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_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介绍

2020-02-28 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

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介绍”。

述而求作 振叶寻根——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

日期:2008-12-30作者:李瀚荪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自1977年我在教育部主持的合肥电工教材编写会议上,接受新设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教材的编写任务以来,迄今已近三十年。期间陆续编写出版了《电路分析基础》第一、二、三版,第四版即将出版,在2002年还出版了该课程的“高端教材”《简明电路分析基础》。这些教材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发行量很大,两次受到国家级奖励。其间也形成了我对教材编写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望同仁们不吝赐教。

一、述而求作

基础课教材涉及的是些成熟内容,虽不一定是传统内容。编写时驾轻就熟,往往是“述而不作”。列出一个编写大纲,把规定内容一一阐述正确无误即可。这样,同一课程的教材,版本虽多,却常陷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的局面。“述而不作”一语出自《论语》,意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无所创作”(《辞海》)。我觉得,对基础课程教材,要创立新内容,难以做到。但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却可以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观点、见解,形成特色。这好比烹调的基本原料无非是鸡鸭鱼肉、果蔬瓜菜,但却可形成风味不同的诸多菜系,都能提供营养,供人品尝。

在写教材时,作者首先要有“述而求作”的基本态度,加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观点、见解,方能写出颇具特色、利于教学的教材。理解、观点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又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材需要修订。修订时,有内容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力求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观点、见解,使特色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多年磨一剑的过程,不能低估其中经历的周折与苦思。

多人合写一本教材,按章分工,似不易形成特色。青年教师的培养,似应先在写讲稿上多下功夫。有志于教学的教师都应有自己的资料库和习题库,而历年的讲稿是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后写教材的依据。有特色、有个性的教材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不是拔苗助长的结果。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好比一棵叶茂枝繁的大树。南朝梁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谈到文论要“振叶以寻根”,意即要能从枝叶问题追寻到根本问题。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我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二是注意区分教材和讲稿。这便是目前我能理解到的,在教材编写工作中的“振叶

寻根”。

二、教材的整体性

教材都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的,正如房屋是由砖石筑成一样。一堆砖石不能成其为房屋,知识点的罗列也不能成其为教材。这就是说,教材的整体并非知识点的简单总和,整体还有整体作为整体自己的性质。我认为构成教材整体的三个要素是:体系、基本结构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它们是教材整体性质的体现。

体系属教材的科学性问题。采用什么体系,见仁见智,但应“各推所长,崇其所善”,体现特色。在电路教材体系上,我一直主张根据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关系,按形成电路响应的内因,采用划分为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两大部分的体系,摒弃传统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过渡过程的体系。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电路来说,内因只有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之分,非此即彼;作为外因的电路激励,却是多种多样,如直流激励、正弦交流激励、脉冲激励等,名目繁多。但不论外因为何,凡电阻电路,其响应与激励的关系是由代数方程或超越方程来描述的,凡动态电路,这一关系是由微分方程来描述的。考虑到电路分析的基本向题是:给定电路的结构、元件的特性(内因)以及各电源的激励电压或电流(外因),求出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响应)。采用这样的体系,就能使学生在面临当代繁多的电路问题时,知道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而起到本门课应有的“打好基础”的作用。

基本结构属教材的教学方法论问题。它是“隐性的”,易为人所忽视,需要去挖掘。认识它并善于利用,在教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解决教学上“少而精”、“重点突出”等问题。基本结构(basic stru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ner)提出的,它指课程的基本原理,即课程中各种定理、方法、概念、定义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处理许多看来似乎生疏但密切关联的知识,有些新知识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熟悉题目的变形而已。这样就通过迁移作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且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基本结构不同于一般所称的课程体系,它本身就是具体的教学中心、学习重点,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适用性。我在1977年撰写第一版时,即开始运用这个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直到2002年出版的《简明电路分析基础》中才能明确提出基本结构是:一个假设、两类约束和三大基本方法。一个假设是指集总假设,由此确定电路分析的对象;两类约束是指拓朴约束(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约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三大基本方法是指分解方法(使复杂结构电路化为简单结构电路)、叠加方法(使复杂激励电路化为简单激励电路)和变换域方法(使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得到统一)。至此,电路分析所需基础得到简单明显的表述,所写教材特别冠以“简明”两字,而把即将出版的第四版写成是该书的普及版。基本结构好比人体的经络,经络不通畅,学习就会感到不顺。

