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和平面垂直说课稿
第1篇:直线和平面垂直说课稿
直线和平面垂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和平面垂直”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直线和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位置关系;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数学概念。 直线和平面垂直是两条直线垂直的发展,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基础,所以是立体几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同时还是空间对称性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知并确认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会用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命题;
能力目标:培养类比、转化、归纳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合理推断能力和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线面垂直关系的研究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线面垂直的定义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教学关键:类比转化数学思想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观察发现、问题引导、类比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
2.教学手段
教具教学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具教学使数学图形与几何模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师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教学材料。同时还可适当分解空间想象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归纳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加深知识理解、掌握和更灵活地运用,运用类比联想去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这样,可以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Ⅰ、复习引入 设置情境 Ⅱ、联想类比 建构概念 Ⅲ、拾级而上 归纳定理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Ⅴ、回顾反思 小结作业
(二)教学程序
Ⅰ、复习引入 设置情境
空间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最多的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设计目的:复习不仅是知识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Ⅱ、联想类比 建构概念
共面垂直
类比: 线线垂直
能否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怎样给直线和平面垂直下精确定义呢?
设计目的:通过与线线垂直概念的类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类比转化思想,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察右图试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
直线和平面垂直:
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称直线a垂直于平面α,记作: a⊥α
直线a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a的垂面,垂线和平面的交点称为垂足
Ⅲ、拾级而上 归纳定理
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直线垂直,此直线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问题2: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两条直线垂直,此直线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问题3: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的无数条直线垂直,此直线是否一定和平面垂直?
设计目的:问题链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揭示定义的内涵,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同时为判定定理的引入作铺垫。通过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若a⊥m,a⊥n,m∩n=A,m ∩n=A,m α, n α,则a⊥α
设计:得出判定定理后,由学生配合,在黑板上用数学符号把定理表示出来,并作出图形。
目的:通过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渡,培养学生用图形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对几何知识的把握。
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①与三角形的两边垂直;②与梯形两边垂直;那么直线是否与上述图形所在平面垂直?为什么?(2)体会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设计思路:问题1强调了定理中相交的条件,让学生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更好的接受、确认定理。问题2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感受数学思想。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例1 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方法一 线面垂直的定义
方法二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设计目的:采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方法,由学生口述证明方法,教师板书并规范证题格式,最后指出该结论可作为定理使用。通过学生回答关注学生表达, 通过教师板书体现示范功能。
例2 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BD⊥平面ACC’A’ .
设计目的:例2源于课本,以本为本,由浅入深,体现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演-提供范例,规范解题格式;演-设置平台,促进讨论交流;演-指导学法,提升思维层次.
平面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过平面α外一点A向平面α引垂线,则点A和垂足B之间的距离叫做点A到平面α的距离。
过平面α外一点A向平面α引垂线,则点A和垂足B之间的距离叫做点A到平面α的距离。
在空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平面垂直。
在空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直线垂直。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练习:书P23练习1,2,3
设计目的:练习由学生板演,与例题呼应,练,提供了反馈素材,关注了学生表达,完善了认知结构。体现教与学的一致性。
Ⅴ、回顾反思 小结作业
小结 1、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学生的回答不尽统一,但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作业
1、阅读课本,整理课堂笔记;2、书P28习题2.3 3、预习线面垂直的性质4、(探究题)证明:在空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平面垂直。
设计理念:作业分多形式、多层次,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五. 说明和反思
(一)设计说明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过程反思
反思促使我们学习,学习促使我们进步。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蕴涵着化归思想、类比思想,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从注意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传统教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借助多媒体显示传统教学中难以显示的动态图形变换,分解了空间想象的难度,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动画演示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画图,能够让学生想象的,就不应通过动画变成直观,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就不应通过动画去演示,所以课件在本节辅助教学的同时传统教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希望能把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第2篇:直线和平面垂直反思
洛阳二中 苏宏磊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反思
一.复习引入部分
在复习回顾过程中,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直线和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然后多媒体给出几幅实例图片,引出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垂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应当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用卓有成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和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合适的问题情境,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引入了生活中的场景,如旗杆和地面,房屋屋柱和地面,大桥桥柱和水面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定义和判定定理讲解部分
我通过分析旗杆和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针对定义我提出问题:直线和平面内一条或无数条直线都垂直,直线和平面垂直吗?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翻转直角三角板的例子,给出问题答案。接着让大家一起动手尝试翻折三角形纸片的小实验,仔细观察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得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喜悦,自己总结出来的才是印象最深的。
三.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部分
在例题讲解中,我选取了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作为第一道例题,让学生认识到判定定理在现实中的重要应用及学习的必要性。第二道例题是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分别从定义和判定定理两个方面去获取证明思路,得出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另一种方法。在随堂练习中,分别先让学生下面动手思考,然后提问演板。
在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待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总结,作为年轻教师,我应该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同时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过头来再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的过程。
苏宏磊2011-1-6
第3篇:直线和平面垂直教案
直线和平面垂直教案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两种用法; 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 3.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这节课的难点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讲练上节课所留的作业
师:先请一位同学讲他所做的第32页习题四中的第1题.(教师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直观图)
已知:△ABC,l⊥AB,l⊥AC.(如图1)求证:l⊥BC.
生:因为l⊥AB,l⊥AC,所以 l⊥平面ABC.(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 l⊥BC.(线面垂直的定义)
师:对,在上一节我们讲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时,就强调过在立体几何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定义,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理解、应用.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证明思路就是回到定义去.关于这一应用在上节课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线面垂直的定义又是线面垂直的最基本的性质,当我们知道直线和平面垂直后,这
第4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下面,我将分别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
第5篇:教案:直线与平面垂直
2013年江西省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教案王文彬(抚州一中)
直线与平面垂直(第1课时)
执教:王文彬(抚州一中)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北师大版),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第6节“垂直关
系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定理,并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体验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观察与抽象概括能力;体验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产生的过程,体会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热情,体验探索乐趣,培育“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观.【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教学手段】
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形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印象
二、抽象概括,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三、实践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