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分析_经济法案例分析答案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经济法案例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经济法案例分析答案”。

一、案例:农业丰收了农民就一定能富裕吗?

不利。

这是“谷贱伤农”。

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弹性e<1 价格弹性小,即价格上涨时收入增加,这意味着丰收时农产品增加,价格下降,所以收入反而减少,所以对农民不利。

“贱伤农”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贱谷伤农”。

二、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有关“水与钻石”的著名的悖论。按常理说,水对生命是重要的,所以它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钻石对生命来说是不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它的价值比水低。但是,现实中,即使水能够提供更多的效用,它还是比钻石便宜。这是为什么呢?斯密的这个困惑被称为钻石与水的悖论。现在,我们学了有关效用的概念后,就可以来解释经济学之父遇到的这个难题。早期的经济学家一直没能找到解释钻石和水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他们不能区分边际效用和总效用。边际效用理论直到19世纪晚期才得到发展。水是生命的源泉,它的确能够创造出比钻石更高的总效用。然而,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决定价格。水在世界多数地方都是丰富的,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的边际效用很低,因而其价格也应该很低。但是,另一方面,属于珠宝的钻石确是稀缺的。相对而言,我们几乎没有钻石,钻石的消费量不大,所以钻石的边际效用和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相当高。因此,稀缺提高了边际效用和价格,而不论商品的大小和总效用。三、三个和尚的故事。

【观点】技术创新要学,制度创新更要学。

【故事】有三座庙,离河都较远。第一座庙三个和尚一开始轮流挑水,很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轮流休息,三个和尚一协作把缸里的水就挑满了。第二座庙,三个小和尚被老和尚叫去,说庙里立个新规定,从今天起谁挑得多,晚饭就给他加一道菜,谁挑得少,晚上菜就减半,或吃白饭,这样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就把缸里水挑满了。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连在一起做一个输水管道,在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舀水,水桶上去,第二个和尚往漏斗里灌水,流入庙内,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把水装缸里。三人轮流做。

【解读】第一座庙靠的是协作,第二座庙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引进新的机制,第三座庙靠的是技术创新。当前谈得比较多的是新经济,究竟什么叫新经济?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谈不到新经济,没有技术创新也谈不到新经济。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结合在一起了,新经济就产生了。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都是这样,可能一开始是小企业,几个大学教员、研究所的年轻人,就在一起创办小公司,然后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看中了,资金注入,推到创业板上市,一上市股票成倍上升,很快企业就发展了。没有资本市场不行,当前技术创新各地都在搞,资本市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的股份制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国家股份制都是市场经济下自然发展起来,一步步走过来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过程中筹建的资本市场。当初搞股份制难度非常大,因为一些同志担心国有股一流通就没了,将来社会主义怎么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份制一开始实行是双轨制。双轨制是什么意思呢?存量先不动,增量用股份制来进行。所以当初股份制企业都是用增量发行股票,这就形成了双轨。为什么要这样?必须这样做,股份制才能推开,如果一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全部流通的话,那中国股份制会推迟很多年,中国证券市场在很多年之后才能兴起。但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股份制发展到一定规模,双轨制的矛盾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双轨制之下,存量不动,就形成一股独大,所以很多地方董事会形同虚设,开股东大会一个人来,其他人都不来了。而且在双轨制之下,机制没有转换,法制方面也出现很多问题,所以2000年前后股份制到了关键时期,必须改革,然后就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从2005年到2006年,股市开始复苏,步入正常状态。不然中国人很难理解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经济是好的,股市总往下掉呢?因为在没有改革之前,股市不能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现在这个问题终于解决,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

到外头要学技术创新,更要学制度创新,这样困难就解决得快。学了制度创新,你就不用付成本。因为成本人家已经付过了,但是收益归你,而你又不要向他交钱。比如说,穷村子怎么办?山上的农村怎么办?山上的农村就想着搬家嘛!北京市怀柔县最北的喇叭沟门满族自治乡,国家自然保护区,300多平方公里土地,8000人口,而且都是树。本来应该很富的,可历来却是北京最穷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人都住山上。后来迁移下了山,家家盖新房,办起家庭旅馆、家庭饭店,人家到自然保护区来旅游就在你们家住,在你们家吃!现在家家有彩电、电冰箱、摩托车,有的还有小轿车。乡政府开座谈会,农民的话多了,他们说,愚公要移民不要移山,愚公移山把植被都破坏了。我就说,愚公移山讲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精神得保持。农民又说了,你的话也对,可你不了解情况,山上的女孩子全嫁走了,外面的女子不往山上嫁,山上的小伙子都成了光棍,哪来的子子孙孙开山不止呢。所以愚公应该移民不该移山,这就是制度创新。

