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案例6_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案例6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案例(6)

可口可乐及其欧洲污染危机

可口可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道格·艾夫斯特电话感谢了詹姆斯·伯克。1999年6月18日,道格·艾夫斯特试图改革他的沟通策略。欧洲爆发出可口可乐污染事件已经过去四周了。艾夫斯特致电伯克商讨怎样才能挽回可口可乐公司的名誉和信誉。伯克是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的前任CEO,曾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80年代的扑热息痛(Tylen01)事件。艾夫斯特希望还能有机会弥补可口可乐公司与欧洲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欧洲危机中的关键事件

1999年5月至6月间,欧洲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饮用可口可乐产品后都出现了一些病症。在这起最大的可口可乐回收事件中,可口可乐的产品包括可乐(Cok,)、软饮料、芬达和雪碧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和德国的货架上撤了下来。下面是按时间排列的从1999年5月中旬到六月底发生的具体事件。

5月12日:比利时的一家酒吧向比利时卫生部和可口可乐公司报告四个人喝了可口可乐产品后出现病症。同一批生产的可乐的样品已被送到比利时一个政府认证的实验室去化验。但却毫无结果,并未发现有毒物质。这次事件没有被广泛报道,也没有向公众发布安全警告。

6月8日:据比利时Bornem市的一名学生称喝了可口可乐之后有眩晕、恶心和其他一些症状。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有42人被送入医院。

6月10日:比利时的布鲁日的8个孩子饮用可乐和芬达之后被送入医院。

6月11日:德国卫生部通知可口可乐公司的行政人员就此事召开会议。而此时比利

*本案例是在詹姆斯·奥罗克副教授的指导厂,由助手汉纳·史密斯和安妮·费汉等编写而成,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在某一特定的管理实务中应该如何操作和处理才比较恰当,而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课堂讨论而写。案例中的资料来自于公共资源或者是各相关公司和企业内部主管和职员的合作。

版权归尤金·D.范宁商务沟通中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电子版、影印版或其他方式——对本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违者必究。

时Harelbeke市又有13个孩子被送入医院。

6月12日~14日:比利时政府为可口可乐产品的健康投诉开通了一条电话热线,并且收到了200多个投诉电话。

6月14日:Lochristi市有42个孩子被送入医院,比利时政府下令禁止所有可口可乐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且暂停了安特卫普(Antweip)和根特(Ghent)瓶装工厂的生产。

6月15日:比利时科特克市(Kortrijk)报道有8个孩子生病。卢森堡宣布禁售可口可乐产品。法国卫生当局关闭了可口可乐在敦克尔克(Dunkink)的一个瓶装工厂。荷兰禁售从比利时运来的所有可口可乐产品。可口可乐公司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对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释。

6月16日:德国禁售在敦克尔克工厂生产的可口可乐产品。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以道格·艾夫斯特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向欧洲消费者道歉。德国政府清空了货架上的所有可口可乐产品。

6月17日:比利时对可口可乐产品的禁令放松了,但不包括自动售货机里的可口可乐产品。

6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道格·艾夫斯特赶到比利时处理此次事件。

随着比利时和法国政府的一致反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销售额和名誉在这两国之外也受到重创。这两个国家对产品的禁令颁布之后,荷兰和卢森堡也开始限制可口可乐产品的销售。也有报道说沙特阿拉伯和德国已经禁止进口在比利时生产的所有可口可乐饮料。西班牙政府也因污染事件而停止了比利时的瓶装可口可乐和其他牌子饮料的进口。

甚至中非共和国的卫生部长也对这一问题表明了立场,表示出于健康考虑,他们国家的市民要等到进一步的通知才能继续饮用可口可乐。《瑞典日报》6月16日的大标题为“200人因可口可乐中毒”。一家意大利报纸的头版头条报道:“横越欧洲的警报——可口可乐产品。”《华尔街时报》的记者詹姆斯·哈格蒂和埃米·巴雷特描述了世界范围内危机消息的快速传播:“在电子时代,在国际市场危机中,可口可乐成为了一个惨痛的教训,没有哪家企业比可口可乐更能创造出风靡世界的迷人形象。而现在可口可乐认识到,一种形象可以在瞬间就轰然倒塌。

问题的起源

此次污染有两个来源:用来运送产品的木垫上喷有杀真菌剂和被污染的二氧化碳。在比利时,被污染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灌瓶机内。公司不能确定当灌瓶机收到二氧化碳时,是已经被污染了的,还是在瓶子中被污染的。在《华尔街时报》的记者安东·阿蒙的访谈中,可口可乐的专家称:“工厂没有收到来自气体供应者的证明书,这与可乐的装瓶程序相反。这个气体提供者便是瑞典燃气协会。证明书是为二氧化碳的纯度提供证明担保的。”一个可口可乐的发言人证实这个陈述并承认公司从来未在安特卫普工厂测定过二氧化碳的纯度,主要的质量控制程序都没执行。

