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案
第1篇: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课文时代较远,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拉近与课文的距离,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并采用联想法、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决字词障碍
1、今天咱们要去认识一个海边的少年(板书:闰土)这是我们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闰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玩伴,齐读课题。
2、课前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
(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文中一些文言文的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②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③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④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⑤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⑥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⑦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⑧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第①句重点理解“其间”和“带”字今天的写法,指导书写。第②句重点理解“家景”。第③句理解“值年”的意思。
第④句,强调“五行”的读音,理解“仿佛”,古今意思的不同。
抽生朗读第⑤⑥⑦⑧⑨句,师指导用找近义词、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愿心”、“熟识”、“无端”、“素不知道”、“如许”,明确“希”现在写成“稀”、“希”现在写成“戴”。
师: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先生这一代作家们的文章,你会碰到很多这样的词汇。不过你们很了不起,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能运用很多方法像联系上下文、用现代词汇代替、找近义词、借助工具书等等来读懂它们。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师: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下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琢磨琢磨文章的写作顺序。
出示:仔细读文,请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排序。相识
离别
回忆
相处
三、深入读文,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师: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啊,的确是烙印在作者心中最深刻、最神奇的记忆。
(出示)请你轻轻地读一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指名读第一句。师: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
2、师: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就出现了句子所描绘的景象。来!就请你来读,读出那些亮丽的色彩!
3、师:除了这些亮丽的色彩,谁来读出那些美丽的景物!
4、师:你不但读了那些色彩和景物,而且把那种空间的静谧辽远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谁再来读?
5、师:你读出的,是另外一种海边乡村夜晚恬美宁静的感觉!来!就带着这样的静谧辽远、恬美宁静,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6、师:后边两句谁来读?
7、师:这少年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8、师:会用四字短语来表达,真好!咱们就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这个句子旁边,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板书:英武不凡),你可以写老师的词,也可以写刚才同学说的或者自己的词,就写在句子的旁边。
9、师:谁能把少年这种英武不凡、机智勇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0、师:如果说刚才第一句描写的是景物,那么后两句描写的是—— 人物。如果说描写景物是静的笔触,那么这里写到少年和猹是——动的笔触。读静的景物需要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需要——紧张的、激越的、快速的语调。景物要读出它丰富的色彩,而人物要读出他——机智勇猛。动静相生,所以我们要读出对比和变化来。
(二)师:一起来见见那真实的闰土,让我们走进他们相识的片段,你看到闰土吗?读描写闰土的句子。
(出示)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 师: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抓住“紫色”“小”毡帽“明晃晃”来理解)指名答。生:我觉得闰土„„
师:真好,都能用这样的四字短语。请你选一个词写在句子旁边。老师也选一个写在黑板上(板书:淳朴天真)。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那股子憨劲儿、天真劲儿来!
师:对于鲁迅这个城里少爷来说,与他仿佛年纪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在眼睛、头发,而是他海边农家少年独有的“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和“明晃晃的银项圈”。因为这是跟他以及他往常的朋友们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只要抓住了人物最大的特点来写的,人物形象就会活灵活现。
(三)师:闰土是个可爱的农村少年,鲁迅先生也很喜欢他,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读课文,找出原因。学生读课文,指名答:文中的“我”喜欢闰土是因为“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我”往常的朋友是哪些人啊? 生:是和我一样的少爷。
师:是啊,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他都给我讲了哪些事。你能不能把它概括成四个字?
出示:课文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请你用四字短语简练概括。(雪地捕鸟)—()—()—()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
潮汛看鱼
(四)师:这四件事让作者感到“稀奇”“有趣”,课件出示:阅读课文6-15自然段中所写的四件事,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小组讨论,准备汇报交流。
生:小组交流,师各组指导。
(五)师:对我来说,这其中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让我觉得是——新鲜的事、稀奇的事。这些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而且你发现没有,在闰土每一次讲述的最后,总会出现一个标点符号。找一找有几处这样的省略号。
(生读一处,师出示一处,并请生说说省略的是什么)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你看,这些省略号也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哪。听着闰土娓娓道来、滔滔不绝的讲述,此时在我的心里,闰土简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师:真会用词,请你选一个写在课文纸旁边!老师也选一个(板书:见多识广)。就是这样的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聪明能干。
师:听着闰土滔滔不绝的讲述,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出示)
(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师:我又情不自禁地感叹——
(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出示课件:
闰土在(海边)时,我正在(),不知道(海边有如此美丽的贝壳);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师引读,生接读:(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把鲁迅与闰土的生活做比较,加深学生对闰土的见多识广、鲁迅及他的朋友们孤陋寡闻的理解。)
师: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又感叹,感叹又羡慕——
(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一个成语故事—— 师: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
师: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对于我,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出示)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什么感觉?是啊,(指大屏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我所不知道!这一连串“不知道”的背后,是一种不满的宣泄、一种遗憾的慨叹、一种真切的向往啊!你觉得作者不满什么?那么作者遗憾的又是什么?那么作者向往的又是什么?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就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
(六)师:小结:
师: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分别时是多么地难舍难分啊!请找出具体语句来。
出示: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师:闰土忘记我了吗?
