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4篇)_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4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第1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ok3w_ads(“s004”);ok3w_ads(“s005”);
篇1: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我同意。不过他没看遍以上,10说看个jt要多看几遍才行,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 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 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
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篇2: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
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中“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 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
”(《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用药精、准 四、.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辩证论治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
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之前两年的学习,的殿堂,PPT开. 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篇3:《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两本是仲景所著,中医四大经典中。”医 么?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 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七计量的准确性
一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
二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
三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
逆而不伤正。
四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第2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例如《金匮要略•湿病》,湿病的病因是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病位在肌肉关节;病机为湿阻气机、经脉;症状为身体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发展趋势是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在身体必然损伤阳气,淤阻气机与经脉,气机郁阻则发热,经脉瘀阻则疼痛。由以上可知,湿病的病因是确定的,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如若临床治疗太过发汗、太过祛风燥湿,及燥伤阴血,损伤脾脏,后果可累及其他脏腑,或累及肾、或累及心、或累及肺、或累及肝。
? 2 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张仲景在明确病因、病机的病理基础上,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以限定治疗范围。例如《金匮要略•湿病》的治疗原则:健脾除湿。该原则针对脾虚、湿留,限定了除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微似汗出);利小便;温通经脉,但是损伤脾气者为禁忌。使湿邪祛,经脉、气机自然通利而疼痛自止;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使湿病得以根本痊愈而不反复发作。?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即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例如《金匮要略•湿病》中提到,已知其发展变化的途径是湿邪伤阳气。因此祛除湿邪,健补脾气,是消除疾病的根本原因;同时在除湿的基础上通行经脉以止痛,改变关节疼痛状态,具体依据症状表现的虚、实,若实则发汗除湿止痛;气虚不能发汗,而利用小便除湿止痛方法;阳虚既不能发汗,也不能利小便,则温通经脉止痛。治疗的限制范围是除湿不能伤正,不能损伤脾气。故其痊愈的方向是湿邪祛而疼痛止、脾气强健。在关节症状缓解以后,必须健补脾气,使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最终达到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人体趋向生理常态。?
三、学习《金匮要略》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
在学医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身边朋友及家人对中医疗效的质疑,在社会上也有有对中医起了怀疑态度,在加上在我们这个专业里,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等;常常让我们感觉到中医是无家可归,前途不明朗,对中医是否真的有用也产生了动摇。然而在学习了《金匮要略》以后,通过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的具体事列,通过了解医圣是如何运用中医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通过中医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我坚定了学医中医的信心,也坚定了自己学习中医经典运用中医经典治病救人的信心。让我看到的中医背后巨大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也应该是这门课程给我的最大收获吧。
王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第3篇: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第4篇: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心得......
脚肿如脱:①形容两脚肿胀,似乎后身体脱离。 大黄硝石汤 证型:热盛里实 主治:黄色鲜明 腹满便结 小便不利 上燥下寒水停 栝楼翟麦丸;②脱,即剥皮也,脚即小腿,喻小腿肿甚,小便短赤 治法......
18.以下哪项不属于《金匮要略》“四半夏生姜吴茱萸醋浆水饮”名称 橘皮 留饮悬饮溢饮支饮痰饮 35.下列丸剂,属于蜜丸的是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19.痰饮卒呕吐、眩悸的主治方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