在法国敦克尔克的可口可乐的瓶装处,工厂收到了喷洒过杀真菌剂的木垫,且散发着化学气味。可口可乐的发言人珍妮弗·麦科勒姆将这种物质称为氯甲苯酚(PCMC)——一种普遍存在于朽木和干净水果中的化学物质。据环境化学数据和信息网络(ECDIN)称,PCMC能够通过皮肤吸收,引起红肿、灼烧感和皮肤烧伤。如果被吸入胃内,能引起咳嗽、咽痛、呼吸短促、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症状,并且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造成影响。这些严重症状可由大剂量或长期暴露于这种化学物质中导致。

“可口可乐”称这种物质被喷在了大约800块用来运送瓶罐的木板上,这些铁罐产于敦克尔克,运往比利时。而这些木板的提供者据说是荷兰一家公司,但遭到了这家公司的否认。这种污染的气味被认定是导致头痛、恶心等症状的原因。

比利时圣约翰诊所的医学博士雨果·博廷克是首次看到可口可乐污染案病人的内科医生之一,在一次采访中雨果称:“这些感染者是按头痛、头晕、恶心和肌肉收缩等症状来治疗的。”他补充道:“病人有些呕吐,但是没有发热状况。” 公司简介

可口可乐公司是全球软饮料公司的领先企业,其总店设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全球员工近3万人。糖浆、浓缩饮料是可口可乐饮料的基础,公司的主要商标和160多个其他软饮料商标被全球200个国家的子公司所使用。大约70%的销售量和80%的利润来源于美国之外。欧洲市场的利润占总公司年收入(1 800万美元)的26%,可口可乐占有欧洲软饮料市场49%的市场份额,而百事可乐仅占5%。

曰口曰乐的远景目标

我们通过建立一个企业来增强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为股东创造利润。这也是我们的最终承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我们使世界充满活力。我们做到这一点是通过制造优质的碳酸和非碳酸软饮料。我们通过不含酒精的有益饮料来为公司创造利益,为我们的装瓶厂,我们的顾客,我们的股东和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我们的成败都是基于自己的实力,作为知名企业我们有以下资产:

1.可口可乐,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以及其他高名誉的品牌。

2.全世界最有影响力和分布最广泛的销售体系。

3.满意的顾客,从他们那儿我们获得利润。

4.我们的员工,能够对建立这项企业最终负责的人。

5.我们的丰富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配置。

6.我们在饮料企业及普通的世界企业中特定的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可口可乐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公司良好的声望来源于慈善捐助、志愿员工、技术协助及其他上千万的世界团体的支持。可口可乐基金及其慈善团队在90年代为世界上400多家中学及大学的导师制和奖学金工程提供了1亿多美元的赞助。而在地方上,可口可乐的子公司和销售公司,也一直赞助着社会的各项活动。从帮助俄罗斯的艺术事业,到支持中国和菲律宾偏远地区教育,再到在津巴布韦大学创建企业管理学,这一切都是可口可乐活跃形象的印证。

公司一直坚信,诚实与正直永远都是公司最坚固最永久的基石。他们认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严格执行最高道德标准。可口可乐的管理

1984年到1997年,罗伯特·戈伊朱塔管理下的可口可乐公司一直如顺水行舟,在他做首席执行官(CEO)的13年里,公司从一个仅在亚特兰大地区发展的小公司发展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连锁的跨国大公司。舆论家及公司雇员都因此而将罗伯特·戈伊朱塔视为“上帝”。1997年,在罗伯特·戈伊朱塔因肺癌去世后,道格·艾夫斯特成为继戈伊朱塔之后的CEO。艾夫斯特1979年受雇于公司,曾经担任戈伊朱塔的金融策划和首要执行人员,从这一点讲,这次人事过渡似乎顺理成章,无可挑剔。

艾夫斯特是一个超乎理性的领导者,一旦认准目标轻易不会改变,被称为“牛脾气”式的管理。公司一位财务负责人詹姆斯·切斯纳特形容道格·艾夫斯特是一个可怕的理性领导者,他说:“道格·艾夫斯特总认为一切都该在顺其自然的轨道运行,并且总是使公司朝他可认定的方向发展”,道格·艾夫斯特近期的注意力集中在为拓展欧洲市场而进行的两项兼并方案上,即法国的橙汁公司(Orangina)和吉百利史威士股份有限公司(Cadbury Schweppes)。但是,这两项方案却遭到了许多人特别是欧洲人的指责。

