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_法制史表
法制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法制史表”。
主观题
名词解释
春秋决狱
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明大诰
大诰是明朝初期朱元璋在位时的一种特别的刑事法规。它的名字来自于《尚书》中的《大诰》篇,原来的意思是周公东征时对臣民所说的训诫。明大诰则是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产物,它规定的刑罚如族诛、凌迟、枭首、斩等多为法外之刑,这是明大诰最大的特点。另外,明大诰的主要内容是惩治贪赃官吏和地方豪强。
女徒顾山
汉代专为女犯设立的赎刑,女犯定罪判决后可以释放回家,但每月必须出钱三百由官府雇人到山上砍伐木材,以代替女犯应服的劳役。
宋刑统
它是宋朝最基本的法典,其效力一直延续到南宋,在宋朝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宋刑统的体例来看,继承《唐律疏议》12篇之多,但不乏创新。
简答
宋代二府三司
所谓二府,是指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中书门下是宋代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务。另设“参知政事”为之副。中书门下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有权对下属行政机关发布命令,下属机关可直接向中书门下报告工作。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其品级与宰相等。枢密院具有掌管全国军事、调兵之权,但枢密使、枢密副使及院中其他官员俱不统兵。
三司:宋把晚唐以来的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合而为一,称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副长官为三司副使,三司总管国家财政。后来三司并归户部。
法家法律思想
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A.概念上区别礼法,确认“法”包括“赏”和“刑”两个方面,而以“刑”为核心。B.法的起源:因“定分止争”的需要而产生,社会是产生“法”的母体。
C.法的功能:禁止犯罪,统一言行,消除混乱,驾驭官吏,保持君主集权专制。D.“法治”的理论依据:人性“好利恶害”,决定了“法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E.立法原则: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F.执法主张:明法,任法,壹法,从法。
G.法(法令)势(权势)术(策略手段)三者关系:以法为本,“势”“术”确保法治的实现。
△法家的赏罚原则:A.“信赏必罚”;B.“厚赏重罚”;C.“赏功罚罪”、“赏勇罚怯”、“赏富刑贫”;D.“赏誉同轨,非诛俱行”;E.少赏多罚,轻罪重罚。
△商鞅的重刑主张: A.商鞅的重刑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B.刑主赏辅:数量上“刑多而赏少”,顺序上“先刑而后赏”,措施上“刑用于将过”,惩罚犯罪动机,“细过不失”“大邪不生”。C.“刑不善而不赏善”。D.“轻罪重刑”,以使轻罪不致产生,重罪更无从出现。E.族刑连坐。
△ 慎到的法律思想: A.“立公弃私”的“公法”论:慎到认为“法”是“至公”的准则,“法”的最大作用和目的就在于“立公弃私”,“事断于法”和以法“定分”。B.尊君、贵势与尚法:权势是尊君和尚法的前提,尊君在于强调集中权力,但又反对专制;贵势在于推行“法治”,却并非权力至上;尚法在于“立公”,坚决反对“行私”。
△韩非的“法治”思想:A.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观;B.君主专制的“法治”理论;C.法、术、势的结合。
西周婚姻制度
婚姻关系的成立
1、婚姻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周礼的有关要求,男女婚姻必须听命于父母,由父母等尊家长作主,并经媒妁充当双方缔结姻缘的媒介,否则男女双方当事人不能自行成婚,其婚姻关系属于违法行为。
2、婚姻必须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所谓六礼,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六项聘娶仪式。纳采:男方家长委托媒妁之人向女方家长提亲求婚。
问名:询问女方姓氏、生辰等重要的基本信息,以便在男方宗庙卜问婚配吉凶。纳吉:将男方在宗庙卜得的吉兆通告女方家长,以示具备婚姻成立的条件。纳征: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送交聘财,女方家接受聘财即表示同意定婚。请期:男女双方家长共同商议,择定具体的成婚日期
亲迎:正式成亲的完婚之日,丈夫要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妻子。
婚姻关系的解除 “七出”: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先决条件: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从七出的后果看:不孝顺公婆属道德沦丧;无子会断绝夫家后嗣;淫乱会破坏伦常秩序;妒忌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有严重疾病影响丈夫及其子孙后代的健康;言多有失,容易离间亲属关系,偷盗属背信弃义。
“三不去”:对丈夫休弃妻子的三项限制性条件:有所取无所归、有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凡是妻子被休弃后无家可归的,或为公婆养老送终并服过三年大丧的,或者婚前贫贱婚后富贵者,一般不应休妻。
唐代六赃
唐律设置六种涉及财产侵犯和非法所得的罪名,号称“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坐赃。
坐赃:是一种概况性罪名,本意为“因赃致罪”,所有上述五种财产犯罪之外、但应给予刑事处罚的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均列入本罪。对于坐赃罪的处理,赃满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最高徒三年。