安徽南部黟县有两个村,一个村全是宋朝建筑,另一个村全是明朝建筑。当地副县长陪我们去看了,告诉我们说,这两个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了。我就向他祝贺,他却说当地老百姓情绪很大。因为根据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规定,评为遗产后当地建筑一律不许再动。现在天气比较热,有农民家想装空调都不让。农民买摩托车想骑,但白天不让骑,夜晚骑。如果白天骑摩托车还像个宋朝、明朝的村子吗?农民就有意见了,你们过现代化生活,要我们过宋朝生活,不干!我就建议,你村子里住满了人,人家来旅游,饭也没地方吃,住也没地方住。有人愿意搬到山后,自己盖房,装暖气、装空调,随你装去。村里的房子产权还是你的,家里空出来作为旅游点,开茶馆、旅店、酒楼,人家来就有地方吃,有地方住了。最近我从吉林刚回来,吉林是产玉米大省,过去总是玉米一丰收就卖不掉。今年情况就不一样了,玉米都不够。为什么?主要是给它找到新的用途,玉米做化工醇直接代替石油。这一来玉米就供不应求了,于是就要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搞规模经济。广东徐闻县隔海就是海南,靠台风下雨,产量很低,一亩地就二三百斤。一些公司就去了,跟农民谈30元一亩把土地租给我种,农民可以当合同人。公司就投资了,打井喷灌,引进国外新的品种,种菠萝,全是菠萝,连地名都改了,这地方戏称“波罗的海”,农民也有钱了。这些都是制度创新,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

四、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用工荒就像“狼来了”的预言,已经喊了多年。但今年春节过后,这只狼似乎真的来了。有媒体报道,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就不得不放下身段,由过去坐等正月十五以后上门求职的农民工,变为不惜千里迢迢跑到中西部去请工。但是即便诚意如此,不少企业忙活半天,却仍招不到几个工人。

一边是大批东部企业已经出现毋庸置疑的用工荒,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仍然就业艰难。在沿海企业纷纷去西部招工的同时,大批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也是春节一过,就揣着印制精美的个人简历,直奔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人才招聘会,成功如愿者同样寥寥。

那么,为啥就业难与用工荒会同时出现?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到底是紧张还是过剩?

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就业压力还是首位的,而用工荒是结构性的,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沿海地区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加工业为中西部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市场,从而导致亿万农民工涌向东部。亿万农民工在为东部地区的崛起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土地以外的饭碗。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不可能再靠低端的加工业保持竞争力。因此新一轮被冠之以“腾笼换鸟”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东部沿海地区或主动或被动地拉开序幕。加工业这只腾出去的“旧鸟”不少飞向了中西部。比如大名鼎鼎的富士康公司的北上和西进,就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

这一轮产业转移的一大结果就是,过去不得不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到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们,如今在省内甚至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正像一些地方打出的“打工不用去远方,省内就业建家乡”的口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不必舍近求远,抛家舍口地到人生地不熟的东部打工了。于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加工类企业,用工荒还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没有显现出来的危机可能远比用工问题大。因此如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仅仅靠提高工资待遇、靠善待农民工等来解决招工难问题,虽然可以短期内见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继。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如果想招到人,就要拿出比内地企业更好的薪酬待遇。而一旦作为靠低用工成本支撑的低端加工业失去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竞争力也就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企业迟早会难以为

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经济法案例分析

一1.不应当。因为合同约定货到付款,而实际上货未到,或甲公司享有先(后)履行抗辩权。2.属于甲公司。因为交付已经完成。3.由丙公司承担。因为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

经济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A市甲、乙两公司均生产同一种类的热水器,因甲公司的产品使用方便、制热效果好,因而市场占有率高于乙公司。乙公司为了提高销售量,秘密地支付给甲公司的技术员张某一大......

经济法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一、A食品厂冒充某知名奶粉企业,生产伪劣奶粉并在市场上销售。这一行为被该知名企业发现,该知名企业遂投诉至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责令A食品厂登报道......

经济法 案例分析

王永强等诉成都兴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财产纠纷案评析摘要:原告王永强等44人诉称:2005年6月5日,王永强等44人与兴网传媒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将其在大邑光纤电视综合信息......

经济法案例分析

经济法案例1.宏图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万元,有股东5人,刘某、关某、张某和赵某是自然人股东,各持有公司2万元的股份,甲企业是法人股东,持有公司12万元的股份。刘某欲将股份转让......

《经济法案例分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经济法案例分析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经济法案例分析答案 经济法 案例分析 经济法案例分析答案 经济法 案例分析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