一篇发表在《未来》杂志第7期上的文章对这一方案做出了如下评述:“可口可乐之傲慢的、急于求成的,而又过:于强烈的兼并方式,正是道格·艾夫斯特本人性格特点的真实体现,但这种方式是不可行的。另一些多年分析可口可乐的人士指出,如果公司还在戈伊朱塔的管理之下,那么,欧洲的反应不会像现在这样强烈。

可口可乐公司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本地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全球式的销售,其核心是瓶装系统。除了少数几家例外,其他的瓶装厂都归所在地区的个体商人拥有和运营。这些商人与公司签有协议:他们有销售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权利,这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的包装图案和销售活动都要求最高的产品质量和统一标准。可口可乐集团管理着欧洲大部分的瓶装厂,其中可口可乐公司控制着集团40%的股份。

比利时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进入比利时是在1927年,比利时是可口可乐产品总销售量前20位的国家之一。当前在比利时的可口可乐公司雇佣着近2000人并维持着该国3000个饭店、超市和其他消费部门的可乐消费。

法国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进入法国是在1933年,自从在1966年的年销售额超过过去8年总销售额的两倍开始,可口可乐就成了法国的头号软饮料。法国的可口可乐公司雇员中大约有1000个是从当地招聘的,并从1989年已开始投入30多亿法郎支援当地经济建设。如今,法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费88瓶可口可乐。

牵涉到的外部因素

在1999年的5~6月间,客观地说,根据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可口可乐低估了欧洲消费者对于食物污染的敏感度。3年前发生过的疯牛病曾引起了消费者慌乱,如今,在比利时,可口可乐事件引出了一个新的对于猪肉和家禽屠宰的政府禁令。6月初,在一艘满载肉的货船中又发现了致癌物质,据说最初是来源于家禽的喂养。这项丑闻迫使比利时首相兼卫生部长琼卢克·达黑尼引咎辞职。比利时政府面临着6月13日大选,所以必须要确保政治环境的稳定。

在可口可乐危机的威胁下,欧洲各政府竭力维护他们的名誉,在污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直以来,消费者都认为可口可乐是异常完美的,不可能和污染相联系。

此次危机与欧洲其他的食品危机具有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它还发生在欧洲委员会正好对可口可乐产品存有不好印象的时候。早在1999年,可口可乐公司便制定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吉百利史威士股份有限公司,欧洲委员会对此予以回绝,认为可口可乐已经过度地垄断,当时,公司被迫对其申请计划重新修改。可口可乐的回应

在可口可乐产品回收的同时,欧洲报道了249例与可口可乐产品相关的病例。这些病例主要发生在比利时,约1 500万箱可乐产品被查禁,直接损失估计达1.03亿美元。可口可乐的管理层在几天后才采取措施。由于把问题看的比较轻微,直到一周多后公司才首次公开报道病症并对消费者致歉。公司决策层一直到6月18日,也就是第一次事件报道10天后才到达比利时。

在5月12号事件中,许多消费者在饮用可口可乐后出现了相同的病症,公司却一直对此事漠不关心,这正体现了可口可乐对待此次危机不积极的态度。6月初,一系列类似事件被报道,艾夫斯特自始至终都保持沉默,至少在公开场合是这样的。他承认6月11日,就在疾病**第一次被披露后不久,他正好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巴黎办公室,并且私下了解了一下相关情况。艾夫斯特和比利时可乐公司的经理们把这次问题归于一批差的碳酸钙,且称“几乎算不上是健康上的危险”。第二天艾夫斯特按计划登机回到了亚特兰大。

6月14日,比利时政府命令停止销售所有可口可乐产品及在安特卫普和根特的装瓶生产。政府采取措施的步伐要远远快于可口可乐的管理部门。6月15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发表言论驳斥有关污染的问题。6月16日,艾夫斯特以自己名义发表言论表达歉意,但他把具体的处理措施留给了公司发言人和可口可乐集团。

6月18日,艾夫斯特意识到这次危机的影响之大,第一次回到比利时来处理危机。这个举动是明智的。当时报道的事件已增至200多例。可口可乐的决策人员一直对媒体避而不见,但后来又称他们的逃避是比利时卫生部部长所要求的,目的是此次危机最好不要公开解决。下一步措施

许多人批评艾夫斯特的性格“太理性”,一开始仅把欧洲污染问题看作是一次“危机”。媒体责备他缺乏责任心,没有一定的健康标准。考虑到公司反应滞后,已经丧失了许多宝贵时间,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可口可乐在确定沟通策略时应该考虑到哪些利益相关者?可口可乐如何努力才能重树声誉且恢复在欧洲顾客中的信誉? 资料来源

“欧洲可口可乐危机的根源恶化”

