事实上,改变了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感受等。变与不变之间,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慨。
(解说:“B,C两问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D、品味最后一句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手法。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充满怨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显示出作者愁思之深厚强烈,如春水汪洋恣意,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分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种写法,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让人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3、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回答下面问题,看哪个小组说得对,说得多,说得快。问题用课件显示如下:
①、本词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想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②、本词的结句以水喻愁,形象生动,你还可以找出相似的诗句吗?
③、不同的作家写“愁”各有不同,你知道的有哪些?试举例。
(解说:答案见课件。设计这部分,是引导学生始于课堂,走向课外,联系以前学过和自己曾看过、读过的诗词句,理解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扩展思维和眼界,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记忆库收藏。采用小组比赛法,激起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加深学生的记忆)
4、课堂练习。
设计两道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题目见课件)
5、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王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重放Flash《虞美人》,在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六、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后练习四,以《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左》为例,试从题材、语言、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比较一下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之处。
(解说: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并在比较中认识到词的两大流派的不同,更好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课本涉及的词人中任选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了解一下你所选词人的生平、词学成就等,写一篇小论文。
(解说:《高中语文教学建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这题,旨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在互助互利的合作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整理、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七、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往事
永恒小楼东风----故国短暂
雕栏玉砌----朱颜
对比
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
第2篇:《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
三、研习《虞美人》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第3篇: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
备课人 董志霞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
第4篇: 虞美人/李煜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钟)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
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
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
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4分钟)
五、鉴赏探究(25分钟)
第5篇: 虞美人/李煜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能力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情景导入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
学生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3: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学生4:《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总结
第6篇:《虞美人》赏析 教案教学设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ァ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ァ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ァ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
第7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等分析:
㈠、教材分析: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本单元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韵。学生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㈡、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激情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学习诗词气氛浓,热情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养成了充分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已具备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本课继续提高学生诵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考情分析:古代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分值6分或8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将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鉴
第8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词作内容。
2.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
3.学习词人为表达情感所用到的白描、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丢家弃国之愁”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这首词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引入词人的其他作品中写愁的词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五七言的近体诗,经过唐朝无数人的努力,各领风骚,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难以再出佳作,这时词成了文学的新宠,温庭筠韦庄开创了一代词风,但花间词香软秾艳,贵重而不适用,真正一扫脂粉味赋予词可以和唐诗相比美的品格的是李煜。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