生:没有。在那一年的夏天,当我收到闰土托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并没有忘记我,我的脑中自然就浮现出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出示人)——女生一起读!师:我也不曾忘记过他,当我有了城里孩子的新鲜玩意,想着我见多识广的农村朋友闰土可能没有,于是托人送去的时候,我的脑中又闪现了那个英武不凡的少年(出示人)——男孩子一起来!
师: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遭遇家道中落、父亲病故,少年时又辗转求学、颠沛流离。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故乡这个亲切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就脑中自然就浮现了这样绝美的景象,一起来!(出示景)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又重新踏上了故乡这片熟悉的土地,当母亲说起闰土就要来看我时,我的脑中又闪出了这幅神异的画面!(出示第一自然段)咱们能背的背,不能背的你就捧着书朗诵!
师:三十年,烙印在我心中的就是这样一幅神异美丽的画面,这样一个英武不凡、淳朴天真、见多识广的少年,这样一段真诚质朴的友谊。
四、推荐阅读《故乡》。
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英武不凡
淳朴天真
见多识广
第2篇:少年闰土教案
26、少年闰土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写事情,认识少年闰土的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闰、胯、匾”等生字;理解“一柄、胯下”等词语。
4、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运用本文抓人物特点的写法,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运用本文抓人物特点的写法,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预习、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听写生字词。(只听写易错的字词)
竹匾 束缚 稻鸡 闰土 捏着 所谓 刺猬
二、谈话导入
1、谈话:这些词语中,有一位少年的名字,和我们年纪相仿,他是谁呢?
2、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少年闰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他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
三、抓住外貌,感受人物,喜爱闰土。师:这一年,“我”家轮到了大祭祀的值年,需要一个人来看管祭器,闰土因此来到“我”家,我们于是相识了。
生:齐声朗读第4、5自然段,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带着感受读读这些词句。
四、抓住言行,深入了解,佩服闰土。
(1)快速默读第6-16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具体写了几件事?哪几件事?(板书事件)
(2)你最感兴趣的事是哪一件?自由朗读相关的段落,边读边想像一下画面,在说说为什么最感兴趣?(要发挥想象,说清楚明白,说得有条理。)
(3)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兴趣,那文中的“我”印象最深的稀奇的事是哪一件?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抓第11、14自然段,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使学生明白“看瓜刺猹”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4)学习“看瓜刺猹”
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闰土给“我”讲了这件事。(8-13)谁能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内容?
这件事中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机智、勇敢)那你们想一想闰土会用什么样语气讲?而“我”会怎样听?
同桌分角色扮演对读,指名一组读。男女生对读,抽生像闰土那样绘声绘色地讲讲这件事。
④(演示闰土看瓜刺猹的课件画面)的确是啊,闰土看瓜的事让“我”无限向往,多年以后只要一想起闰土,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师范背)。
(5)师总结:多么迷人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哪早已飞到那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没有亲眼所见,但闰土看瓜刺猹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以至“我”在三十年后还能想起他瓜地刺猹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文字吧!(生配乐齐诵第一自然段)
五、小结
“我”对闰土讲的事无限向往,为什么作为同龄人的“我”却没有这些经历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
2、(出示课件)看,(生背诵第一自然段)这就是闰土。上节课我们知道闰土给“我”讲了很多的新鲜事,给“我”讲的在瓜地里刺猹的事“我”尤其记忆深刻,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二、理解重难句
导语:闰土给“我”讲了这么多事,“我”又有什么感受啊?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理解句子含义,可以提出不懂得问题。(板书:四角的天空。)
1、交流第14自然段。“素不知道”中“素”什么意思?体会“我”的情感。
2、指导朗读,自愧不如的语气。
3、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
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4、学生质疑:什么是“四角的天空”?
(出示课件:四角的天空的图片)我们一起看,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四面高墙上的天空就是“四角的天空”,当闰土在做那些稀奇事的时候,“我”又会在这高墙大院中做什么呢?