强盗罪是指以威胁的手段或暴力方式获取他人财物,唐律对此处理极为严厉。强盗而未得财物,处徒二年之刑;赃物满一尺者,徒三年;赃物满十匹即处绞刑。如果手持武器而实施强盗行为,即使不得财,亦处流三千里之刑;赃满五匹者,即处绞刑。对于强盗罪的严厉处罚还表现在某些减免条款的阻却适用等方面。例如普通犯罪非特别说明外,一般区别首犯与从犯,而对于从犯给以减等处理。但对于强盗罪,《名例律》规定,一律不分首次不予减等。窃盗指“潜形隐面而取”,即以不让他人发觉的方式取得他人财物。盗窃财产,即使窃而未得财,亦处笞五十之刑;所得赃物满一尺者,杖六十;赃物每多一匹,加刑一等;五匹徒一年,每五匹加一等;五十匹加役流。
受财枉法罪:犯罪主体为各级官吏。官吏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收受他人财物,并因而违法处理,构成本罪。受赃满一尺,杖一百;每多一匹,加一等;达到十五匹者,绞。
受财不枉法罪犯罪主体也是各级官吏。官吏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收受他人财物,但对所托之事仍依法处断,构成本罪。本罪较“受财枉法”罪为轻,因此处罚亦较轻。受赃满一尺,杖九十;每多二匹,加一等;达到三十匹,加役流。
受所监临:犯罪主体专指各级主管官吏。为官之人,接受辖区内民人财物,虽不影响公务执行,亦无专门事项请托也构成本罪。赃满一尺笞四十,赃满五十匹流二千里。
论述
法经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经》之前,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过不太完善。《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主要内容
《法经》共有六篇,即盗、贼、网(或囚)、捕、杂、具。《法经》首先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李悝认为盗和贼是对统治的最大威胁,所以放在了最前边。贼是指伤害人和反叛。杂是指盗、贼之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类似于现代刑法中的总则部分,规定定罪量刑的原则。
历史地位
《法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这一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肯定。
其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编纂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也大都为后世法典所继承与发展。
唐律疏议
唐永徽二年颁布施行的《永徽律》文字简练,内涵丰富。为防止各地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律文理解的偏差,由专人对《永徽律》全部502条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既阐明了具体条款的立法意图,阐释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又以问答形式回答了对于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的处理。这些解释作为“疏议”附于律文之后,与律文本身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律文”与“疏议”合体的法典于永徽四年(653年)颁布实施,即《唐律疏议》。它是唐朝立法的杰出成果,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典型代表。《唐律疏议》在体例、篇目上以《北齐律》及隋朝《开皇律》为蓝本。律内分篇,篇下设条,共12篇,502条。篇目顺序以总则性的“名例”居首,其次是关于实体犯罪的内容,最后是关于程序性的条款。
12篇篇名: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
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 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殴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
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第十篇《杂 律》,反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越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 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
名词解释1、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
清代到民国初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权利的变化-读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有感 作者及作品介绍:黄宗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
单项B “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前朝皇帝的后代)。 B “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 C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 C......
第 一 章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第一节 西周以降的法治思想与法律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中国古人对“德”和“天”两个观念一直有一种信仰,直到今天中国人......
行政法制史1.公务员品位分类:指以职位分类为基础,按照公务员个人的资格、能力、水平等个人素质条件进行的公务员分类。2.前行政法时代:指从有了真正意义的行政意识到出现实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