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课件
第1篇:中国旅游地理课件
中国旅游地理课件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旅游地理课件 ,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结合高职教育课程特点,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比较全面地掌握我国旅游景区、景点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增强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使其具备初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为了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了解各地著名旅游景区景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活动,例如“导游讲解比赛”的活动,让全班同学每人自选一处旅游景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提前收集该景点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词,进行讲解比赛;也可以让学生组成讲解小组,利用自习时间到其他专业班级进行一遍一遍地巡回讲解,这样在博得同学们一片掌声的同时,收获了自信与成功的喜悦,锻炼和提高敢学生的讲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版本很多,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教师在使用时,不能盲目选择某一版本的教材实施教学,而是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选择,用现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说,教材也只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把多版本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融合,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系列实用、快捷、易学、易懂的教学内容,也是对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驾驭教材能力的一种考验。
(一)以地图为主线,串联各章节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由于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上设计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对各地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和旅游特色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以中国地图及各分区地图作为辅助工具,把相关的基本内容落实在地图上,就会更为清楚明白,容易掌握。在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多用地图、巧用地图,突出该课程的“地理”特色,以景区、景点的地理分布图为主线,各旅游分区的讲解要做到每章节有地图,把所学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在读图、识图过程中学习旅游基本知识,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在讲图中训练和提高旅游基本技能。
(二)站在学科的前沿,及时补充、更新资料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信息爆炸式的发展和呈现,让人类的知识财富每天都在迅速增长着。各个学科的知识也一样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授课教师仅仅依靠一本教材的内容来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了,用现在课程改革的眼光来看,教材是让教师用的,不是用来教的。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科的前沿,及时补充、更新知识、新内容。学习景区、景点时,对著名旅游景区内容尽量简单介绍,取而代之的是景区各个景点的视频资料播放;对新开发的旅游景区进行详细介绍,从网络及媒体上查找和积累相关资料予以补充,增加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强调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和情趣体验等方面,旅游业的特点也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除课堂讲授外,还应增加包括模拟教学、实地调查、社会实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会学习,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习兴趣。为此,课堂教学应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①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是把记录下来的虚拟案例搬到讲台上,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分析判断的决策能力。当然案例要有典型性、普遍性、实用性,这样才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演示教学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如摄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及动态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善学、能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③角色扮演教学法。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了“校园导游”模拟教学形式。在新生入校时,让学生做校园介绍讲解的小导游,通过校园导游,让学生进入导游角色,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表现,掌握最基本的服务技能,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开拓能力。
(二)采用“活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变换多种方式教学,如设置“活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根据教材某一内容上讲台进行讲解,教师和其它学生在台下听课,然后师生进行修正、补充、完善,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地考察法。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老师不仅要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社老总和优秀导游员请进课堂,而且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让学生到附近的旅游景点旅游,获得感性认识,获得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首先,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其次是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评价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灵活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项目研究、实地考察能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要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评价学生。教学评估方式多样化以后,它的杠杆调节作用也明显地体现出来,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保障的机制。
总之,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也要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同时,更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第2篇:中国旅游地理的课件
中国旅游地理的课件
引导语: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旅游地理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导入/引入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进行的,并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事物作为观赏对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旅游地理学。
二、课堂内容教学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简介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1、旅游者地理研究
2、旅游资源地理研究
3、旅游业地理研究
4、旅游地图研究
三、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国旅游地理简介
一、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异同
二、本课程的内容安排
(一)地图辅助学习法
(二)综合分析与主导原则法
(三)对比分析法
(四)实地考察法
(五)调查与统计分析法
(六)朔源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法
三、课堂小结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四、习题布置
作为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
第3篇:中国旅游地理说课课件
中国旅游地理说课课件
导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中国旅游地理说课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教学课题与课时: 旅游与旅游地理学(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 (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
第4篇:旅游地理课件
绪论
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文化:人类的一切创造物;
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流派
(一)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内容
1.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
人文地理学者将文化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文化特质分为三类: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中国学者将三类特质称为: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有文化要素组成一个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各个层次间的联系就是文化结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约翰斯顿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其二是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共同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 该方法强调结论是从经验中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而来。
(2)实证主义方法 该方法是从否定经验主义而来的。实证主义方法的根本步骤是根据经验提出一个先验的命题或模型,
第5篇:中国旅游地理
6请列举你所熟知的著名的避暑胜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开发的现状。江西庐山现状: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自上而下有“匡庐瀑布誉满天下”的盛名。到此消暑,环境幽静,烦热顿消。成因:在江西九江市,东涉鄱阳湖,北临长江,风行水上,气候宜人,7月平均气温仅22.6摄氏度。(2)安徽九华山:与黄山同一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游人置身山中,凉风袭来,身爽心宁(3)浙江莫干山;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在浙江德清县境内,距杭州60公里,不但风景秀丽,凉爽宜人,而且翠竹遍山,甘泉涌流,素有“清凉世界”之称。翠竹遍野,林木葱茏,泉瀑满谷,云雾变幻,环境清幽。莫干山的夏天特别凉爽宜人,气温一般比杭州、上海等地低6-7℃。“晨起如春,夜眠如秋”,“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离被子”,颇有“六月如霜天”之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同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著名避暑胜地。
(1)(4)山西五台山: 位尊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还以“清凉世界”闻名于世,号称“华北屋脊”,夏
季平均气
第6篇: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期末论文
学生姓名:王一茜学号:03709115指导教师:王建梅专业班级:经济管理系
09级 公共事业管理1班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风光 摘要: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与意大利交界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岩溶地貌发育典型,于是,“喀斯特”一词便用来代表岩溶地貌,这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貌类型性多样,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布、类型、著名景观
1.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此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面积比较
第7篇: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一、不定项选择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描写的是(D)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是(B)。
A.瞿塘峡
B.巫峡
B.构造湖,火山堰塞湖,泻湖,火山口湖
C.构造湖,火山口湖,泻湖,火山堰塞湖
D.风成湖,火山口湖,泻湖,河成湖的景色。
A.庐山
B.武夷山
C.武当山
D.阿里山
2、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碧水丹山指的是(D)的主要风景。
A.武当山
B.黄山
C.雁荡山
D.武夷山
3、大红袍是(D)的特产。
A.千山
B.阿里山
C.三清山
D.武夷山
C.西陵峡 D.龙门峡
5、湖水清澄,碧波荡漾,指的是黄河中(A)段的景色。
A.三门峡
B.郑州
C.开封
D.洛阳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指的是(C)的风光。
A.珠江
B.长江
C.漓江
D.松花江
7、按成因分,滇池,天池,西湖,五大连池分别属于(C)。A.溶蚀湖,冰川湖,泻湖,火山堰塞湖
8、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A),最高的淡水湖是(D),最低的湖泊是(B),最深的湖泊是(C),最大的堰塞湖是(E)。
A.青海湖
B.艾丁湖
C.天池
D.纳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