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对课程“三基”方面的要求,已由专家制定文件,由教育部颁布,属执行问题,列为构成教材一个要素。毋须再作讨论。

三、教材和讲稿

教材不是讲稿,不能直接使用于课堂讲授,照本宣科。

讲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是重要一环,并非主要一环,自学才是主要一环。在校学习,有机会能聆听大师或有成就、有心得的老师讲课,其影响决不可低估,可能会是终生难忘。但归根到底,要得到知识,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不胜枚举。由此说明,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便于自学的教材和相关资料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一直主张“教材宜细(致)不宜粗(略)”。“细”教材阐述透彻,便于自学,利于解惑。但“细”教材若不突出“教材的整体性”也会使人感到茫无头绪,抓不住重点,阅读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起主导作用的,讲课体现了这一作用。但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是一个空的容器,从而使知识可以像物品一样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用语言或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只是包装好的信息而已。徜若这种信息过密、过细,由于其瞬间存在,稍纵即逝,恐怕连传递也是未能到位的。这样的讲授能产生什么效果?其实,大学生已是一个成年人,不能忽视他们内在的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使人从不充分的反应中找出答案。因此,我一直主张“讲授宜粗不宜细”。粗略决非粗糙。简约之中见精华也是要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师

一、两句顶用的话,真知灼见,往往是学生一时不易体会到的。“粗”讲要注意突出“基本结构”,否则会使人感到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听课困难。

一个要“细”,一个要“粗”,各具特点,作用不同。教材不能充当讲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借用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表明。“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无。除非是一本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资料、讲义,面向全面开设这门课的众多学校和教师,一本教材只能是一个片面的、有限的事物,只能是一个有待加工、利用的对象,只有在人们根据实践的需要,摆脱这种片面性和有限性,处于“无”的境界,才能得到面对现实的使用价值。“有无相生”。

教师对待教材应采取“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的态度。教材只是一本教学的主要参考书,它大致规定了教学范围,使学生在课后有书可看,有题可做。教师要善于:按照基本要求,根据教学环境,利用教材主要论点,写出自己的讲稿。讲稿不必过分追求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应由教材去解决。在很多情况下,可使用独创的或借用的、简单而易于说明问题的例题来阐述某种方法、某一定理或某个重要概念,教材中的某些练习题、习题或思考题也许有利用、改造的价值。写讲稿是一个创作过程,若干年后回头来看以前的讲稿,你将发现它们是你的一笔“财富”;对青年教师来说,还记录着你的成长过程。对名家大师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讲课时虽不一定手持讲稿,但他(她)是有备而来的,是胸有成竹的,不会照本宣科。

作为一个写书人,我十分欣赏朱熹那首题为《观书有感》的著名七言绝句,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大的池塘水面,可以映照“天光云影”,正像小小一本书可以令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灵气流动,思路明畅。要使观书人有如此感受,写书人就得思想活跃,才思不断,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活水长流。可不是吗!□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学生用辅导材料北京交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路教学组2009.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学生用辅导材料目 录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二.......

教材编写体会

聋人学校校本教材编写体会在我得知成为一名校本教材编写者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激动。以前,一直是拿着别人编现成的教材去上课,从没想过自己也能成为编教材的老师。所以,从我接受任......

《电路基础》课程定位

《电路基础》课程定位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及电子仪器的生产、......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题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1.直流电路中,(A)。A 感抗为0,容抗为无穷大B 感抗为无穷大,容抗为0 C 感抗和容抗均为0D 感抗和容抗均为无穷大 2.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提高感性负载功率......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2级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班级:姓名:一.电路如图所示,试求:(1)图a中的电流i1和uab;(2)图b中的电压ucb。(每小题8分)二.试用节点法求解图示电路中的电压Uo(12分)――第1......

《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介绍 电路 教材 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介绍 电路 教材 课程
[其他心得体会]相关推荐
[其他心得体会]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