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_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识别和拼写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鲁迅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
2、用讲授、合作、探讨的放学学习课文。
3、亲情是真挚而温暖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文中的浓浓的手足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文中的手足情。谈谈自己心中的亲情。
2、学会理解他人,和同学、朋友和谐相处。
3、对文中中国民众精神麻木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在英国国家博物馆,把一件东西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就是风筝。美国国家博物馆中也有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大家都知道吧!你放过风筝吗?请同学们讲同风筝的故事。教师点拨:知识补充: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相传“墨翟为木鹞(yào),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的材质,逐渐演进成今天大家熟悉的风筝。
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到课文《风筝》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识别生字、词。
1、请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标注生字、词。【重点讲解】 形近字:
嫌 xián 嫌恶 怒 nù 愤怒 堕 duî 堕落 赚zhuàn赚钱 恕 shù 宽恕 坠zhuì 下坠 多音字:
什 shí 什物 模 mï 劳模 恶 â 凶恶 Shãn 什么 mú 模样 ě 恶心
wù 嫌恶
2、初步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这篇散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标出文章中你认为重要和难懂的句子。
(三)、文章背景和作者介绍
1、背景介绍 《风筝》《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2、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闻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奔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且介亭杂文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与上海。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作者同他小兄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小时候的“我”毁了小兄弟的游戏追求,到了中年时,想到了“幼小时候关于精神虐杀的一幕”,但在寻求宽恕时发现小兄弟已不记得此事了。你有放风筝或者玩其它游戏被自己的父母或是兄长阻扰的经历吗?你对游戏是怎么看的。
(二)、精读课文,研讨文章重难点词句。
1、读句子“我不幸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将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要用“不幸”看到。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看到了这本书,想到了“精神虐杀的一幕”,自己对弟弟所做的事情让我的心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了下去。
2、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所以说“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3、找出描写小兄弟的有关语句,说说作者笔下的“小兄弟”是个怎样的形象。想想小兄弟的风筝被毁时的感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的出走,留他在绝望的站在小屋里。
鲁迅理解了他的小兄弟的兴趣爱好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和我们的同学和朋友和睦相处,学会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难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要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
5、文中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三)、作业布置
试着做一个风筝,在周末的时候去郊外放放风筝,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
四 《拥你入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字的音与形,理解词语含义,了解作者简要情况;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能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了解修辞手......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 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
《风 筝》教 案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分析,使学生了解旧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摧残,了解鲁迅敢于与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2.通过......
《风筝》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人:金可颀一、师生互动,联系感情师:很高兴今天能来到新才学校,认识大家很高兴,同学们愿意和我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吗?生:愿意 师:老师听了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