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_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风筝优秀教案”。
(二)情景导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五)加深感悟
1.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
生:“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
师: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
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
生: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
师:“体弱多病”该怎么办?
生:该多照顾。
生: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
生:天真、活泼、聪明、瘦弱。
生:可爱,又可怜。
师:为什么说可怜?
生:他身体不好。
生: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哥哥残暴地毁掉了。
师: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
生:粗暴、野蛮、残酷。
生:非常专制,凶神恶煞。
生: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师:“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因为“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虽然“我”的立场是好的,结果却很糟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同意吗?
生:我也觉得他是好心干了坏事。
师: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生:……
师:那大家讨论一下吧。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师:对,“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2.学生表演看风筝、毁风筝、当面悔过这三个情节,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题,课件展示结果。
师:大家还有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古人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错就改、严于自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不是你的错,都是社会惹的祸。
生: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因此,他不会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爸,希望他双休日别老是把我关在家里。
(六)课堂小节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大屏幕展示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七)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布置预习,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会有: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 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 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 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 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
四 《拥你入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字的音与形,理解词语含义,了解作者简要情况;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能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了解修辞手......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 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
《风 筝》教 案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分析,使学生了解旧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摧残,了解鲁迅敢于与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2.通过......
《风筝》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人:金可颀一、师生互动,联系感情师:很高兴今天能来到新才学校,认识大家很高兴,同学们愿意和我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吗?生:愿意 师:老师听了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