《华尔街时报》

2000年4月2日A—21

“经过短期的倒挂,艾夫斯特终于要退休了”

《华尔街时报》

1999年12月7日B—1,B-4

“经测试,可口可乐是安全的”

《纽约时报》

1999年10月26日C1

“比利时儿童送进医院,可口可乐的安全性重新提上日程”

《华尔街时报》

2000年10月25日A-4

“欧洲方面质疑可口可乐扩张”

《纽约时报》

2000年8月18日C-4

“欧洲警告可口可乐公司禁用折扣方式促销”

《华尔街时报》

1999年7月23日A5

“百事质疑可口可乐”

《纽约时报》

1999年7月23日C-4

“可口可乐瓶装商称销量下滑”

《纽约时报》

1999年7月14日C-3

“回收导致可口可乐瓶装商1.0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纽约时报》

1999年7月13日

“可口可乐售货机重新开放”

《新闻纵横》

1999年7月8日

“发现病菌后,可口可乐在波兰实行回收”1999年7月3日

“可口可乐的艰难时光”

《命运》

1999年7月19日

“可口可乐艰难的一年”

《南本德市指南》

1999年7月1日

“危机管理中可口可乐应吸取的教训”

《商业周刊》

1999年7月5日

“可口可乐在欧洲销量预计下降1%一2%”

《纽约时报》

1999年7月1日

“可口可乐售货机里的声音”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30日

“回收剖析:可口可乐如何结束其在欧洲的控制”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29日

“可口可乐称其已调查过病例”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9日

“污染实验后中国澄清了可乐事件”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19日 “可口可乐公司将于周三在比利时重新推出其产品”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8日

“随着危机的深入,可口可乐公司束手无策”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6日

“法国的可乐罐装厂必须遵守健康方案”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25日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可乐导致的胃痛”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25日

“可口可乐公司称碳酸是危机的根源”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4日

“可口可乐公司为污染饮料公司致歉”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4日

“可口可乐公司称发现800个污染托盘”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4日

“可口可乐的饮用者出现病症:据比利时专家所称”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4日

“法国对可乐实行禁令”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4日

“消费者并非永远正确”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23日

“在欧洲对可乐的试验未发现健康危害成分”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22日

“可口可乐总裁在广告中向比利时人民道歉”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22日

“可口可乐在欧洲污染危机中受损”1999年6月21日

“可口可乐公司恳请消费者维护公司品牌”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0日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艾夫斯特在比利时处理危机控制”

《新闻纵横》

1999年6月20日

“可口可乐公司遭遇到了一种称为‘真实’的健康噩梦”

《新闻纵横》

“对可口可乐产品的关注延伸到西班牙和德国”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19日

“艾夫斯特能否处理此次危机?”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18日

“法国和比利时拒绝取消禁令”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18日

“可口可乐事件在欧洲继续蔓延”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17日

“可口可乐主要负责人对污染事件道歉”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17日

“危机中,可口可乐公司力图恢复公众信心”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16日

“可乐产品在四个国家被禁止销售”

《纽约时报》

1999年6月16日

“比利时农民将此次事故归于对二氧(杂)芑的恐惧,对此还未得到确定”

《华尔街时报》

1999年6月7日

“世界范围内可口可乐公司仍在艰难前行”

《纽约时报》

1999年3日2日

———选自《商务沟通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阅读材料2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阅读材料(二) 一 谈判是合作的过程 有一个很有名的谈判传说:有一对兄妹为了—块吃剩的蛋糕而争吵不休,两个人都坚持要吃较大的那—份,就在哥哥抢到刀子,动手要......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 试题及答案

广东学习网选修课企业家领导力研究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试题及答案1.沟通的类型分为( )和肢体语言沟通两种。单选 A 口头语言沟通 B 书面语言沟通 C 图片或者图形 D 语言沟通 您......

沟通谈判案例

沟通谈判案例沟通谈判案例1暴雨滂沱,洪水泛滥。汹涌的湖水迅速逼近一家座落于湖边拥有50名员工的广告公司。疏散工作势在必行。这家公司三年来一直人心涣散,执行董事是罪魁祸......

沟通与谈判

沟通与谈判-----论谈判中的交流艺术与沟通技巧冉顺 201100020143 国际经济与贸易摘要随着贸易活动的开展以及双边行为的发生,沟通和交流成为彼此之间信息分享与谈判相对的渠......

沟通与谈判

案例在湖北有一家生产汽车饰件系统的合资企业,合资双方出资比例为50%:50%,自1996年合资以来出于某种考虑,公司总经理一直由外方担任,公司经营业绩可圈可点。该企业前身为国有企业,合......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案例6.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案例6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 艺术 案例 管理沟通与谈判艺术 艺术 案例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