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_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实录
2011-05-26 19:07:52| 分类: 八下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扬州播音主持南京联盟《《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著名诗人,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郎州司马,中途一度奉召回京,又因《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六郎去后栽”之句触犯当朝新贵,又被降为连州刺史,再贬安徽和州通判。
按当时体制,这位诗人应在衙门内享受三间三厅的居室。但和州知县策某认为刘是被贬之官,就看人下菜碟,将这位诗人安排在县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这位诗人不以为意,见住地风景不错,反倒写了幅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得知后很恼火,马上又将这位诗人移居历阳镇德胜河边,面积减少了一半。这位诗人见新驻地周围山清水秀,仍然感到满足,他怡然自得地又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更加恼怒,再次下令将这位诗人赶至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小破房。
短短半年光景,策知县逼这位诗人三次搬家。经过三次“折腾”,这位诗人气愤己极挥毫写下一篇文章赞美这小破房,他请人将文,刻在石碑上,立于门前。此文千古流芳,文坛飘香,而策知县则由此而成为狗眼看人低的丑陋典型,遗臭万年。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的者这位诗人。同学们预习中了解到哪些有关作者的知识呢?请说一说。
生: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生: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
师: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师:文题中的“铭”是一种文体,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生: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一般用韵。师:幻灯片出示,同学们识记。
师:我们这节课就结合这篇短文来学习铭文的特点。下面请听朗读录音,边听边标注易读错的字音,划节奏。生:听读、标注、划节奏。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生:自由练读。小组内赛读。
师:下面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说说他们读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生读。评议(从是否洪亮、是否准确、节奏把握、是否有感情等方面评价)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边理解句意边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师:作者是由陋室而引发感慨,哪一句是主旨句?那他是怎样引出自己的主旨的呢?
生:我认为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和“水”引入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应该叫类比吧。意思是„„
师:这种由另外一种或几种类似的现象而引出主要内容或观点的写法,叫做“比兴”,《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是用这种方法,引起下文的。希望我们以后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
比如:《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师:作者认为自己品德高尚,不管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都不简陋,那这种观点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生:我认为作者首先是描写了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雅的、富有情趣的生活。
师:你的分析概括能力很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的。生:我认为首先是从他们家的环境来证明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描写了门前台阶附近的景象,用对偶句整齐地描写了“苔绿”“草青”的清幽景色。写出了环境的幽雅。
生:还写了他的交往的不俗。来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不识字的粗人。师:你觉得他的这种交往态度可取吗?
生:我认为这样做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有学问的人在一起,才有共同语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生:我认为不全对。人各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没学问的人身上照样有可学之处。
师:你们能够有见解并且能用理论来证明观点很好。作者生活在古代,他们的见解难免有偏差。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行行出状元”,和不同的人交往向不同的人学习会让自己博学多才。要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生:还写了他平时的爱好情趣。弹弹素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和官府的公文。从而表现了生活的闲适的爱好的高雅。
师:这些是从环境、交往、爱好三方面来证明了“陋室不陋”的。看一看作者还怎样来证明的? 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证明陋室不陋的,把我的陋室同诸葛草庐、与西蜀杨子云的亭子相类比,突出了我的陋室因“我”的德行高尚而不显简陋的道理。
生:还引用了孔子说的话。
师:你知道这句话是孔子在什么文章中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 生:老师我从网上查的:
师:你能够运用网络来搜集知识这种好的习惯能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够保持。
师:这篇铭文表达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改其志,这种坦然面对困境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有怎样高尚的情操呢?
生: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师:作者借陋室表达志向情操,这种写法叫„„ 生:托物言志。
师:你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文章? 生:回答。
师:我们同学理解得很透彻。下面说说你学习本文有怎样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比兴手法。能够巧妙地类比引出要写的内容,感到自然亲切。生:我学会了类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说服力,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生:我还知道“铭”是刻在器物上的,可能写警戒自己也可以称述功德。而且要押韵、对偶句也多,读起来也特别流畅。
生:我还明白了人不应该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上的充实才是最主要的,我们应该不断提高的修养。
生:我还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和周围所有人处好关系向大家学习,和别人各睦相处。这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师:老师布置今天的作业:
翻译背诵课文。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必做)搜集一两篇铭文,体会铭的特点。(选做)试着给自己写一篇铭。(写作爱好者选做)师:刘禹锡正直、博学多才,却被贬又遭小人欺凌,可是他却不改志向、安贫乐道,用聪明才智让小人自取其辱,最终美名远扬,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人。
引文来源 《陋室铭》教学实录顺城教育网
爱 莲 说
爱莲说教案的教学知识目标是: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衬托)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10、陋室铭刘禹锡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
《陋室铭》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陋室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
一、导入新课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二、出示教学目标三、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1、关于作者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陋室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
