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_北大荒的秋天免费
北大荒的秋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北大荒的秋天免费”。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执教者 陈江华
【教材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美景,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的秋景图。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之难点。【设计理念】
1、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
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课题对话,激趣挟疑入文。
1、(教师板书:秋天)
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哪些诗句?(师生交流)
2、(教师板书:荒)
a、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b、出示字典里这个字的相关解释:(1)庄稼没有收成或严重歉收。(2)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3)严重缺乏。(4)荒凉。(教师板书:北大荒)看到“北大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这片广大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在黑暗的旧社会,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人们就把这个地区称作“北大荒”。新中国成立之后,北大荒得到了开发利用,变成了肥沃的产粮基地,是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现在那里已经是秋天了,让我们一起去那走一走,看一看。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与词句对话,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把生词以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组出示词语,在学生读准词语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揣摩每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分组出示】 第一组:一碧如洗 五彩斑斓 几缕流云
第二组:哗啦啦 乐呵呵 沉甸甸
第三组:银灰 橘黄 血红 金黄
3、把词语带入文章再读课文。思考: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读后师生交流,交流中理清文章条理。)
三、精读:与文本对话,感受景美物丰。
品读二、三自然段,感受“景美”。
1、默读。思考: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2、读后交流。
【预设语段一: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 怎样的天空才是“一碧如洗”的天空?(交流中感悟式理解“一碧如洗”。)
○ 傍晚时分天空会出现怎样的美景呢?(通过“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表示颜色词语的感受,理解“五彩斑斓”的意思。)
【预设语段二: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句话中,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通过引导体会“蓝绸子”、“躺”等词语,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3、此时,北大荒的秋天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幅画中天空是怎样的?天底下又是怎样的?用自己的彩笔简单地画一画“北大荒的天空”与“北大荒的天空下”。
4、北大荒的秋天美,作者描写秋天的语句也同样美。试着用自己优美的朗读表现这份美。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品读四、五自然段,感受“物丰”。
1、北大荒的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此时北大荒的原野却“热闹非凡”。
(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
2、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呢?用心听老师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交流】大豆 哗啦啦的笑声
高粱 乐呵呵地演唱
榛树叶子 像一团团火
3、重点体会:“大豆摇铃千里金”
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什么喜欢说此时的北大荒是“大豆摇铃千里金”呢?哪些词句能告诉我们此时的北大荒的确是“千里金”?
(①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②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
4、这里的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此时的北大荒,现在你想怎么赞美你感受到的北大荒呢?
(班级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这份赞美之情。)【设计意图】 阅读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是生成智慧,演绎精彩的过程。但是,阅读课堂中的对话活动应竭力摒弃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天马行空式的“闲聊”与漫无目的的“唠嗑”,努力让对话活动回归“文本”这一精神家园。此案例“精读”环节设计所努力追求与落实的是,让对话根植于文本之中,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阅读过程中读有所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设计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北大荒的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等特点,而且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些特点”;不仅让学生了解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而且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热闹非凡’”。这些问题的预设,看似为简单地追问,其实旨在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既不受文本的羁绊与束缚,但又能始终在文本中舞动与飞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蓝绸子”、“躺”、“千里金”等词语使用的精妙,让学生在品文析句的过程中积累、内化文章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是充满浓浓语文味道的设计,这样的课堂也定然是充满浓浓语文味道的课堂。
四、涵咏:与作者对话,留白存疑延伸。
1、北大荒的秋天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一点儿也不荒芜。可是它为什么叫“北大荒”呢?
【师生交流,补充介绍】 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地区。建国前,这儿一片荒芜;建国后,人们在这儿建立起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多年来,人们在这些垦区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现在,这儿已经是小麦、高粱、大豆、甜菜等盛产基地。因此,人们亲热地称她为“北大仓”。
2、作者笔下的“北大仓”是令人心醉的。把文章中你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班级赏读,读中积累内化)
附:板书设计
北大荒 景美 ↓↑ 的秋天 物丰 北大仓 人醉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显示若干图片(北大荒在解放前的一组图片)。 师:设问: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由交流。(这里太荒凉了,那里......
《北大荒秋天》说课稿......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案例分析2017.12.31 语文新课标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课题】三年级语文 【教材解析】《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
《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赣榆县柘汪小学 牟菲菲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字兼美的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