5、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从这里我们看到,“我”对闰土的生活是那样羡慕。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16自然段。)
三、首位照应,深情诵读,记住闰土。
(1)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注意两人分别时的情景和后来的交往所表现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总结全文,再读首段。
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语言、行动的描写,都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也会像作者一样,一想起闰土,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演示第一自然段内容的画面)。让我们边看图,边诵读课文第一段。让这幅生动的图画,让少年闰土这个可爱的少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三、课外阅读
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全文,深化对作品及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从读学写
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和闰土接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出了人物的特点。作者在文中有两处(第1、4自然段)外貌描写,用语极为简洁、准确,却又凸显出闰土的特征。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这种写法,并运用迁移,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就三言两语或一句话都行,只是一次小小的练笔,只写人物的外貌,不必另加要求。
板书设计:
“我” 少年闰土 相识 喜欢 紫色圆脸
头戴毡帽 健康可爱
颈套银圈
相处 佩服
相别 怀念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聪明能干 勇敢机灵 知识丰富
第3篇: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体会闰土人物鲜活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叫做闰土的弄家海边少年(出示图片引入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说说闰土长什么样?(出示图片、文字描述、特点概括)(朴实天真、深受大人喜爱的健康的海边少年,很讨人喜欢)过渡:难怪作者会深深地喜欢这个少年,以至于30年后仍念念不忘呢,那到底是什么这么吸引作者呢?找到喜欢的原因。
二、新授:
1、找出喜欢闰土的原因?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随机出现图片“四角天空”)①“我”往常的朋友会是那些人?(和我一样生活在大院里的少年)②观察四角天空,想象说话:
两人的生活
第4篇:《少年闰土》教案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解决生僻字,了解课文内容,找出闰土与“我”所说的4个小故事;
2、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不仅是个健康、纯朴的农村少年,而且非常的勇敢,在作者的心中完全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位朋友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2、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猹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3、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板书: 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生字词、课文。
3、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
第5篇:少年闰土教案
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生:想
出示闰土图像,师朗诵(深情地: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生鼓掌
师:谢谢,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师:还有吗?好,那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他非常的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板书课题),一起来和他打打招呼吧!生读课题。
师:想不想全面了解这个少年 生:想
师:好的,昨天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开始吧 生浏览课文师巡视
师:好的,浏览完了可以举手。好,基本上都看完了,谁来说说看,课文先写了什么
生:我觉得课文先写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 师:也就是说是回忆是吗(板书:回忆)生:是
师:继续,接着又写了什么
生:接着写了作者和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师:也就是说第一次见面是吗?那就是初次相识(板书:初次相识)我们再找一个同学说吧
生:然后写了我和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四件事
师:就是像刚才那
第6篇: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赏析个性化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学前准备: 学生根据老师发的生词表预习生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
第7篇: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
(出示图片1)同学们,把你看到的描绘出来---很好,这副美丽而神奇的图画,是留在鲁迅脑海深处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他又是如何描述的呢?(点击,)齐读。这机智勇敢的少年是谁呢?(闰土)对,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作品,深入认识少年闰土。探究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神奇人物。(出示图片2)
首先,让我们知识重温:(出示图片3)那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呢,(出示图片4)齐读,能完成吗,大声说:我一定能。
(出示图片5)找找看,哦,这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儿,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是不是?是的,(板书:稀奇)那我又要问了,(点击)(指导,结束后板书。)
这四件事情中,老师最喜欢看瓜刺猹了。它勾起了我对幼年时看瓜经历的回忆。至今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的幸福与甜蜜。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跟着闰土去看瓜刺猹,做一次惊险刺激的旅行吧。(出示图片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听,月亮地下------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好,同学们请看第8段,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我们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读。晚上,------
第8篇:《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湖北省当阳市东门小学赵玉莲
设计理念: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阅读语言文字,从中领会感悟写作方法与技巧,课件出示重点、难点内容,即节约时间,又生动、形象、直观,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省时省事,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流程:
一、上节课内容回顾,导入新课
师述: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重点学习了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从中体会到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课件出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和闰土相处时,他向我讲了那些事?
出示课件: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二、研读课文,体会闰土个性特点,学习写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中所写的四件事,从以下两个方面去体会,感悟
课件出示:
1、从闰土所讲的这些事件,你体会到他是怎样的孩子?从哪里体会的?
2、你学到了哪些可以借鉴的写人方法?拿着笔,把
你的体会感悟在书中批一批,重点词句画一画。
学生轻声读完课文后用笔在书中圈点批画,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